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 灵山的特色(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一
仰望黔灵山公园的大门,我们看到的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10个闪闪发光的大字。这里,于20__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在入口,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热闹气氛了。放眼望去,男女老少,随处可见。这是贵阳人民悠闲的好去处,也是异地游客的必到之处。因为人多,所以大家要跟着我走,不要乱跑,以免丢失了。
九曲径是一条蜿蜒而上的石级小道,有380多级石阶。各位游客不要急不要慌,身边有老人小孩的,特别照顾一下。请小心台阶。跟着我,慢慢走。环顾四周,都是陡峭的石山,石山上,古树林立。仔细听的话,还可以听到百鸟鸣啾。在这里,回首眺望。但见远山峰峦叠嶂,绿丛点点,微风吹过,顿觉心旷神怡。沿着九曲径走,我们将看到不少古迹。这是清代黄宗源的题壁————“第一山”。“九佛洞”,为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记。
穿过山丫口,在拐弯处,听到的钟声告诉我们这里便是弘福禅林了。眼前,我们看到的是著名的“九龙治佛”壁画。喜欢拍照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弘福寺坐西朝东,分南、中、北三轴,又分前、中、后三进。这样的布局有没有让我们想到哪个形似的汉字呢?大家可以尽情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大胆猜想。其实,弘佛寺这样的布局就犹如一个巨大的“甲”字。高大的牌坊式寺门立于“甲”字下端,上面镌刻着“黔南第一山”5个镏金大字。这是赤松和尚的道场。钟楼是人们祈求通过撞击大钟来减轻烦恼,增长智慧,远离痛苦,希望能得到佛祖的保佑,快乐地度过一生的去处。信佛的游客们,不妨一试。抬头仰望钟楼的屋檐,看到的是一块关于人生感悟的石牌。这石牌也是对撞钟意义的阐释。景区内游客量常年稳定,其中,慕名来这里上香祈福的占了不少,年轻人占的分量也不少。大雄宝殿里,陆陆续续的游客,无一不认真上香,默默祈福。香火旺盛,从未断绝。游客们,大家跟着我,过来这里摸一下这两块带镌刻的石板。为什么要摸一下呢?因为传说,摸了这两块石板,就会带来好运哦。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来到这寺,怎么能不见一下其创建人的庐山真面目呢?大家不要误会,我指的是画像而非真人。这里便是赤松和尚的画像和他的生平介绍。
佛经数量浩大,包括“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总称为“三藏”。我们路过的就是藏经楼。玉佛殿位于藏经佛的楼下。寺内建筑群布局严谨、工艺精巧,充分体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屋檐微微上翘,调皮的双龙在嬉戏,无不显示生气活力。现在我们要进去参观了。巧妙的四合院结构建筑围起来的小池塘中,红色的,黄色的,银色的鱼儿在池中游来游去,自由玩耍。纯金铸造的观音菩萨立于池中,用慈祥的笑容和温善的神情在和我们打招呼。池里面的硬币都是游客投进去的。你们也可以往池中的小洞投掷硬币。如果投中了,说明你的运气还不错哦。
看到这么多大小不一的宝塔,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我们到底到了哪里呢?这里是弘福寺开山祖师赤松纪念塔,塔背上刻了关于赤松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弘福寺的功劳。
在海拔1300多米的象王岭上,我们可以在瞰筑亭放眼眺望,把贵阳全城尽收眼底。若在秋夏两季晴朗的清晨,可透过那薄如轻纱的雾霭,看到那参差错差、鳞次栉比的房屋,繁忙的人流,新修的大厦。党和国家已故领导人朱德欣游于此,曾题词到:“黔灵山上望贵阳,十年建设换新装。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
看到这么可爱的小猴子,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是不是也想跟他们亲近亲近呢?黔灵山的猴子很顽皮的,一点儿都不怕人,反而会主动的向你们奔来,甚至跳到你的背上。你们在逗他们的时候,可是要注意安全哦。
黔灵湖位于公园的西面,20世纪50年代,曾是贵阳市人民的饮用水源。 还没到动物园,我们就在门口看到很多动物了。大家跟上,到动物园去。
参观了那么多景点,游客们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呢?放心,还有一个典型的溶洞洞穴——麒麟洞等着我们。因洞口处有一钟乳巨石,形似麒麟,故称“麒麟洞”。洞口崖壁陡峭,杂树丛生。洞前有繁茂的紫薇和石榴。这里常是游人驻足留影的好去处。你们是不是也要来一张呢?其实,人们之所以在这里驻足,还不完全在于它的景致美,更在于这里曾一度作为蒋囚禁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场所。张、杨二将军的不幸遭遇,给这个古迹和这里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历史忧思和思考。
