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范文怎么写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7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范文怎么写一
(一)充分协调古代文学授课各个教学要素
对古代文学授课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因素为人、物、时空和情感。
人当然是指学生和教师;物是指教学所使用的教案、教材和辅助工具等;时空是指教学场地和课时的设定;情感指的师生沟通,学生的兴趣和信心等。
充分协调这四个主要的因素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的作用非同小可,教师要在讲课前充分备课,尽量脱稿讲课,教师是否能够灵活的掌握教材的使用和选取,这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很大。
选择教材,不仅要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还要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深造考虑。
时空这一要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较大,对古代文学教学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和学习是有固定时间和场所的,要学习生涩难懂的语言,时间跨度较大、知识面也很宽广,文学社团也很多,这就造成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教授所有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也就不是很好。
所以通常古代文学所设置的课时要比其他学科课时稍微多一些。
最后是情感要素,对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来说,都必然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为主体,古代文学学科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包含对文学学科的爱好、兴趣以及情感交流,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这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改变古代文学授课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大师,他有一句名言:教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
这句话将教学的目的、本质和真谛描述的十分透彻。
教师讲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不教,教师讲授课程不能只是单纯的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后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所以,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哪部分才是核心,才是关键?笔者认为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教学资源、教师或者是教学方式等,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并进行优化的。
教师要在古代文学类学科的教学中,将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储备与讲课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讲课过程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也就是要做到具有针对性,而不是对所有学生采取一种方式。
另外,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和选择教材及辅助教学设备。
对于设置古代文学课类课时,要结合学生正常作息时间,尽量不要占用周末或晚上。
教学场所要保证明亮、宽敞和干净,教学设备和所有设施也要准备好。
同时在课堂上或课后,教师都要和学生针对信念、兴趣和意志等积极沟通,有利于提高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古代文学类学科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古为今用和学以致用作为教学观念,将古代文学知识向当今社会开放,寻找古代文学对当今社会的启发,实现现实与古典的高度统一,使古代文学类课程不仅蕴含丰富的古典文化底蕴,还焕发着当今时代的勃勃生机。
教师在教学和备课的过程中要不断整理、挖掘并快速领悟这些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让古典文学知识对学生的职场及人生规划都有积极指导的作用。
古典文学很多典故中都蕴含着成功的技巧和为人处世之道,对学生日后择业和发展有借鉴作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开设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运用到所学知识,例如开展学生职业生涯素养的实践课程,或者为人处世及心态的调整等。
(三)增强古代文学类课程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对于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说可谓是五花八门,每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根据教学方式理念的不同,主要分为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单纯的讲解教材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听讲而已,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只是听教师的讲解。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就是教师能够很容易掌握课堂秩序、教学内容和进度,教师根据自己独特的观点和魅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
但也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和教师的观点存在矛盾时,就无法保证学生跟随自己的想法完成学习内容,这部分学生就被课堂教学所孤立,无法调动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归根结底是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古代文学知识的某些问题无法以传统思想和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此时就需要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充分结合。
现代式教学方式和传统方式有很大差距,多半是以真实案例或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引领者,对学生之间的探讨和矛盾进行沟通,而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教师的思想可以持平,也就是当教师和学生观点产生分歧时,学生可以提出质疑。
这种教学手段并不单纯注重掌握知识,还关注学生是否具备独立辨析能力。
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学生一直处在积极思考的环境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了一种自主探索文学知识并追求真理的习惯,在课后也会为了个人兴趣而不断探索,由此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步入社会环境中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学生会受到学习知识和自主思考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在实际的文学类课程教学中,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依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关于文学史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传统陈述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跟随教师的思想脉络建立完整的文学史发展线路,基本掌握每个阶段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著作和文学流派、文学发展环境等知识,初步形成自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认识,在具体学习古代文学著作时,就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采取小组讨论、随意发言、指定演讲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看起来是一项普通的教与学的过程,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繁复多变的教学项目,其中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教学元素。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秉承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重视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的优化完善,进而提升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培育出优秀的实践型高素质人才。
