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法观察日记心得体会及感悟 课堂教学观察记录心得(8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教师教法观察日记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大家好!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来到了!在20xx年教师节前夕,我仅以我个人的名义,预祝各位领导、我朝夕相处的同事、以及亲爱的同学们,节日愉快!并真诚地祝愿大家能把今天的快乐延伸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以良好的心态过好今后的每一天,品味今后的每一天,充实今后的每一天,直至美丽我们的一生。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工作着,是美丽的!”我们教师的工作何尝不是美丽中的最美丽呢?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教育使人类摆脱愚昧,它的光芒可以同太阳相媲美,世界上还有什么工作,能比它更神圣更辉煌呢!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邓小平的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已经在三十年的风雨实践中开花结果。高楼万丈平地起,纵横交通贯九州,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经济生活空前繁荣,物质丰富得让人不可思议,人民的口袋鼓起来了,胸脯挺起来了,今日中国,被世界瞩目,在东方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让全世界震惊。联系自己这二十年的经历,虽说步履匆匆,但还算塌实稳定,自当教师以来,不敢有半点懈怠,不敢有半点自足,不敢违背改革开放的思想拘泥保守。这几年来是取得了些许成绩,但这首先是跟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分不开的,是跟领导的正确指导分不开的,是跟学校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分不开的。在我有幸获得先进称号的时候,我不敢独占这份光荣,所以借今天这个机会,表示对大家的感谢。谢谢领导!谢谢同事们!谢谢同学们!
几年前,我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听到一位前辈说了这么几句话:民间自古有这样的说法,即人的一生有三大幸事:少年时有好父母;求学时有好老师;晚年有好子女。我请他具体讲解一下。他说,所谓幸事,就是幸运的意思,或者说幸福的意思。人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的,所以遇到好父母是幸福的事;人在成长阶段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培养,但好老师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遇到一位良师能终生受益是幸福的。老前辈的这几句话,使我心头一震,豁然开朗,一个念头油然而生:我就是要做这样一个老师,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老师,一个能让学生怀念并且值得他尊敬的老师。为此,我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授课技巧,时刻注意观察学生心理,并且向方方面面学习,向社会学习,向我的学生学习。不断地学习,体会,揣摩,研究,是我每日必做的功课,而支撑我心甘情愿付出大量心血的力量源泉是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为了这份热爱,我只能努力为教师队伍增光,而不愿意也不忍心给教师队伍抹黑。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学校有不少同事同我一样每天每日认真努力地工作着,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队伍,我以自己是这支队伍里的一员而自豪。
然而,最近几年,我痛心地看到,我们的教育领域,被拜金主义侵蚀,出现了本不该有的腐败。有的发生在学生身上,有的直接发生在教师队伍里。许多校园里甚至是重点的高等学府都出现了许多不容乐观的现象,有的虽说还不能算是腐败,但却酝酿着可以导致腐败的温床,那就是师德的滑坡。师德的滑坡,是不争的事实,是事实,就需要有人指出,为此,我想说,拿什么纪念我们今日的教师节?拿什么回报社会对我们的尊重?让学生尊师,是让他们尊在表面,还是让他们敬我们在心里?这恐怕是今年教师节所特别应该思考的问题。故此,我想在这里大声疾呼:为了维护改革开放的成果,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为了实现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诺言,我们这些为人师表的,行动起来吧!净化自己的身心,让师德重新灿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学校虽然不是一所重点院校,但敢为天下先,是不需要凭定资格的,为此,我想在这里代表学校向全社会发出呼吁:全体教师同行们,行动起来吧!净化自己的身心,让师德重新灿烂,是良知工程,需要从“我”做起,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看完“教师节优秀教师演讲稿”的人还看:
1.20xx年优秀教师教师节发言稿
2.教师节优秀教师代表发言稿集锦
3.教师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演讲稿
4.20xx年教师节表彰大会发言稿
5.20xx年教师节教师发言稿
对于教师教法观察日记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金秋送爽,佳果飘香。今天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感到十分的荣幸,面对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我有四个感谢对你们说:
第一:感谢各位领导,是你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给了我最大的动力,让我能幸福从教。
第二:感谢学校,是学校给了我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我能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现自我。
第三:感谢身边的同事,是你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让我能够快乐的成长。
第四: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的积极配合,才有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绩。
刚刚走过的一年,我用两句话来诠释:课改路上机遇和挑战并存,班级管理上付出和收获同在。
一、课改路上机遇和挑战并存。
就在去年这个美丽的季节,在教办领导的英明领导下,课改之风吹到了我们学校,我们办公室的11位姊妹花有幸乘上了课改的早班车,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亲自经历了课改的前前后后。一年来我是这样走过的:
第一步挑战备课,预约出来的精彩。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六年级三个数学教师,发挥集体的优势,打破原有的备课模式,精益求精,共同备出了一节节高质量的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教案。
第二步:挑战上课,学生绽放出来的精彩。
我们一改原来旧有的教学模式,采用我们镇倡导的“10 30”教学模式,大胆创新,积极改革。我们的课堂是:预习课上,师生探讨、小组合作;展示课上,学生唱主角,老师是导演;反馈课上,学生查漏补缺,力争拔高。
现在,我们的课堂活了,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的精灵。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老师和组长的带领下,学生的学习更加活跃主动,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第三步:挑战课后,教师反思出来的精彩。
着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课改开始,我们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写反思日记。我们把课改中出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少许的遗憾。经过反思,我们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把不足止步于下节课,我们的课堂才会和“完美”日趋接近。
二、班级管理上付出和收获同在。
曾经为了布置教室文化,我自己出钱在网上购买图片,家人笑我傻,为了设计班级精神,上学路上一边走,一边想,而骑过了校门口,同事笑我痴,放学后为了打印图纸,耽误了接孩子,孩子笑我愚……
但这些换来的是同学们优雅的学习环境,换来的是同学们的团结精神,换来的是师生们的认可。
对于所有班主任来说,似乎“早来晚走”已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做只为能多关注学生们的各项动态:只为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只为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只为能多批上几本作业,看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刚刚毕业的我的可爱的学生们,在升级考试中,以全班总平均分378分的成绩名列年级第一,我很欣慰!孩子们到了初中后,还经常打电话问候我,我很感动!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段话结束我今天的发言:选择了勤勉和奋斗,也就选择了希望和收获;选择了纪律和约束,也就选择了理智和自由;选择了拼搏和超越,也就选择了成功和辉煌!谢谢大家!
对于教师教法观察日记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的教学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教法适合教材特点及儿童心理特点。教师重视了语言文字训练,很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扎实,既培养了阅读能力,积累了语言,又学到了写动物外形的方法,锻炼了习作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本文的语言非常生动,描写也很形象,可同学们对课文的主角----翠鸟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思维形式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一只鲜活的翠鸟呈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出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
读写结合是传统的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好路子。西汉著名的辞赋学家杨雄曾云“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翠鸟》这篇课文的第一段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描写动物外形的例子。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成功的朗读可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积累语言。《翠鸟》这一课,语言生动而准确,字里行间都透着作者对翠鸟的深深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层次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首先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接着默读--理清写作顺序,然后研读――抓住各部分特点,最后赏读――感悟美的语言。
古希腊生物学家、教育家普罗塔弋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方式,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了很多方法,搜集了很多课外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思考,“点睛之笔”疏通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同时又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自读质疑,到理清顺序,到抓住特点,再到欣赏总结,直至最后的迁移写作,教师“
教师教法观察日记心得体会及感悟 课堂教学观察记录心得(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