多源流框架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议程解析摘要:基于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确立机理进行分析。《计划》政策的问题流由检测指标的变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和人大代表的提案、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节目所引起的强烈反响汇聚而成;政策流由政府官员的表态、相关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和相关利益者的积极参与构成;政治流由强烈的国民情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共同发展的政治气候组成。在 2015 年 6 月这个关键时间点上,三大源流充分互动、积累、酝酿,进而促成《计划》政策议程的确立。 关键词: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多源流理论; 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1-0069-06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中国教师一大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教师,在我国教育发展中更是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国家出台了系列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其中,2015 年 6 月 1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以下简称《计划》)是一个关键的政策节点,该政策对于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 等顽疾,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缩小城乡间教育质量差距,进而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那么《计划》是如何能够受到决策者的注意,成为教育政策问题,进而上升为议程,最终形成政策的呢?本文拟运用美国学者金登的多源流政策分析框架,探讨《计划》政策确立及其形成机理。 一、多源流理论分析模型及其适切性 (一)多源流理论分析模型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理论最早出现于 1984 年出版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此理论是在奥尔森、科恩和马奇等人于 1972 年提出的垃圾桶模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一种政策过程理论。它旨在探索模糊状态下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及解释为什么决策者会注意某些问题的议程而忽略其他的问题议程。金登认为整个政策系统中存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大源流。这三大源流是具有不同结构、机制的相互独立系统,它们按照各自的动态特征和规则发展。但三大源流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耦合,并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汇聚一处,即 政策之窗 应时而开,某一问题就会被提上日程。(参考图 1)。[1]政策之窗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源于问题源流中的焦点事件,另一类是来源于政治源流中的有效因素,同时还需要政策流中的备选方案做辅助。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之窗开启的机会稍纵即逝,政策活动家为了避免错失它开启的良机,因而必须抓住机遇及时行动。[2](二)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的适切性金登的多源流理论自提出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中不乏具有此理论是否拥有推广性、三源流之间是否独立、过于情境性等方面的批评之声。但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分析手段,它有效弥补了传统政策分析的不足。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政策研究中仅限于关注政策共同体发出的一些论点,它将广泛的政治事件与狭小的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不否定个人利益的重要性的情况下,强调意见在政策议程中的重要性。该政策分析框架能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对于分析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过程具有相当强的解释力,它不但能够解释公共政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而且可以预测政策的变化趋势,[3]是分析国家层面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个有力的理论工具。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也同样适用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分析。《计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教育政策,运用多源流分析框架具有较好的适切性,能够有力地解释这一政策是如何受到决策者的注意,进而上升为议程,最终形成政策的。 二、《计划》政策形成的多源流分析 (一)问题流分析问题流主要探讨政策制定者为什么会关注某些问题而忽视其他问题?金登认为,政府官员经常通过采取政治领域各种常规性的检测指标变化、相关政策或项目的反思反馈、焦点事件这三种方法来关注问题,[4]以下将从这三方面来分析《计划》政策出台的问题流。1.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