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事心得体会报告 孔子故事心得体会报告怎么写(九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孔子故事心得体会报告一
与我相邻的上海人阿季来美一年多,什么工都做,现在一家餐馆做炒锅,每天晚上12点才回来。他让我到职介所去看看。
位于曼哈顿中城的坚尼路唐人街是全美最大的华埠之一。华埠正中有孔子的一尊塑像,沿着塑像往东走,穿过铁桥,便是大大小小的职介所。这里每天都挤满了人,整整一黑板密密麻麻写满了招聘信息。也有的职介所服务员声音特亮,高声吆喝,也马上有人应答,几句问答便成交。来此找职业的大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机关干部和从福建偷渡来的“人蛇”。福建客对工作从不挑剔,只要有工,马上就走。我去了3次,始终定不下来。
“你斯斯文文的,英语又不好,好工很难找。还是现实点吧,先打打工再说。”东方职介所一位女服务员客气地对我说。“我看你做做busboy(餐厅前台服务生)吧,在前台工作,也不太累。这里有个工,在新泽西,刚开的店,月薪1100美元,包吃包住。”我委婉地拒绝了她。我听说餐馆太累,一天12个小时,不行,我得尝试到报社去碰碰运气。
我先打了一份简历,然后复印了几份,上面详细罗列了自己曾任过什么职务,做了多少年时间的新闻,发表过什么作品等等。我想凭我这点实力,当个编辑还成什么问题?
纽约有3家大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还有加州的《国际日报》、《神州日报》在纽约设的记者站。当然,也有一些小报。我打听到《侨报》的观点是倾向中国大陆的,便决定到《侨报》去试一试。
电话联系上《侨报》郑总编,他让我把简历传真过去。3天以后,我打电话问老总,对方回答:“刚收到,我们研究研究再通知你。”一个礼拜后,我再打电话,郑总一听,马上说:“编辑部人手够了,现在采访部有一空缺,到社区采访,但要会英文、粤语,还要有身份。”我一听,心凉了半截,我英语差,粤语又不懂,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合法打工身份,即使编辑部有空缺,我也无法进去。这时,我联系的《国际日报》老总来信,叫我到加州总社去应试。我不敢冒这个风险,陪了钱不说,还得耽误这么长时间,而且到头来很可能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开始死了这条心,寻找另外的打工途径。
一天,在报上看到一则小广告:“工作机会:美国一大公司寻找人才,月薪高,有升迁经理机会。不需英语,只要勤劳吃苦即可。”我赶紧打电话到公司,接电话的是一位小姐,声音很甜,她约我第二天中午3点与主管中国事务的梁姓经理见面。放下电话,我心里充满了希望,但又有点纳闷:到美国大公司工作,不谙英语,行吗?
公司位于皇后区74街的一栋10层大楼里,年轻的梁经理接见了我,让我先填张表。填好后,梁先生说:“我们公司准备在华人市场打开渠道。你做过记者,我想你很适合这份工。3天后,你来培训,具体怎么操作,我们会在培训会上讲。”然后告诉我底薪是跟业绩挂钩的。”我一听,知道是推销产品,顿时没了兴趣。
如此的招工,我应试了几次,均无果。甚至有一次某中国公司准备招收我,结果又因我没有打工卡而告吹。
最后,我在人人介绍所,花60美元手续费,找了一份“跟车送衣工”。周薪240美元,早上8点至晚上8点,12个小时。因为这种工是不需要身份的,同最苦最累的餐馆、衣厂工一样。
我开始了真正的打工生活。
推荐孔子故事心得体会报告二
(一)孔子教育目的的核心
主要实践是从培养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孔子一再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他说:“以约失之者,鲜矣,”必须要用“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达到具有君子品德。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首先是从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教育的精妙之处,是从人类最一般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把这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追求,进而以家国同构的原则将其推广开来”[2]。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学生知天命,就是懂得把握自然规律,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是在告诉人们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肆意践踏和违背,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人要好好的生存下去,就要掌握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要知天命而畏之。孔子认为,君子知天命而畏之,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3]。孔子教人处理上述三方面的关系,目的就是教人怎样生存,最终把人培养成为一个适合社会需求的君子,使国家和谐,实现大同社会。人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最重要的是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开始。
(二)孔子的教育对象与人才标准
孔子认为教育与人口、经济一起,共同构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三大基本要素,《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福之’。曰:‘既福之,又何加焉’?曰:‘教之’。意思就是:当国家人口发展了,安定了,富有了,就应该加强教育来完善。“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无论是生产需要,还是生活需要,或者是文化需要,都要在人的培养规格上体现出来,而且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2]。因此,教育绝对不能忽视人的发展的需要问题。教育只有实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孔子说的“教之”,“之”指代的是社会公民。孔子说的“教”,就是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简单的说就是让公民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即,要公民做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孔子一再强调的为政,最终使天下平,与近代提出的公民教育基本上是吻合的。孔子的人才标准是理想的人格典范,称之为“君子”。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社会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完善人格,教人如何幸福的生存,实现社会和谐。
(三)君子的修身之道与人格魅力
孔子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君子”的培养上,对人才的要求就是符合“君子”品德。孔子对“君子”的为政素质要求,一是“修己”、“正身”,二是“安人”、“安百姓”。孔子认为,要想改变别人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因此,“修己”是“安人”的基础,“正身”是“安百姓”的前提。在孔子的人才标准的指标体系中,君子的个人道德品格素质是基础,最终培养学生具备安人、安百姓的远大抱负才是培养的最终目标。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君子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主要表现:一方面要学会宽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一方面要懂得谦让,“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一方面要讲仁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的思考是修身、齐家、治国、使天下平,小人思考无时无刻不在追求个人利益得失”[4]。第二,君子是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人。孔子说:“君子不器”,“不器”就是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君子有能够处理好上述三方面关系的能力。第三,君子是勤勉自律的人。首先,君子为人稳重、忠诚、讲信用、向好榜样学习、知错就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再者,君子严于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再者,君子合群,“君子以文会友,以友铺仁”(
孔子故事心得体会报告 孔子故事心得体会报告怎么写(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