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怎么写 关于最后一公里的心得体会(五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海口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蔚为"瀛海人文"之壮观。这里,树木蓊郁,流水潺潺,环境清雅,饶有幽趣,好一派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建筑面积 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 100 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五公祠占地面积 66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6800 平方米,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 五公祠 。它包括:海南第一楼(又称五公祠)、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和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五公祠近千年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发展的名胜古 迹。 观稼堂原名为观稼亭。椐《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 观稼 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康熙四十三年(1704)琼州知府贾堂深感观稼亭对教化当地百姓黎民、思忆先贤丰功伟业有远深意义,便在旧址重建。道光十四年(1834)又经扩建,形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据清人张“育春撰写的《重修观稼亭记》记载:观稼 亭前为平坂,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东环流而西,两旁绮丽交错,阡陌纵”横,士大夫游息于此,比之裴中立绿野堂,洵城北一名胜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重修了观稼亭,并改“名为观稼堂。在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 五公祠左附”观稼堂,循旧例藏琼崖历代名贤文物遗著 。自此观稼堂也就成为海南文人学子品茶赋诗与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学圃堂和西斋朱采当时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兴办学堂,讲学明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据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 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 。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在《重修五公祠记》也记“载: 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选全琼庠生,秀才三十名,研习”经史词章之学,聘宁波郭晚香在学圃堂讲课 。郭晚香浙江宁波人,晚清著名学者,朱采在建学圃堂和公精舍后,向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推荐聘请郭晚香来琼讲学,他来琼时带来了八千多卷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上,学圃堂就是他当时讲学的地方,五公精舍和东斋分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郭晚香在学圃堂讲学不久便病逝,因后继无人,诸学生便由朱采保荐到广州的学海堂继续学业,五公精舍便用于收藏郭晚香的遗书和典册,民国六年(1917)五公精舍也因此更名为五公祠图书馆。苏公祠为纪念苏东坡而建。他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入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怀念这位 一代文宗 ,久“”“之便把该处题名为 东坡读书处 。元代在此基础上开设 东坡”书院 ,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之题匾。书院几经变迁,至明初毁废,但遗迹尚存。明万历 45 年(1620xx 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并改书院为 苏公祠 ,奉祀苏东坡与其子苏过。清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光绪 20xx 年(1889 年),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