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原理心得体会报告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7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教学设计原理心得体会报告一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推荐教学设计原理心得体会报告二
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最后让学生体会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晏子使楚》。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课文,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谁能用简洁的话说一说。抽生说,师板书。
2、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均被晏子一一反驳。他们俩第一回合的较量,上节课我们已学了。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呢……(钻狗洞),那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呢……哦,晏子不动声色,反唇相讥,暗讽楚国是(狗国)。结果,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3、过渡:还未谋面,楚王就已败下阵来,他会善罢甘休吗……接下来,楚王又是怎样侮辱晏子,而晏子又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精彩在后面。请孩子们打开课文,自学4自然段,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好好品读,细细体会。
二、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第二回合的较量
1、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2、交流:晏子见了楚王了,楚王怎么对待他的……生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预设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神态和语言。
注意抓“瞅”“冷笑”,什么叫瞅了他一眼啊,哦,连正眼都不瞧一下,够自大的。再看,冷笑一声,从这冷笑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你抓住了楚王的语言知道了楚王在侮辱齐国没有人,笑话,堂堂一个国家,会没人吗……孩子们思考,楚王这里所说的人指什么人……板书(没人才)
看,这就是楚王,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傲慢无礼。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楚王。点评朗读。
3、面对楚王的咄咄逼人,晏子是怎么应对的呢……抽生读,这是晏子的应对之语(板书)。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了吗……(板书:弦外之音)生说,弦外之音就是人多嘛!我们来看,文言文里,晏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出示文言文: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的话里,藏着三个成语,一一对应课文里的句子。哪三个……张袂成阴就是,读,挥汗成雨就是……比肩继踵就是……把这三个成语写在书上对应的句子旁边。回到课文,再读读晏子的话,体会一下他这样说,妙在何处……生自读,抽答。运用夸张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齐国人多。晏子说话的确极具艺术性。
4、接着楚王又开始刁难:既然这么多人,怎么派你来呢……晏子的应对之语是……抽生读出。听出他的弦外之音了吗……板书:下等国。他的这番话又妙在何处呢……晏子没有明说,却来个将计就计,顺水推舟。你楚王说我不中用,我就承认不中用,先自贬身份,再以退为进。反正我国的规矩是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既然我最不中用,派到你楚国来,你楚国自然就是(下等国)!
5、这次较量,结果如何呢……生读出句子:楚王只好陪着笑。咦,注意,楚王又笑了。他刚与晏子见面时笑了一次,那是冷笑,是盛气凌人的笑,不可一世的笑,瞧不起人的笑。而现在的笑呢……又是什么样的笑……(尴尬、苦、无可奈何)前后真是鲜明的对比呀!
6、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孩子们想不想给老师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呢……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先自己准备准备,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你还可以加上动作。生自练,抽两组读。点评:入情入境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研读第三回合的较量
1、刚才咱们看了楚王与晏子的第二次交锋,楚王又吃了个哑巴亏。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请看5自然段。这一次,老师不讲,你们来讲,好吗……好,小组合作学习5自然段,板书提纲:怎样侮辱,结果怎样。小组既要合作,也要分工,共同学习,互相帮助,最后汇报时,每个人至少要汇报一个问题。
2、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1)怎样侮辱……教师相机板书:没出息
(2)弦外之音:风气不好,或强盗国。其它小组有补充吗……
(3)所言
教学设计原理心得体会报告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