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范高校职务犯罪的制度设想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概念、表现及成因,同时提出对此类犯罪主张从思想建设、内部管理、监督制度及拓宽外部监督渠道等多方面加以消减与防治。
关键词:防范 高校职务犯罪 制度
0 引言
近年来在科教兴国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高等院校在扩招后显现出勃勃生机。同时,高校范围内的职务犯罪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大案要案不断增加,这唤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及检察机关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分析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与成因,继而对防范该类犯罪的对策进行一些制度上的设想。
1 目前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高校职务犯罪是指在高等院校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拥有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私分国有资产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招收学生循私舞弊等犯罪的总称。这些犯罪妨害了国家教育管理的秩序与廉洁性,给国家财产、集体及学生的利益造成了损失。从高校职务犯罪的行为表征来说,据统计,贪污和挪用公款等传统的职务犯罪类型占到了九成以上,其他犯罪类型仅占小部分。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从实施到案发多数会持续三四年,隐蔽性强,而且有智能化、团伙化的倾向,大案要案比例高,后果严重,案发部位相对集中,招生、基础建设、教材和物资采购等领域。
探讨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1 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力度,自我约束标准的降低及从众心理
社会转型过程中,高校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高校迅速扩张,学校建设规模扩大,高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高校也不再是清静之地。从象牙塔走出来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突出,也较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而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全局,具体制度并没有落到实处,正、负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也不够,政治学习又流于形式,因而部分同志在关键时候可能放松警惕,心存侥幸,认为得些好处很普遍、很正常,于是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1.2 现存的高校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权力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
目前,我国高校的制度建设还很薄弱,还存在诸多的矛盾与漏洞。过于强调高校组织的科层化,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决策及管理的程序,这是现行体制中的突出矛盾。有一些高校领导原则性不强,随意性较大,往往是凭经验、凭感情办事,搞个人说了算,搞暗箱操作。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加上高校在管理上的混乱,内控、内审机制欠缺,校内外财务监管的失位,很容易出现违法违纪的现象。在内部群众监督方面,因不知情而“不能监督”的情形较为普遍。纪检监察组织监督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针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不多,存在着“不
浅谈防范高校职务犯罪的制度设想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