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心得体会报告 党课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四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主题党课心得体会报告一
初心如磐,以史为鉴。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迎着2021“牛年”的东风,“十四五”开局起步,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以全面从严治党擎起朗朗乾坤。
党史学习教育已经准备好了,以史为鉴,温暖史诗,红色教育扎根。
追溯历史,倾听回响。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关注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很多党员干部率先学习,深入学习,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吸收宝贵的经验,帮助新时代的新发展,多次考察对话和重大会议,很多党员、干部学习党史、中国历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经常学习新的,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营养剂,修复党史教育这一必修课,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起源
党史学习教育继承了华诞献礼,以学为基础,继承了古典,首次使命落地开花。
行程万里,初心如一。2021年,站在许多历史交流点,十四五开始与党的百年生日相辉映,强调了历史感和责任感。各基层党组织要全面加强组织建设,以多形式、全渠道开展学党史知党情与党走等学习教育和活动布局,坚持切实落地党史学习教育扎根的政治优先,进一步优化干部选择机制,强调社区(村)两委的交换。
工作,确保干部德配其位、才配其位,切实抓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胆识人用人,充分发挥好在基层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机制,锤炼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铁军”。
“党史学习教育”呈“主题常态”,向史而新,谱写华章,播种星火“进千万家”。
鉴往知来,百炼成钢。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华章”,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拓前进,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人间正道。作为党员干部新时代必修课,“党史学习教育”是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守初心、担使命的有力抓手,是以史为鉴催生政治智慧的有效路径,是各领域党组织开展落实工作的根本遵循。各领域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上下细、下足功夫,广泛动员、大力宣传,带领大家接受一次思想政治洗礼,让“党史”进万家,让“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生活化。
谢谢大家!
对于主题党课心得体会报告二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习总书记最近在广西视察时又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践行初心使命。
沂蒙这块红色土地,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孕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此生永远忘不了沂蒙山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我在临沂海关工作过两年半时间,对沂蒙精神的感受非常深刻,沂蒙人民朴素真诚的情感、公而忘私的胸怀、革故鼎新的精神、昂扬向上的风貌深深镌刻在我心中。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沂蒙精神,追忆英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指导实际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我就学习弘扬沂蒙精神,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认识。
<>
沂蒙精神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诞生,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又在激流勇进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进一步升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经过长期的探讨和总结,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十六字内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临沂时,就沂蒙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下面,我对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做一些简要阐释。
(一)爱党爱军的政治立场。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内在灵魂。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从心底里认准了只有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与党和人民军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在沂蒙老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抚养革命后代的故事。王换于是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她自发办起了战时托儿所,先后精心呵护过80多个革命将士后代。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二)开拓奋进的思想意识。
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沂蒙儿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敢闯敢试,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从荒山秃岭到粮食丰产,从南稻北移到南茶北引,这些在沂蒙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不断改变着沂蒙地区的落后面貌,改变着沂蒙人民的贫困生活,并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新经验。比如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鸿宾在莒县创办山东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全国产生巨大示范影响,被称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带头人”;莒南县王家坊前村发动群众投资解决合作社生产资金不足的经验,被毛主席称赞为“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引起了全国学习的热潮。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秉承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锐意发展,涌现出了“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临沂商城精神”等一批典型代表。
(三)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
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特殊品质。沂蒙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历史上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但是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取得了伟大成就。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其中,厉家寨的百姓用两年时间,削平了10个山头,凿通了3道山岭,修成了11座小塘坝,把1000多块零碎地片修成了118块高标准水平梯田,从穷山恶水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与山西大寨媲美的一面旗帜,被毛主席誉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好例子。进入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靠着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仅用了10年时间,到1995年年底,全区就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一举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走上了富裕之路。
(四)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甘于奉献,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除了大家都熟知的革命战争年代“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破家支前”的拥军支前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同样以大局为重,舍弃小家,支援国家建设。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弃了家园;改革开放年代,王廷江放着“百万富翁”不当,甘愿将自己600多万的合法收入无偿献给集体,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蒙阴县八达峪村村支书李长学针对当地水源不足问题,自己掏
党课心得体会报告 党课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