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求职简历杜甫于24岁那年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因为文章不合时宜(“忤下考功第”),结果落选了。十二年之后,杜甫36岁那年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是朝廷临时增设的恩科考试),李林甫阴谋制造“野无遗贤”的盛世假象以奉承皇帝英明,参加这次考试的举子一个也没有录取。35岁之前,因为能够依靠父亲、姑母等长辈,杜甫的生活相当优越,可以到处游历——成年之后,杜甫先后游历过晋、吴越、齐赵、梁宋、齐鲁。其中齐鲁是两度游历,吴越、齐赵两处,游历时间均长达五六年。游历生活的情形,杜甫在晚年所作《壮游》诗中有生动的回忆,“……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总而言之,杜甫过的是公子哥的生活,游览山水,寻访古迹,呼朋唤友,诗酒酬唱,食肥衣轻,骑马打猎,好不惬意。但是,35岁以后,由于长辈的相继离世,儿女的先后出生,杜甫肩上的经济压力日渐加重。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数年里厚着脸皮,奔走权贵之门,干谒求进,又毫无结果。终于,杜甫一家陷入了贫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卖药、寄食,当然是杜甫在用历史典故,并非真的断绝了经济来源,全靠卖药和朋友救济养家糊口。杜甫后来漂泊蜀中和夔州时,两次说到自家的经济状况。一次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便下襄阳下洛阳”句下,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一次是,《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中,有“两京犹薄产”之句。自然,这两处田园、薄产,不足以使杜甫一家一直过着富足生活。杜甫不是一个善于经营理财的人,一旦遭遇灾荒饥馑,远水难救近火,这些祖产也指望不上。最倒霉的时候,贫病交加,曾经的朋友,“一饭迹便扫”,纷纷躲着他。一位名叫王倚的友人,看到病后的杜甫脸色憔悴,有酒有肉,款待了他一顿。杜甫便感激不尽,专门做了一首诗(《病后遇王倚饮,赠歌》),详细叙述款待细节,饮食花色。最后,发出了“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的感慨。可见,“寄食友朋”云云,也不是文学虚构的情节。毫无疑问,无论是为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为了保住“奉儒守官”家族最后的颜面,还是为了活命养家,杜甫都急需在朝廷中谋得一个职位,领取一份俸禄。可是,参加科举考试,乞求名流权贵汲引举荐,能想的办法都已经想尽,能走的门路都已经走完,杜甫的功名利禄之途,已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走投无路的情况,杜甫想到了向“检举箱”中投递文章的下策。这种检举箱,乃是武则天执掌朝政时期发明的东西,名叫“匦”。所谓匦,就是一个四方形的盒子,四面漆以不同的颜色,各有明目、用途,东面叫延恩匦,南面叫招谏匦,西面叫伸冤匦,北面叫通玄匦。其中延恩匦是为怀才不遇有意求进者所设,“怀才抱器,希于闻达者投之”。唐玄宗因为“匦”读音像“鬼”,天宝年间将管理匦的职位“匦使”改名为“献纳使”(参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匦使”)。天宝十载(751)正月,朝廷要行三大礼,在太清宫、太庙、南郊举行祭祀活动。杜甫于是利用这个机会,撰写了关于三大礼的赋(依次为《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和《有事于南郊赋》),投入延恩匦。大概由于有崔国辅、于休烈等集贤学士的赏识举荐,杜甫获得了参加集贤院考试的机会。显然,这是杜甫命运的一个转机,成为他日后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作于成都期间的诗《莫相疑行》云:“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考试顺利通过,成为进士。赋文被唐玄宗看到后,颇为欣赏,即杜甫《赠别崔于二学士》所说的“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次年,召试文章通过后,“送隶有司参列选序”,就是说,成为李唐王朝的预备官员,有了做官的可能。但是,走马上任尚需时日。在无聊等待的三年里,为了早日获得实授的官职,杜甫又于天宝十三载(754)进献《封西岳赋》和《雕赋》。三大礼赋、《封西岳赋》、《雕赋》是杜甫歌功颂德兼展示文采的正文,每篇赋的前边类似序言的“表”,则是杜甫的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