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警史馆心得体会感悟报告 新疆公安历史心得体会(4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新疆警史馆心得体会感悟报告一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着名的丝绸之路在这里将古代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成为多种文明的元气之地。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密切相关。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以下简称三股势力),为了达到分裂、分解中国的目的,故意歪曲历史,混淆是非。他们抹杀新疆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多宗教并存等客观事实,主张新疆是东土耳其,鼓噪新疆独立,打算分割新疆各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历史不可篡改,事实不可否认。新疆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不是东土耳其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移动融合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新疆是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怀抱中孕育发展的伊斯兰教不是维吾尔族天生信仰的唯一信仰宗教,而是与中华文化融合的伊斯兰教扎根于中华沃土,健康发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必然。历史上,培育中华民族及其先民的东亚大陆,既有农耕区,也有游牧区等。各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交流互补、迁徙聚集、冲突融合,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几个朝代夏、商、周先后在中原地区兴起,与其周围的大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渐融合形成的族群统称为诸夏或华夏。从春秋到战国,华夏族群与王朝周边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7个地区,分别与东夷、南蛮、西荣、北狄等周边族联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再次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从汉代到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许多地区统称为西域。从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与西域关系疏远,中央政权在新疆地区管理时紧张,但任何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该地区的管辖权。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开拓了中国广阔的疆土,共同创造了多样化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统一结构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华儿童共同奋斗创造的。
西汉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不断进入中原地区。汉武帝登基后,采取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措施反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月氏、乌孙等合作应对匈奴。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三次出兵打匈奴,在内地通往西域的喉咙要道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在轮台等地进行屯田,设置地方官员管理。公元前60年,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三国曹魏政权继承汉制,西域设置戊己校尉。西晋在西域设立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理军事事务。三国二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丁零、乌桓等民族部分内迁,最后与汉族融合。327年,前凉政权首次将郡县制推广到西域,设置了高昌郡(吐鲁番盆地)。从460年到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主,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历坎、张、马、阎诸氏。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的割据状态,扩大了县制在新疆地区的范围。土耳其、吐谷浑、党项、嘉良夷、附国等周边民族相继回到隋朝。唐代,中央政权大大加强了西域的管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相继设立,管辖天山南北。阮王国自称唐宗属,唐国姓李。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朝贡关系。高昌鹈鹕尊中朝(宋)是叔叔,自称西州侄子。喀喇汗王朝多次派使臣向宋朝贡献。元代,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西域管辖。1251年,西域实行省制。明代,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在嘉峪关和哈密之间建立了稳定、阿端、曲先、少东、赤斤蒙古、沙州6个卫生,支持管理西域事务。清朝,清政府平定准格尔叛乱,确定了中国西北国界。此后,对新疆地区实施了更系统的管理政策。1762年成立伊犁将军,实行军政一体化的军府体制。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取故土新归的意思,改名为西域新疆。1912年,新疆积极应对辛亥革命,成为民国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新疆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疆土有分割时期和统一时期,统一和分割交替循环,国家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流方向。与中原地区不同时期有诸侯国和分割政权一样,新疆地区也多次出现地方政权分割情况,但无论这些政权分割时间有多长,情况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统一。历史上,西域不同时期存在的国,包括城郭诸国、行国、封国、王国、汗国、王朝、所属国、朝贡国等形态,无论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宋代喀喇汗王朝、高昌鹈鹕王国等,元代都是台汗国、明代叶尔羌汗国,都是中国领域内的地方政权形式即使地方分割政权,也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或者认为自己是中原政权的分支,或者大臣属于中原政权。宋代著名的历史文献《土耳其语大词典》将当时中国分为上秦、中秦和下秦三部分,上秦是北宋,中秦是辽朝,下秦是喀什加尔一带,三人一体是完整的秦。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汉人被称为桃花石,在《土耳其语言大词典》的词条中,鹈鹕被称为塔特桃花石,也有直译为中国鹈鹕的人。在喀喇汗王朝的硬币上,桃花石布格拉汗、秦王、秦东王等被称为,表示是中国的一部分。
