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语文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地用动作描绘物体。”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子一齐绞死了。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出诗画异质说。奇者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连续的猿啼,四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给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