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战心得体会范本 心理实践报告心得(八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心理学实战心得体会范本一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障碍;自我超越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发生的一种心理关系。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对关系,统称为人际关系[1]。因此,人际关系实际上又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它的好坏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物质和精神需要能否满足的心理状态[2]。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是在大学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如果这些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自信。
1 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
1.1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人际交往。北京市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做了3次较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因,占40%以上,已经超过择业的压力和学业的压力[3]。
1.2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大学生大多在校寄宿,同室伙伴之间的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一个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在融洽的宿舍里生活的同学,因人际关系和谐,往往心理健康程度高,心情舒畅,专心学习,乐于交往与助人。反之,人际关系不和谐,感情不融洽,甚至冲突、仇视,彼此勾心斗角,心理压力便会增大,导致压抑、冷漠、猜疑、退缩、回避、畏惧、敌对等消极情绪和内心体验,严重阻碍其心理健康发展。
1.3 大学生职业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
渴求事业成功是每个学生的追求。有人做过研究,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交往。科学的进步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人际交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选择条件。
2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2.1 缺乏主动交流的心理能力
人际关系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活动,是主动的、相互的。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这种主动交流的心理能力,而对于陌生人,尤其异性,表现出害羞、主动回避、畏缩现象。在别人面前面红耳赤、目光紧张、心跳加快、讲话吞吞吐吐、难以自我控制等。
2.2 部分学生存在内向性格
部分学生由于从小性格内向,缺少交往,不善于交际而表现为胆怯、多虑、不合群等。在学校里上课不敢发言,除了要好的同学外,与大多数同学很少接触,常常独自活动,远离人群,看到老师绕道而行,尽量回避学校集体活动。通常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做事力求绝对把握才行,所以不敢冒半点风险,因而多是受环境和别人主行的支配,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更羞于与他人接触。
2.3 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部分学生由于相貌、智力、受教育的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不如他人而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自闭,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不入。
2.4 心理承受能力差
一些学生由于从小在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下长大,一遇到交往方面的挫折,如初恋失败、当众出丑等,就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
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完善个性结构中的优秀品质,克服不良因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4]。
3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的自我超越
3.1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
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对人际关系的意义非同小可。尽管大学生们每天也都处在各式各样的交往环境中,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良好的交往意识。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处于交往中,有的学生甚至远离人群、自我封闭。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的良好交往意识,让学生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3.2 要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人际关系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他便在交往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学校培养学生在交往中应该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完全的自信,才能完全放松,从而显得坦然自若,沉着镇定。
3.3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5]。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交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往往忽视了倾听对方的发言,与老师、学校领导、用人单位等交流时,若言语盛气凌人、不注意倾听,造成的后果及给人的印象将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在倾听时常常出现以下情况:①很容易打断对方讲话;②发出认同对方的声音。较佳的倾听却是完全没有声音,不能打断对方讲话,两眼注视对方,等到对方停止发言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然而,最佳理想的情况是让对方不断地发言,越保持倾听,你就越握有控制权。
3.4 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每个人为人处世受到别人的评论是很正常的,不要轻信主观感受,不要浪费时间去揣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人家评论,不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应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促进。同时也不应该以一时一事来评价一个人的好或坏,因为“借一斑而窥全貌”并不总是适合于所有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与人交往中应具有宽宏的胸怀,要有“让人不为丑,饶人不为痴”的大度大量,不为社交中细小矛盾纠缠而斤斤计较。
3.5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可能紧张、羞怯时,就会引起机体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他人觉得你对他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这样就阻碍了彼此关系的发展。例如,部分新入学的同学,由于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缺乏了解,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一种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直到他们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及同学,才真正比较放松,真正适应。学校教育就应该多创造一些学生交流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镇定下来,早日融入集体生活。
4 大胆实践,实现人际交往的良性循环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可以改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和训练来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当然,纯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但并不一定能促进个体的人际相处关系[6],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己主观的努力。在个人心态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人逐渐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过程。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如果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这种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才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只要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重视人际交往问题,就能够实现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1]彭贤.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2]张朝,李天思,孙宏伟.心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3]王庆环,李丹.大学校园“人际交往”现状调查[n].光明日报,20xx-01-18.
[4]王川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读与写杂志,20xx,(2):88,164.
[5]刘卫民.化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策略[j].成人教育,20xx,(1):71-72.
[6]刘庆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医,20xx,21(4):476-478.
有关心理学实战心得体会范本二
听了主讲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
心理学实战心得体会范本 心理实践报告心得(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