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国通史朝代心得体会报告(七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中国通史朝代心得体会报告一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从1920年春开始筹备建党工作的。他们在实际斗争中越来越感到建立一个革命政党的重要性。原来同是新民学会会员的蔡和森和毛泽东通过互通信件,讨论建党问题。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初,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几次写信给在国内的挚友毛泽东,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共产党”。毛泽东完全赞同他的意见,回信表示“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并认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些情况表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随着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了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这也是当时许多先进分子的共同要求。
与此同时,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又称共产国际)也在帮助中国建党。1920年4月,俄共远东局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和陈独秀,对他们的建党工作给予帮助。
1920年8月,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等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陈独秀为书记。这个组织的名称,经陈独秀、李大钊商议,决定叫共产党,而不叫社会党。上海党组织作为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在建党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张申府在北京成立共产党组织,李大钊为书记。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也建立了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在日本、法国也建立了由留学生和侨民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党组织成立以后,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一是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共产党组织利用已有的或自己创办的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9月起,《新青年》杂志成为上海党组织的机关刊物。上海党组织还创办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一些地方的党组织还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团体,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二是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日益扩大,一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派别也打起社会主义的旗号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1920年底,张东荪、梁启超挑起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论战中强调中国不可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中国的出路只能是实行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中,突出地宣传了必须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最终消灭阶级,并使国家走向消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驳斥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所鼓吹的议会道路。这些论战帮助一批倾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派别的界限,使他们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三是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各地共产党组织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如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周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同时,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1920年11月,上海党组织领导的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此后,长辛店、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也相继成立了工会,并开始发动工人举行罢工。通过这些工作,工人群众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逐步地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四是建立青年团组织。1920年8月,在上海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为书记。其后,北京、天津、长沙等地也成立了团的组织。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各地共产党组织成立后所进行的这些活动,使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组织的条件基本上具备了。
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到达上海,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也参加了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举行。这里是上海代表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寓所。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其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规定了党的名称和党的纲领:“一、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二、本党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
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但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还了解不多,还不懂得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一成立就注意同本阶级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是它的一个重大优点。
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感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中。在初心和使命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所以我们要在党史中寻找初心使命,在党吏学实践悟中不断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奋斗。
描写中国通史朝代心得体会报告二
1、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2、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终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彭德怀
3、假如我是有一些本事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4、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5、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6、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7、人民不仅仅有权爱国,并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8、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
9、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10、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李苦禅
11、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1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13、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此刻,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季羡林
14、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15、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16、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17、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18、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闻一多
19、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2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1、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22、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2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24、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他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欢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此刻行动中。——凯洛夫
25、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26、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27、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28、有了中国文化历史知识基础以后,爱国主义就有了根。章士钊有句话叫“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文化传统,而继承传统最重要的是靠历史教育。——任继愈
29、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彭德怀
30、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描写中国通史朝代心得体会报告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注重从党的历史和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史工作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党史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党先后作出两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同一全党思想、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开创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专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式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党史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披览前踪,鉴往开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许多问题涉及党的历史,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形象、党的生命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更要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谱写新的篇章。
(一)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党员素质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大多数在职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许多人没有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也没有直接参与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没有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曲折缺乏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很需要组织和引导他们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整个历史,接受生动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使命源于信仰。党的历史不仅同党的过去相联系,也同党的现在和未来相联系。只有对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的新使命。因此,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章、发挥模范作用、履行权利义务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
鉴往益于开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党员、干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史、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史还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经验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
一些党员、干部对党史中的一些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这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党性原则、理想信念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党员是党的历史人物的具体实践者,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的历史人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于执政党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而言,只有铭记党的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这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
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现实需要;
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
(二)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党员能力的需要
加强党史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关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因此,要总结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构成。党的执政能力的主体是由党的干部、广大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三个部门构成的,相应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体现为这三个主体的能力的提高。
第一,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能力。历史经验表明,对于执政党而言,领导干部是构成党的整体要素之一,是党的政治权力的直接承担者,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整体能力的关键。因此,考察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考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控制和行使国家权力的能力,考察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明确要求,
描写中国通史朝代心得体会报告(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