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外国语学校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下列元素符号正确的是()A.金aUB.锰MnC.氦heD.银AG2.对以下反应归纳正确的是:①2HgO2Hg+O2↑②2H2O2H2↑+O2↑③2KMnO4K2MnO4+MnO2+O2↑A.都是分解反应B.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C.都是实验室制取O2的常用方法D.③中的MnO2是反应的催化剂3.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C15H22O5)和双氢青蒿素成为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青蒿素分子由32个原子构成B.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C.青蒿素中含碳、氢、氧三种元素D.青蒿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H2O4.某同学对一些科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有如下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A.O2:可表示一个氧气中有2个氧原子B.2C:可表示两种碳单质C.SO42-:可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D.NH3:可判断出该物质中N、H元素的个数比为1:35.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分子种类⑤元素种类⑥物质种类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④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D.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与内焰接触部分炭化最严重7.下列各组中物质的俗称、学名与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A.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B.烧碱氢氧化钠NaOHC.生石灰氧化钙CaCO3D.小苏打碳酸钠Na2CO3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死灰复燃D.掩耳盗铃9.通过学习,同学们对化学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你认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自然界中的元素是有限的,但组成的物质却是无限的B.很多物质都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造成危害C.宏观上相对静止的物体,其构成微粒也是静止的D.化学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10.乙炔(C2H2)常用于切割和焊接金属。其燃烧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个数相同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gC.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2:9D.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11.向①、②、③三只盛有等量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图Ⅰ所示为充分溶解后的三只烧杯中的现象;图Ⅱ所示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据图Ⅰ可知,烧杯②中的溶液一定是此温度时NaNO3的饱和溶液B.据图Ⅰ烧杯①③中的现象可知,图Ⅱ中乙可代表NaNO3C.据图Ⅰ烧杯②③中的现象可知,图Ⅱ中甲可代表NaNO3D.据图Ⅱ可知,t1℃甲、乙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12.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弱的顺序正确的是()B.X、Z、YA.X、Y、ZD.Z、Y、XC.Y、Z、X1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化学、物质、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的认识,合理的是A.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没有化学,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B.有毒的化学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因,应禁止使用C.解决环境问题,应从源头禁止排放污染物,而不应先排放后治理D.化工生产是环境污染的主因,化工生产一定会导致环境污染14.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C.实验测定氧气的质最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D.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15.向一定质量的AgNO3、Fe(NO3)2混合溶液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