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欣赏课教案(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二泉映月欣赏课教案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并能熟读成诵.
3课时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饱经风霜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饱经风霜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二泉映月欣赏课教案篇二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饱含深情,意境悠远美丽。
素质教育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色。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1、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课件、二胡曲《二泉映月》。
课 时:第二课时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江苏无锡的惠山脚下有一泓
清泉,它就是天下闻名的二泉。这节课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近二泉,一起走近阿炳,来欣赏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吧。
板书:二泉映月
过度: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1、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快速浏览课文1――4自然段,思考问题。
2、交流:(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
3、山水依旧,物是人非。阿炳在这个中秋夜,又一次的来到二泉边。但是今非昔比,他的命运已经历了许多坎坷,听着那熟悉的流水声,他想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 就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来把第四小节有感情地读好。 过度:想起师父,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和悲惨的命运,听着耳边淙淙的流水声,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此时阿炳的心绪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有通过琴声才能表达它的全部情怀。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板书:琴声―――― 情怀)
4、这时候的阿炳所拉出来的到底是一首怎样的二胡曲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听老师来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此时的阿炳似乎在倾吐什么情怀。
5、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五小节,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炳通过琴声想要抒发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呢?(小组讨论:并用曲线划出表示琴声的句子,用直线划出表示情怀的句子。)
6、(交流)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1)出示此句。
(2)起初这个琴声的基调是怎么样的?(板书:委婉连绵)
这时候的阿炳通过这委婉连绵的琴声想要抒发什么情怀呢?
(板书:赞叹怀念思索)
(3)起初的琴声是委婉连绵的,抒发了阿炳赞叹二泉美景,怀念恩师,思索人生的情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全体女生来把这部分读好。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
(1)小黑板出示此句。
(2)这时候的旋律是?(板书:步步高昂进入高潮)此时阿炳似乎表达了什么情怀呢?
(板书:抗争向往)
(3)此时的乐曲以势不可挡得力量,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和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那同学们思考一下,阿炳想通过乐曲抗争些什么呢,同样的又向往些什么呢?
如果你就是阿炳,你会怎么说呢?(抗争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想象一下阿炳当时的神态?激愤瞪目 抗争向往)
乐曲步步高昂,渐渐进入了高潮,抒发了阿炳对他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一种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我请男生来把这部分读好。
(教师引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的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1)此时的乐曲是: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板书: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爱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什么?
(3)指名生读
(4)同学们,你们想想看,除了这四个”爱”,阿炳他可能还会爱些什么呢?
(5)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四个“爱”,细细体味阿炳当时的心情.
(6)那谁有勇气能把这四个“爱”读好呢?
(指名读――生生评议――再读――引读)
同学们,阿炳的命运虽然是坎坷、艰难、困苦的,但他有没有向命运屈服啊?他还是要同这不公命运抗争,也永远对命运充满着向往.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第五自然段.
1、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子吧!
2、(播放音乐直至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铃声虽已响起,但琴声却仍将延续。因为二泉映月这是阿炳一生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让我们一起记住这首不朽的乐曲吧,再次有感情齐读课题――二泉映月。
1 、背诵课文第四,五段。 2、把你想对阿炳说的话写出来。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琴声―――――――――情怀
委婉 连绵 赞叹 怀念 思索
步步高昂 进入高潮 抗争 向往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爱
二泉映月欣赏课教案篇三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描写琴声的句子。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
多媒体课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乐曲,而且还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美丽的“二泉映月”。
2、出示词语,读词语。
1.同学们,大家都已知道了《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
2.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志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生交流)
4.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5.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过渡:是的,在我们的眼中这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幅秀丽的画卷。但是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他看得到吗?(看不到)因为他是一个――瞎子。一个瞎子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他却看不见,在他的生活中只有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就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阿炳度过了一段怎样的人生呢?
1、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读
2、就在这十多年中,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的是什么样的印象?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3、理解“整天”:什么叫整天?就这样一直过了多少年?
十多年过去了,阿炳整天――带着墨镜,整天――操着胡琴,整天――卖艺度日。
4、短短的两句话,写不尽阿炳一生的不幸。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
师描述:也许是在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得出去卖艺;也许是在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还得出去卖艺;也许某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可他不得不硬挺着出去卖艺;也许,在他卖艺的路上,不小心跌倒了,有人竟偷偷拿走了他卖艺得来的钱??
