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引导研究综述
v
摘 要: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建设不仅要以完备的法律制度有效运行为实践基础,更需要与之适应的法治理念为思想基础。自1993年我国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目标至今,我国各个法律部门逐步齐全,各部门法基本法律相继制定,相应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对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在2005年提出并不断完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关注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基本特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观 教育引导
一、国内的研究
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法治观的研究,90年代后期出现有关大学生法治观的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法治观的研究较为丰富,不仅有理论研究,还有实证研究,更有学者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类研究。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是他们法治观的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有一定的健全法治愿望,“法治”思想基本形成;但法律知识不足,法律实践能力欠缺,法律观念和现实行为不一致,传统“人治”思想对其影响较大。有学者指出处于该阶段的大学生法律认知具有敏锐性,对法律抱有既信任又怀疑的两极态度,缺乏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主要内涵是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自由、权利、正义等。要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应将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结合,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日常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教育理论方面有学者提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应注重“知法、爱法、用法”三个层面。也有学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引导研究综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