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范文怎么写二
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核心应指原则性的思想和一种特殊的精神,即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和载体,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需要。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使命。在“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古代文学工作需要进行理念转换、回归元典、强化基础等,才能真正解决现代人教育经历的缺陷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价值的相悖,服务于当代文化的重塑。
中国文化 价值认同 古代文学
当下中国,文化是传播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然而,在文化意识不断升温的同时,文化概念的内涵却显得模糊和泛化。文化的成果之一是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期盼着现代人去重新认识。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阴阳二气的交错氤氲,反映的是季候变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天道运化在人身上的显现,也是人依照天道进行教化的社会规则,即礼乐制度。在《周易》中,文明与文化并无本质区别,指的是“文”所显现的内容或变化的结果,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
严格来说,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一词最初由“培养,自然的成长”类推为人类训练的过程。这种含义与中国《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工业革命兴起,文化的意蕴发生了变化。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将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而文明则往往指物质成就,诸如科学技术成果、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物质建设。中国当代学者张汝伦先生将文化解释为“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创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产品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标准的重要载体,学习、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接近、探寻古代文化的过程。因而,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学特性的分析,更要透过文学本身,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就像曾经有位学者说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文学性,我们将不会找到民族诗性的生产轨迹,而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缘,它就不会再有未来的出路。”然而,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当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大发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中也已显得尴尬和悖论。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机的表征。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为中心,注重激发受体的兴趣。然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戏说”形式的铺染,而是要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价值认同。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外来文化常常被消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内化为禅宗。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认为中国最终的出路在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复制。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西方近现代的的文化价值全面取代了中国原有文化的精神内涵。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一次次商业文化的侵蚀和冲击,中国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当代年轻人,基本是在现代性的文化条件下长大,天然地容易倾向现代性的逻辑,会觉得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进化论的集体无意识,人们很容易用现代性的逻辑去改造和包装中国文化。于是“反英雄主义”的思潮兴起,颠覆权威、亵渎神圣的“轼父”情结猖獗。同时,大众文化又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颠覆快感与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乐主义相映成趣。经典被解构,圣贤被搞笑,真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任意与狂放。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似乎成了“对牛弹琴”,或者说是一种不求深刻、只讲形式的哗众取宠。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大众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谈。
张汝伦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一文中,称当下复兴中国文化是天命。人类需要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适价值,张汝伦先生说这种普适性在“德性”,在“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图景”。这种“德性”便是责任,要担当起这份责任,需要立足当代重新解读和建构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传播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古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必须从学习到传播再到服务运用走出困境,进行标本兼治。
1、校正教育理念:由兴趣到意志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要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因此,学习者的兴趣和意志力很重要。其中,兴趣关联娱乐,而意志指向勤奋。目前的教育理念强调兴趣,为引起观众、听众、读者、学生的兴趣,不惜花大力气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主旨内容。在实际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学生在内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养仍至关重要。从价值角度告知他们所学习、传播内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应该是当下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共存共荣,价值比兴趣更重要。
2、精选学习内容:回归元典 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人类具有普适意义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对由于时代变迁变得腐朽的部分,必须摒弃。只有这样,社会和人类才能不断完善。立足当代对精华和糟粕进行甄别,重塑中国文化的形象,是增强中国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工作。当下信息泛滥,鱼目混珠,网络、影视,甚至主流媒体,歪曲元典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
重塑传统,挖掘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必须回归元典。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强调的那样:“文学史著就应立足于文学本身……文学创作才是文学史的根本,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批评是文学史的辅助方面,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辅助面。文学本位就是指强调文学创作的中心位置和紧抓另外辅助的两个方面。”以文学为本位,就要以经典作品为本位。借助网络资源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查阅元典
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范文怎么写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