5、这一幕幕悲惨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吗?阿炳的身心所承受的煎熬你们感受到了吗?来,用朗读表达出来。(读)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6、阿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充满了苦难,但是阿炳被命运压倒了吗?他屈服了吗?
这两句话还没有读出阿炳内心强烈的感情来,不怪你们,可能你们还不知道,曾经有人出高价生拉硬拽着阿炳去给日本鬼子、汉奸老爷拉曲子逗乐,但他宁死也不从。他说:“人穷志不能穷,卖艺也要留骨气!”听了这些介绍,再来读――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6、又是一个中秋夜,还是在二泉池畔,阿炳回忆着一桩桩,一幕幕坎坷心酸的经历,渐渐的,渐渐的,他听到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当阿炳想到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时候,他似乎听到了――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当阿炳想起疼爱他的师父,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时,他似乎听到了――他似乎听到了伤心的哭泣
当阿炳寂寞无助时,他多么希望有人陪他说说话,能听一听他心中的委屈苦闷呀,可是无人倾听。此时二泉是阿炳的知音,二泉静静的聆听着阿炳的故事,他似乎听到了――激愤的倾诉
7、那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是阿炳说也说不完的辛酸,是阿炳流也流不尽的眼泪。可是饱经风霜的阿炳却有一身傲骨,他有着坚定信念。我们仿佛听到他在对无情的命运发出呐喊:“来吧,!”“来吧,!”阿炳会对命运发出怎样的呐喊?保持这种情绪,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1、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拉起琴弦,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放音乐)
2、谈感受:刚才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什么感受?
3、在课文中有一段长长的文字在描写《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带着音乐给你的感动读读这些句子吧。
(1)指名读:划出琴声是怎样变化的?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2)同学们,其实琴声的变化是可以用一条曲线画出来的。来,伸出你写字的手跟老师一起边读边画。
4、同学们,你想过吗?琴声之所以会这样变化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是因为阿炳在演奏的时候,他的情怀始终是在变化着的。)怎样变的?
开头时――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
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高潮时――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
的无限向往。
结尾时――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5、配乐读,体会乐曲中包含着的深深的情怀
听,仔细听,你听到的只是这琴声吗?你还听到了谁的声音?你听到了谁的倾诉?你听到的哪里只是音乐,你们听到的分明是就炳的一片情怀啊!
这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这就是民族音乐的瑰宝《二泉映月》,这就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二泉映月》。
1、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喃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2、对某个人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下跪。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他跪的是阿炳的什么精神?(板书:向命运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3、总结:
生命的荣耀不在于命运的悲惨,而在于他能够在悲惨的命运前坚强的站立起来,像阿炳那样不屈不服的向命运抗争,像阿炳一样身处逆境,却对未来充满向往,希望之灯永远不灭。
4、你还想到了谁?
5、总结:
当你身处逆境,当你遭遇厄运,当你需要向命运挑战时,你就去想想他们吧,像他们一样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像他们一样永远怀着美好的希望。
欣赏阿炳的其他作品,如: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二泉映月欣赏课教案篇四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闭眼、想象,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进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设计思路: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大家交流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师生进行话题交流,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泉映月》的曲子有的学生可能听过,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小学生欣赏乐曲的能力有限,此时只是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谈初步感受,为课文的学习作情感的铺垫。】
5、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做到有的放矢。】
二、初读课文,初识阿炳。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找出描写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关键词。
(4)结合课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阿炳。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倔强:性格刚强。
【设计意图: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交流、认读描写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关键词。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类词语的交流,让学生对“二泉映月”的`美景、阿炳的身世、《二泉映月》的旋律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感受那如水的月色,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了铺垫。】
(3)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课件呈现无锡锡惠公园龙光塔下“天下第二泉”的画面,师生共同交流对阿炳的了解。
【设计意图:交流对阿炳的了解,为课文进行补白,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三、细读课文,走近阿炳。
1、体验坎坷人生。
(1)阿炳几次游历二泉?每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
(2)课件出示: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的对比。
第一次 第二次
淙淙的流水声
淙淙的流水声
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3)学生针对表格内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外化形式,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