土耳其是6世纪中叶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552年消灭了柔软的汗国,建立了土耳其汗国。583年,土耳其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势力。630年,唐朝发兵击败东土耳其汗国。657年,唐朝联合回上流灭西土耳其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土耳其部队反叛了唐朝,一度确立了土耳其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上流、葛逻禄等合作平定后,土耳其汗国。回上流领导骨力裴罗因工作被怀仁可汗封印,在漠北建立回上流汗国。土耳其作为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随着汗国消亡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在西迁中亚西亚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形成了多个新民族,新民族与古土耳其民族有本质的不同。从那以后,土耳其在我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历史上没有把新疆称为东土耳其,也没有所谓的东土耳其国。从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对阿尔泰语系土耳其语族各种语言的划分,一些国家的学者和作家经常使用土耳其斯坦这个词,从天山以南到阿富汗北部,大致包括新疆南部到中亚的地区,以帕米尔高原为界,这个地理区域分为西土耳其斯坦和东土耳其斯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耳其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思潮传入新疆后,国内外分裂势力政治化了这个地理名词,扩大了其内涵,土耳其语族语言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共同构成了政教一体化的东土耳其。所谓的东土耳其论调,成为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国外反华势力分裂中国、肢解中国的政治工具和行动纲领。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原各族和文化与周边各族和文化连续交流的历史过程。先秦时期的华夏族群,经过长期与周围族群的多样化融合,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大动荡融合,到秦汉为止,与周围族群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中原人口多的汉族,成为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迁移,出现了大融合的局面。13世纪元朝成立,规模空前的政治统一局面推进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迁移,形成了元朝国内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中华各民族在长远发展中,最终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多民族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美丽的河山、广阔的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辉煌的中华文化。
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地区密切相关。早在商代,中原和西域就有玉石贸易。汉代张骞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使者望路,商旅不断。唐代丝马相互市继续繁荣,参天可汗大道直达内地,沿途车站星罗棋布成为西域先民与中原密切相关的纽带。阮乐、高昌乐、胡旋舞等西域乐舞深入宫廷,长安城流行西域风。从现在的新疆库车出生的龟兹乐在中原很有名,成为隋唐至宋代宫廷燕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危机,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奋起抵抗,去国难,共同写下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民族关系进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期。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最初开发新疆地区的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孙子、羌族人、龟兹人、杨琦人、阮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匈奴人、汉人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鲜卑、柔软、高车、吐谷浑、隋唐时代的土耳其、土耳其、回上流、宋辽金时代的契丹、元明清时代的蒙古、女真、党项、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达调停、回、乌孜别克、塔尔族等,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包括汉族在内的不同民族大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带来不同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在交流融合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他们是新疆地区的共同开拓者。到19世纪末,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归、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调停尔、乌兹别克、塔塔、俄罗斯等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维吾尔人口多、多民族聚居分布的结构。各民族在新疆地区经过生育、分化、融合,形成了血浓于水、休戚和共同的关系。各民族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做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主人。目前,新疆共生活56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完整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其中,超过100万人口的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和回族4个民族,超过10万人口的有柯尔克孜族、蒙古族2个民族。新疆地区既是新疆各民族的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
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始终与中华各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关。各民族有沟通交流融合,团结、共同奋进是主流。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在经济上相互依赖,在文化上合并储蓄,在感情上相互接近,在你中有我,在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样性一体结构,是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新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休戚相关,荣辱相助,共同生产生活,抗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是隋唐时期的上流人,活动在蒙古高原,曾有乌护、上流、袁上流、韦上流、上流等多种汉译名。回上流人为了抵抗土耳其的压迫和奴役,与铁勒诸部的仆人、同罗等部分组成了回上流部落联盟。744年,回上流各部领导骨力裴罗被唐代册封印。788年,上流统治者在唐朝,请改为鹈鹕。840年,鹈鹕汗国被戛斯攻破,鹈鹕人除了一部分转移到内地与汉人融合外,其馀分为三个:转移到吐鲁番盆地。
今天的吉木萨尔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后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回鹘人相继融合了吐鲁番盆地的汉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龟兹人、于阗人、疏勒人等,构成近代维吾尔族的主体。元代,维吾尔族先民在汉语中又称畏兀儿。元明时期,新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儿人融为一体,为畏兀儿补充了新鲜血液。1934年,新疆省发布政府令,决定统一使用维吾尔作为汉文规范称谓,意
新疆警史馆心得体会感悟报告 新疆公安历史心得体会(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