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制度文化视域的高校学生旷课现象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情况复杂,原因众多。校园制度文化视域中,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实现“管理育人”,加强校园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道德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学生旷课。
Abstract:The truancy phenomena of college students happen frequently. The situation is so complicated with various reasons. In the Campus cultural vision system ,we should combine the lawful management with moral manage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management and cultiv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ampus management system and morality eliminates the students from truancy to the maximum extent.
关键词:高校学生 旷课 校园制度文化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Absent System of campus culture
作者简介:张猛(1982— ),男,汉族,山东邹平人,文学硕士,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下,我们就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现象和一般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校园制度文化视域中,对这一问题进行制度文化层面的探究,提出杜绝学生旷课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还是公共选修课,也无论是中文类、外语类、艺术类还是理工类,几乎每种课程每个门类都有旷课现象的发生,种类纷繁复杂,究其原因,则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从方式方法上来说,高校学生旷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无理由旷课。二是有由旷课或者说是找理由旷课。三是点卯式旷课,美其名曰来报。四是选择性旷课。”①这种说法已经基本上说清楚了学生旷课的方式。
那么,其原因究竟是如何呢?针对频繁发生的学生旷课现象,我们组织了专门的学生工作老师和负责纪律检查的学生干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之久的调查和研究,就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原因,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有些旷课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态度不够认真,纪律观念淡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也不把校规校纪放在眼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认为如果没有旷过课,大学生活就是不完整的;还有的学生认为,旷课是大学里的家常便饭,高等学校是讲究独立和自由的,不应该管的太严太死,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自由成长的空间,而不是把学生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定要去听讲。
就这一点,我们认为,1990年代出生的的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寻求刺激,心态太过于浮躁、懒散,渴望追求潇洒的生活。因而,有些同学就会间断性地旷课,还暗暗庆幸自己的幸运,未被任课老师发现从而逃脱了“旷课”之名,逃脱了该得的纪律处罚。这是由90后大学生的自由散漫观念导致的。可是,大学生来学校是来干什么的呢?“你是谁?你来大学干什么?你以后想干什么?”“你自己有没有培养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由的精神向度?你的专业技能和学识修养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学校专业设置尤其是社会单位用人的要求呢?当你在大学里的日子渐次减少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光辉灿烂的青春年华有可能就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提问面前,“自由”和“独立”是没有根基的。逃离了课堂的约束,在课外你自学到了些什么?这也是我们教育管理者必须教会学生思考和面对的。
第二,有些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不甚认同,对一些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能力感到怀疑。面对个别老师几年来重复使用的讲义,面对个别教师照本宣科的方式,喜好新鲜、新奇、冒险和刺激的大学生们感到课堂学习枯燥无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师只顾自己讲,学生被动做笔记的不良课堂习性,进而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和热情,让广大学生产生了疲倦感、轻蔑感、厌恶感。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老师所传授的课本知识根本与社会现实无关紧要,或是自己不感兴趣,即使不逃课,也实在是听不进去。与其上课打瞌睡、说小话、看闲书或玩手机,还不如逃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部分学生在面对选修课和必修课时也抱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有些课程,除非是到了学期末,到了要讲考试重点的时候,学生才能勉强打起精神,而平时就缺少兴趣、难以听进了。况且,在管理较为宽松的高校,对于惯于旷课的学生,有些老师也没有完全按照校规校纪来做事,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饶人处且饶人,有时看到缺席学生太多就干脆不点名,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客观上助长了个别学生的嚣张气焰,造成了旷课现象的大量发生。
第三,有些学生比较盲目,旷课的动机不明确,旷课的目的不清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而是跟风上,看到别人旷课自己也跟着旷课。这些学生是比较可悲的,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动机不纯粹,学习动力不强劲,学习方法不科学,他们自以为进入大学之后就可以摆脱了中小学阶段老师高压政策和各种考试压力的约束,可以自我放纵,为所欲为了;于是,他们就像松散的弹簧或断了线的风筝,自以为自由自在、天马行空,完全无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漠视校园管理制度,把大学当做了享受生活的地方,更有甚者抱着“及时行乐,此时不玩,更待何时”的极端消极态度,以学校为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这是很危险的,长此以往,这些同学不但要犯规受罚,更有可能荒废学业,蹉跎岁月,老大无成。
以上几点是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除此以外,学生团体学习氛围不浓厚,班风不正、学风不畅,学生寝室内部有矛盾、舍友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也是造成学生旷课的原因。
二、高校学生旷课的一般对策研究
造成高校学生旷课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因此,我们在探究对策之时,也应该从主观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客观的学生旷课心理等两个方面入手。
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我们以为,学校有关方面应加强校园管理制度建设,切实完善课堂点名制度,把课堂检查点名出勤的情况落到实处,把好课堂关口,从而切实统计好缺席人数和请假人数,不留缺口,不让学生有侥幸心理。任课老师课堂点名和学生干部课堂点名相结合、相对证是很好的方式。学校的教学教学管理制度也有必要进行改革,个别授课教师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讲内容能给学生带来新鲜、奇特的感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能做到了这一点,那无疑会很大地消除部分学生因厌学厌课而造成旷课的事件的发生。“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不合理的课程模式已经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②高等学校推进课程体制改革,授课教师实施个性化教育,充分显示大学教师的风范、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为人准则也是大学教育教学的应有之義,更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在学生旷课心理方面,我们以为,某些学生虽然以各种理由为旷课寻找借口,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改变“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消极懒惰心态。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最肯綮的黄金时段,充分利用这几年的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对拓展自己的学识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专业课学习而言,授课老师们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一般来说都有着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除了传授课本上的内容之外,他们往往也会讲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看法,他们在不经意中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成为使学生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对关于旷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杜绝学生旷课现象
在分析和研究了高校学生旷课的常规现象和一般对策之后,我们有必要更新思路,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入手,在制度文化的层面上探究如何杜绝学生旷课现象。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受社会、国家政府的支配和学校内部运转的需要而在长期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生活习惯等。”③校园制度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监督的原则、控制的程度以及管理的张力,主要有组织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人事行政管理制度、生活行为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对学生旷课的检查和处罚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范围,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杜绝学生旷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改革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甚至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的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根据社会实际和学校需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治校是杜绝旷课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广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在实施“法治”的同时,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建设中的的道德因素,加强道德建设,建立有道德的管理制度体系,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将校园道德融入校园制度之中以增强校园制度的道德性,从而切实加强校园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道德性,实现“管理育人”,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杜绝学生旷课。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发展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校园问题的重要方式。杜绝学生旷课现象的发生,有赖于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松林.高校学子旷课现象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
[2]于险波.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4).46
[3]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97
校园制度文化视域的高校学生旷课现象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