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环保通讯稿范文 环保通讯稿500字(八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政府环保通讯稿范文一
人人都渴望有一个完美的家园,人人都期望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礼貌环境里。春暖花开,绿意盎然。然而,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仅仅为了少走一点点的路,不顾小草的生命,任意践踏。此刻小区的道路两边尤其是路的拐角处,草地已经被踩的没有了绿色,一片干枯。为此政府要花费很多钱来修复绿化。没有了绿化,我们的小区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差,空气质量也一天不如一天,每年的雾霾天在不断的增长……为此我们向您发出倡议:
一、爱护树木从自己做起。做到不践踏绿地草坪,不攀摘树枝花朵、不剥树皮,不在树上乱刻乱画、保护绿色生命,不翻越绿化带,不做出任何破坏树木草地的行为。
二、主动劝阻破坏绿化的行为。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能主动上前劝阻,告诉他花草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不能践踏它们。
三、用心开展环保宣传。不仅仅自己尽力而为,而且要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一齐来爱惜花草树木。
四、鼓励您用心种植、认养树木。你们每一次种下的一个盆栽、一棵小树苗都将点缀出一片新绿。
“绿色娄园、和谐家园”是我们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因此我们在此发出倡议,动员所有渴望拥有美丽和谐社区的'您,一同加入到我们爱绿护绿的行列中来。用自身的实际行动,爱护身边的每一棵小草,为建设共同的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保护环境、爱护绿化,人人有责!
爱绿护绿,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
倡议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最新政府环保通讯稿范文二
广大市民:
在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之际,环境问题已是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刻不容缓。
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要行动起来。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愿意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为此,xx区人民政府特向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节约宝贵资源,及时规劝他人的浪费行为
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关空调关电脑;使用节能用具(如节能灯、节水马桶等),空调调高1度;电器不要待机,待机一样耗电;随手关掉长时间待机的电脑、下班时拔掉已不需要使用的饮水机电源插头。
随手关闭水龙头,做到人离水断;定期检查维修水龙头阻止滴漏;提倡一水多用。
减少污染,不要将未经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到河流、湖泊、海洋中;使用无磷洗衣粉,不要将洗衣等生活废水排入阳台雨水管道。
爱护森林资源,减少用纸,提倡双面打印,回收利用废旧纸张;充分利用电子公文流转系统,推进无纸化办公。
节约每一粒粮食,珍惜粮食资源。避免餐餐剩饭剩菜;杜绝奢侈饮食,培养勤俭节约好习惯。
提倡减少乘坐电梯次数,三层楼以下步行上下楼;让“我节能我环保、我健身我快乐”的理念深入人心。
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提倡减少开车次数;开车时,较长等待请关引擎,不要原地热车,不要急刹车,掌握车辆保养和节油驾驶技巧,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气污染。
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如塑料袋、签字笔、纸巾、一次性筷子、纸杯等;提倡使用钢笔和可更换笔芯的圆珠笔和签字笔,节约地球现有资源。
三、不乱扔废弃电池,做好垃圾分类存放与处理,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贯穿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主动宣传与加强低碳环保意识,积极加强对自己和他人的监督,努力在日常实践中为周围的人们,树立起低碳环保的好榜样。
让我们携手营造人人了解、重视、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为每个人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享受到健康和快乐的生活尽一份责任。
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我们一起行动吧!
倡议人:xx
20xx年xx月xx日
最新政府环保通讯稿范文三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
政府环保通讯稿范文 环保通讯稿500字(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