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百家馆革命文物的心得体会报告 革命博物馆心得体会(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2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百家馆革命文物的心得体会报告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人民犯下了一系列侵略和屠杀的暴行,其中最集中、最突出的一例,就是日军在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在南京一座城市便杀害了无辜平民和俘虏30万人以上,制造了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纪念馆就是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它是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外宣传和平友好的重要阵地,先后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和中宣部分别命名为“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大门左侧,镌刻着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的馆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门中间的立柱上,镶嵌着亲笔题写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的铜牌。

纪念馆的陈列内容共分为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个部分。下面先介绍广场及遗骨陈列。

[纪念馆大门内]

走进大门,门西侧的墙上镶嵌着奉献碑。碑上刻着为纪念馆二期工程建设捐款的单位和个人名单。

[指标志碑提问]

请哪位观众说一说,这座碑的外形像什么?上面刻着的一排阿拉伯数字说明了什么?下面的方坑内为什么放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鹅卵石?

(停顿片刻)它叫标志碑,外形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碑高12.13米,象征着南京城是在12月13日沦陷的。碑的上端刻着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那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碑的下方是一个方形的坑,坑内铺满了象征遇难者白骨的鹅卵石,寓意着纪念馆是建立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之上的。

[“300000人”雕塑前]请观众朋友们猜猜看,这座雕塑的构思是什么?

(停顿片刻)这是一座名为“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它用三个黑色的三棱柱和五个褐红色的圆圈,组成“300000”的字样,中间的三根黑色横梁为一个倒下的“人”字。

[悼念广场前]请观众们看一看地面上刻着什么字?

(停顿片刻)对!这是“祭奠”的祭字。因为每年的12月13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都耍在这里举行悼念仪式,祭奠遭侵华日军屠杀的遇难同胞。这个广场因此取名为悼念广场。

[砂池、草坪及和平鸽]

砂子没有生命,用它们来代表死亡;绿色象征生命,用小草表示渴望新生;和平鸽象征和平,用它们来寄托人们反对战争、祈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碑墙前]这座用黑色花岗岩垒砌而成的石墙上,镌刻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以史为鉴、开拓未来”八个大字,分别是周恩来和为发展中日关系所作的精辟性概括。

[“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前]

这是一座大型组合雕塑。请观众朋友们想想看,它们各象征着什么?

(停顿片刻)这座雕塑取名为“古城的灾难”。它是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长明火”等一个个雕塑,以及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组合而成的。它们表达的主题为悲与愤。

请看,象征古城南京的高大城墙上弹痕累累,墙体的左上角虽然被炮火震开了裂口,但仍然刚强地屹立,不倒不塌,寓意为中国人民在侵略势力面前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把折断的“日本军刀”后半截,刀的截面处作了颜色处理,好像仍残留着遇难者的血迹,刀面上刻着“300000”的数字,寓意为侵华日军曾经在南京杀害了30多万人。这尊象征着遇难者的头颅高2.7米,直径为2.5米,重达2吨,是用青铜浇铸而成的。它圆睁着不屈的双眼,张开着含冤的嘴巴,脸颊因被刀砍开一条深深的缺口而痉挛的抽搐着。那座用青铜铸造的手臂长7米、高2.75米、重5吨,意为被活埋的遇难者从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只挣扎着的大手仍紧紧地抓住南京的土地。这两尊青铜雕塑,是由南京青年雕塑家吴显林设计,南京晨光机械厂浇铸的。整座雕塑寓意为: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间特大惨案。

[祭奠广场上]

走过历史的桥梁,来到祭奠广场上。请观众朋友们根据笔迹看,碑上的题字是哪位伟人题写的?

(稍停片刻)迎面的石壁宛如一块巨大的纪念碑,上面刻着由亲笔题写的馆名。石壁前有三排郁郁葱葱的松柏,是对纪念碑的点缀和衬托。在这里,每年都有许多中外观众敬献花圈,向遇难者致哀。所以,这个小广场取名为祭奠广场。

登上台阶,迎面的石壁上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着一排黑色大字:

“遇难者300000”,把纪念馆陈列的主题显示出来,使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屋顶平台前]

江东门一带是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有代表性的遗址之一,也是“万人坑”遗址之一。据史料记载和幸存者的回忆,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屠杀10000多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平民百姓,后经南京慈善团体收尸掩埋于两大土坑内。因此,纪念馆主体建筑呈纪念性墓地的风格。墓地广场上鹅卵石铺地,寸草不生,象征着白骨累累,象征着死亡;而两边翠绿的草坪和院墙外的常青树又象征着生命力和抗争精神;生与死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生与死的主题展示在一线之间。那几株枯树既代表着南京城当年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烧毁,又点缀了凄惨的氛围。请观众朋友们猜猜看,远处的小房子外形象征什么?