关于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二
灵山寺景区位于九龙溪中上部,为风景区中心景区,其面积约2.8平方公里,景点丰富、密集,内容齐全,特点是寺古、林奇、湖秀、峰翠,以朝圣为主要内容,主要景点5个,即元璋湖、灵山寺、九龙瀑布、白马洞、春归叠翠峰。元璋湖景点包括朱元璋塑像、仿长城、霸山桥、霸桥流水、打儿窝、鲤鱼跳龙门、万人冢、灵山秀目、灵山碑林、百鸟园、灵山宾馆等景观。
[朱元璋圣像]始建于1995年6月6日,1995年8月8日落成,是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上灵山,由涩港乡人民政府投资20万元,湖北省随州园林古建公司承建。
[灵山碑林]主要为佛碑,分为七个部分:诸佛部、菩萨部、观音部、诸天部、天神部、明王部、罗汉部,共计80块凹刻的碑。碑为青石,高1.66米,宽0.66米,厚0.33米,由香港曾氏国际有限公司捐资兴建。
[灵山宾馆]座落在枫树湖畔,建筑风格新颖别致,气势雄伟壮观,于1993年由罗山县人民政府投资建成,内设200张床位,浴池、空调、彩电配套,野味佳肴具有。灵山寺景点含有灵山寺、圣井、百日红、倒栽古柏、千年银杏树等景观。
[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为佛教传入中国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唐玄宗时曾被封为国庙。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扩建。元延祐二年(公元1320xx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到此降香,封当时的住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令其随驾入京,参议朝政,并为寺门题“圣寿禅寺”匾额,又赐半副鸾驾陈于大殿。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20xx年),灵山寺住持僧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学,带回梵石释迦牟尼及二十四罗汉塑像。清道光八年(公元1820xx年),寺院被水冲倒,后经不断修缮,至民国20xx年(1920xx年)恢复旧观。此后兵连祸接,毁多修少,日渐萧条。1995年有僧尼35人。
“文革”时,文物被毁,大部分填埋在一莲池大坝下,僧尼有的还俗,有的被编为董寨林场职工。1978年,灵山寺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遭破坏的文物开始修复,僧尼陆续回归。1985年恢复三月初一庙会。现有大殿七层,分别为天王殿、祖师殿、大雄宝殿、法堂、念佛堂、千手千眼观音殿、祖师堂。大都采用单檐起五、七架,厅出单双步穿堂,中轴建筑两侧有数十间穿短式的厢房。1997年11月,国际佛教协会赠给灵山寺大型汉白玉佛像五尊:卧佛、释迦摩尼、观音菩萨、文珠菩萨、普贤菩萨分别安放在天王殿、祖师殿、大雄宝殿、法堂、念佛堂。灵山寺现有僧尼30余人,每年来此朝拜旅游者达30万人次。
[圣井]灵山寺第三层院里有一口井,深5米,直径约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银光闪闪,波光滟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曾口衔修竹藏于此井,躲过了官兵的搜捕,后人称之为“圣井”或“潜龙井”。
[百日红]灵山寺大雄宝殿后,慈悲殿前院的南边有一棵古树,叫百日红,人们亦称之为“痒痒树”。如用手在树身上轻轻抓挠,枝叶就会微微颤动。树干直径约30公分,高5米上下,树皮外表呈黄褐色。树干向上生长态势曲弯有致,恰似游龙戏水,枝丫参差交织在一起,茂盛的绿叶互相叠连呈伞状,“伞”面约5平方米。百日红于阴历五月中旬含苞,下旬开放至八月末。花期约为100天。它含苞时,先生长四棱形的嫩枝,长约15厘米。每一枝上长出上下对称的十余个花苞,形成一串。每一花苞有六瓣,瓣与瓣之间长有花茎,茎上方是花。花形如木耳状,色粉红(枯后成紫色),花心是黄色,有数十个花丝,花落结籽有一果。据传,百日红是在清光绪年间,由灵山寺的和尚到外地云游带回的,距今虽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仍枝繁花盛。
[倒栽古柏]又名万年倒栽柏,千头柏,在灵山寺祖师堂门前右边。柏高10多米,身如麻花,从蔸至梢,上下一般粗,树围直径约50公分。树无正头,枝杈只有五股,呈伞状。叶子和当地扁柏相似。树皮竭色,木质非常脆。柏枝长向,有向下的也有向上的。柏枝上长有象针钱一样细的吊线向下垂伸。吊丝的长短不一,长的有1米左右,短的约50公分。他的皮可治肚子疼痛,消炎顺气,常被信徒香客带回家去。据说此树是杲英和尚亲手栽的,杲英云游带回小柏树,将树扭成麻花状,把树头朝下,树蔸向上栽在祖师堂门前。他立誓,若栽下的柏树能活,证明我当和尚今后可以得道。后来果真当了主持,小柏树也一年比一年
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 灵山的特色(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