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分享心得体会报告 爬山分享心得体会报告怎么写(6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爬山分享心得体会报告一
一、尽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句子,并和小伙伴进行交流,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图上,这些地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法。通过读与画,发现孩子们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孩子的需求,抓住文本重点词语,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些方法都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激发求知欲,铺路搭桥,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另外,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少,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部分学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的变化。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必不可少,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2022爬山分享心得体会报告二
今天是10月6号是国庆长假的一天,恰逢八月十五中秋节。爸爸、妈妈和我,决定去北干山爬山赏月。
傍晚,我们早早地吃好晚饭就开车去萧山了。一路上,爸爸把车开得快及了,看样子他也想马上下车活动一下筋骨了。那也难怪,爸爸天天在上班,没有休息。过了一会,车子渐渐地放慢了行进的速度,最后爸爸在一个叫“烈士陵园”的地方停了下来,我不解地问爸爸:“爸爸,这儿是北干山的山脚吗?”爸爸却神秘地说:“过一会你就知道了。”这时间,我已经知道那就是北干山了,因为旁边有人在说呢。“嘀嘀”的喇叭声好刺耳呀!是谁呢?原来是表弟一家,他们的动作可真快呀。人都到了,我们就开始了爬山比赛。
起先,我和表弟在爬山时遥遥领先,让爸爸、妈妈、舅舅、舅妈他们甘拜下风。可好景不长,他们几个很快地追了上来,把我和表弟给丢下了。我们不甘心,马上前进,超过了他们一大截。我决定等他们一下,而表弟却等不住了,又一个人上去了。我站在台阶上,看见下面登山者一个个在吃力地喘着粗气往上爬;又见山下的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开着的车灯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有很多车是停着的,不说也知道,那是来爬山的人们开来的车子喽!又见远处那万家灯火通明的样子,真热闹,抬头仰望天空的月亮,圆圆的,仔细一看,又觉得左上角的地方好象少了一点点。这个时候,爸爸他们上来了,看他们累得满头大汗的样子,一定是要休息一会了。
我趁这个机会,教了大家一个可以减轻疲劳的好办法,那就是边走边数台阶。他们不信,我说:“那就来试一下吧。”于是我们就;“1、2、3、4、5、6……这样数着,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山顶。表弟早就在这儿等我们了,他还找到了二舅舅他们呢。爸爸他们先找了个台阶坐了下来,便开始了他们海阔天空的谈话。
我在广场上先走了一个圈,只见有许多人也都在台阶上坐着谈话,还有在广场的一角围着许多人,他们在开聚会呢!只见他们又是唱又是跳的,热闹及了。又见有许多小朋友在玩着那五光十色的荧光棒,大喊大叫的开心透了。走了一圈,我也感到有点累了,就去大人们身边坐了下来,吃着月饼,听他们唧唧呱呱的聊着天,还时不时的和表哥,表弟和表姐玩一会。
快到十一点了,月亮慢慢的移到了我们的头顶上,站在山顶上看月亮,好象比往年的月亮大许多,圆许多,似乎触手可及呢!
时间不早了,这次的赏月真让我意犹未尽!
2022爬山分享心得体会报告三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2022爬山分享心得体会报告四
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1、认识本课“均、柄、蜗”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4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可爱。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具体、有序地写一写。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叶子、脚有什么特点。
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丝瓜、葡萄要依附着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却不需要这样的架子,这是什么植物呢?请同学们看看ppt上的图片,告诉老师这种植物是——(学生齐声:爬山虎)。对了,就是爬山虎。今天我们就走近爬山虎,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爬山虎的脚)
过渡:同学们,人和动物是有脚的,借助脚可以行走、跳跃。那么植物也有脚吗?答案是肯定的,爬山虎就是有脚的植物。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爬山虎的相关知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改名趣事: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像》,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氏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这才有了成为之后闻名于世的笔名。
爬山虎:多年生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藤相似。夏季开花,花小,呈黄绿色,浆果紫黑色。爬山虎的适应性强,喜阴湿环境,但不怕强光,耐寒,耐旱,耐贫瘠,气候适应性广泛,
爬山分享心得体会报告 爬山分享心得体会报告怎么写(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