(稍停片刻)远处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用青灰色花岗岩贴面,外形如同棺椁,室内陈列着从“万人坑”挖出来的部分遇难同胞的遗骨。

院内小道两旁,安放着17块小型碑雕,这是全市各地所立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缩影和集中陈列。

四周围墙呈断垣残壁形状,标志着南京城当时受到严重的毁坏,到处是一片废墟。

围墙上镶嵌着三组大型浮雕。它是根据历史的照片,用艺术的手法,向人们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前后的情景。

[鱼雷营碑前]

鱼雷营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面的金陵造船厂内,当年是一个海军小码头,也是南京大屠杀历史遗址之一。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鱼雷营、宝塔桥一带杀害我同胞30000余人。遇难者暴尸数月,直至次年2月才被红十字会掩埋。

[中山码头碑前]

中山码头是南京人横渡长江的主要码头。在这里遇难的10000多名同胞,主要是日军从国际安全区内搜捕的,并沿着中山北路押送于此后,用轻重机枪射杀。他们的尸体被抛入了长江。

[第一组浮雕前]

这组浮雕名叫“劫难”。它反映了南京城沦陷前后的情景:有母亲用孱弱的身体护卫着4个幼童;有被攻破的南京城门;有被绳索捆绑着押往屠杀地点的人们。

[燕子矶碑前]

燕子矶是南京的一处名胜,又是一处渡江的小码头。然而,在1937年12月,这里却成为侵华日军杀人的屠场。先后有10万人聚集在这里准备渡江,其中的5万多人被日军围捕并惨遭杀害,尸体大部分抛入长江。到了第二年春天,江水落下去后,江滩上尸体成堆,被全部埋在江边。电影《屠城血证》江边屠杀的几个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草鞋峡碑前]

草鞋峡位于下关江边,因其峡谷形似草鞋而得名。1937年12月,共有57000多人被日军用机枪射杀在这里。草鞋峡是南京大屠杀惨案中集体屠杀人数最多的地点之一。

[第二组浮雕前]

这组大型浮雕名叫“屠杀”,它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侵华日军烧、杀、淫、掠的暴行。画面上,有被砍头刀劈的;有被火烧的;有被枪杀;有被活埋的;有被抛尸长江的;有遭奸淫痛不欲生的妇女。

[“母亲的呼唤”立雕前]

那座立雕高4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名叫“母亲的呼唤”,是位中国30年代母亲的形象。这是根据当年留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先生,现场拍摄录像中的一位手柱竹棍、正在寻找亲人的老妈妈原型设计制作的。她神情悲愤,左手向前伸着,似乎在寻找和呼唤失去的亲人,右手攥紧拳头,表示她内心的愤怒。

[遇难同胞名单墙前]

这座长43米、高3.5米的花岗岩石墙,名叫遇难同胞名单墙,老百姓称之为“哭墙”。上面刻着3000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单,代表着30万遇难者。

[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内]

这些遗骨是1985年纪念馆建馆时,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它们是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

[史料陈列厅外]

这座遗骨陈列室外形如同棺椁,而那座建筑物(指史料陈列厅)的外形象什么呢?

(稍停片刻)纪念馆主体建筑除遗骨陈列室外,还有鹅卵石广场对面的史料陈列厅。它的造型宛如一座古代坟墓,有墓墙、墓室、墓道,观众可以循着墓道走入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

[遇难者遗骨现场]

这是于1998年4月30日以后,新发掘的遇难者遗骨。它们按现场原样展示,说明当时屠杀是如此的惨烈。

[青少年纪念林]

这是南京的一些大学、中学和小学,在“万人坑”边上以种一棵树、立一块碑这种特殊的方式纪念遇难同胞。

[第三组浮雕前]

这组浮雕名叫“祭奠”。他用焚香跪拜等中国传统的方式,来祭奠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遇难的同胞。右上角是中国人手挽手,肩并肩,坚持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人植树及立碑]

日中友协从1986年起,每年春天都要组织日本国民来南京植树。这是他们于1986年春天在纪念馆种植的两棵树,以后每年春天都要来浇水、除草。由于纪念馆地方较小,南京市有关部门把这活动安排在江北浦口珍珠泉公园内植树,已经成活了5~6万株。他们称这种活动为“绿色的赎罪”。在这里植树的,还有“日本社会党访中团”、“日本鹿儿岛教职员访中团”、“日本‘铭心会’”等。

这块用汉白玉大理石制作的赎罪碑,是日本一位80多岁的老人横山诚出资建成的。横山诚当年在上海开了杉山书店。正因为他耳闻目睹了日军在上海和南京的暴行,回日本后,他一直感到对不起中国人,觉得应该代表他的民族向中国人民赎罪。经过多方的努力,老人终于实现了多年的的愿望。

各位朋友,下面我们进入大厅,听馆里的讲解员解说史料陈列内容并观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纪录片。

推荐百家馆革命文物的心得体会报告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如大家所想的一样,)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其中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瞩目的珍品。当然,在这些文物里面,就其发掘的意义和价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其间出土的不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乐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许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为国内所罕见。众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从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礼制、战争、科学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的文化。因此,我们到湖北省博物馆,不仅仅是去参观几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忆古老的中华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区域文化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摇篮,它孕育了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三种区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为重要,而那时的楚文化只是综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特色还不多,水平也不高,几乎是不足称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发展。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转变时期,不仅学术上百家争鸣,而且战争频繁,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楚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时候不断扩张。与此同时,楚文化在不断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异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区域文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一谈曾侯乙墓和曾国。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因此,很难单纯的把曾侯乙墓归于楚文化还是周文化的范畴。学术界一般单称其为曾侯乙墓,而不称其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属于周,又不属于楚,而又同时具有两者的特色,我们可否说它反映的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从这一点上看,曾侯乙墓发掘的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秦始皇陵的发掘,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还是让我们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同时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椁(guo)室模型,它是根据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

前面我们说过,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请看,这件鹿角立鹤是这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当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就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铸造工艺也是比较讲究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礼器展厅中,共展出了礼器用品38种134件,是我国历年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时间里可以慢慢的欣赏,领略我国悠远的古文化。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到楼上继续参观。

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所以许多新颖的作战武

百家馆革命文物的心得体会报告 革命博物馆心得体会(七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