(4)十多年后的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是哪些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那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么多他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生默读,找一找)
预设片段:坎坷的经历。
①文中有一段文字精炼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让学生找一找阿炳有哪些坎坷的经历?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阿炳多舛的命运:在唾弃声中降生,四岁丧母;在白眼中成长,痛丧师父;在屈辱中度日,双目失明。同时课件出示为阿炳写的一首四字词语歌,让学生读一读,感受其凄苦的人生。
痛丧师父 孤苦无依
天来横祸 双目失明
颠沛流离 卖艺度日
坎坷人生 苦苦凄凄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阿炳的苦难经历在师生平等有效的对话中无声无息的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撩动了学生朴素的同情之心,为下环节的朗读感悟奠定了情感基调。】
③ 同学们,这就是阿炳十多年的经历,请大家把你的目光集中到阿炳的那张脸上。你看,那张曾经非常可爱的脸,那张曾经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的脸,如今,随着师父的离世,随着他的双目失明,随着大雪纷飞,烈日炎炎,那张脸变了,变了,变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学生回答)
④同学们,经历坎坷人生的阿炳尽管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面黄肌瘦的脸,布满皱纹的脸,但他心里面却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望。
出示: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mǐn)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阿炳火热的内心。
⑤同学们已经走进了阿炳心里。如今,阿炳再次听泉,那淙淙的流水也走进了阿炳的心里,发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声音阿炳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是谁在叹息、谁在哭泣?是谁在倾诉、谁在呐喊?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表达出“是阿炳在叹息自己的双目失明,是阿炳在哭泣命运的悲惨,是阿炳在倾诉不幸的遭遇,是阿炳在呐喊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体会顿号的用法,不用较大的停顿。
【设计意图: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而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更是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学生在切己体察悄然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2、品悟不朽名曲。
(1)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要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当时有人听阿炳倾诉吗?没有。流水是他的知音,月夜是他的朋友,琴弦是他的伙伴,他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于是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他倾吐了哪些情怀呢?请学生拿起笔来用不同的标记画一画哪些句子描写了琴曲的特点?哪些句子是琴曲传达出的情感?
(2)交流。
a、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 “委婉连绵 ”,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指导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音乐起始部分的委婉连绵,用稳重的语气读出音乐传达的情感。
b、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欣赏乐曲部分,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加快语速,升高语调来表现乐曲的,用激昂高亢的语调表现乐曲抒发的情感。
c、出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指导学生理解表示乐曲的丰富内涵的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用徐缓回味的语气读整首曲子带给听者的感受,用抒情的语调读好最后的排比句。关注排比句中的逗号,读出停顿。
(3)采用师生合作或男女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感情朗读。
(4)再次播放二胡曲,静静的聆听。要求学生欣赏后表达自己的感受。
(5)学生再次跟随乐曲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语言与音乐的交融、情感与情境的辉映,是全课感情朗读的重点、难点。学生的情感虽然集聚到了急需释放的程度,但是毕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还很肤浅。因此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引导学生鉴赏乐曲,步步铺垫,层层深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接着在读懂基础上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提高,学生读好了乐曲,真真切切成为了瞎子阿炳的知音。】
(6)《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乐曲就这样诞生了。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同学们,小泽征尔为什么跪下来呢?
2、补充介绍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课件出示演出图片);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出示阿炳墓图片)。 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3、向学生提问: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介绍拓展延伸了学生对《二泉映月》享有盛誉的具体了解,无形间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学生由衷地抒怀,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实现乐无痕的教育境界。】
4、师生共同朗读配乐诗:《永远的二泉映月》
看不见黑暗
是因为穿行在黑暗之中
听不见苦难
是因为置身于苦难之中
一把二胡,道尽人世的沧桑
两根细弦,诉尽命运的悲凉
阿炳啊
你那把血泪斑斑的胡琴
凄凉而不绝望
忧愤而不疯狂
空荡荡的夜色中
我听到了不屈的抗争
触摸到了一颗坚强的灵魂
5、教师总结:伴着二泉映月完美无瑕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落魄的阿炳又缓缓向我们走来。苦难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阿炳穷尽自己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最响亮的回答。同学们,那就是:人在旅途,有苦有乐,笑对人生,从容不迫,穿越痛苦,赢得生活!
【设计意图:“豹头凤尾”是人们对课堂教学导课、结课的不懈追求。课已接近尾声,但学生内心的情感却仍在澎湃着。本节课借助拓展的诗歌、教师的赠言不仅丰富了语言的积累,还引导学生全面聆听阿炳,触摸生命,为将来的人生做了有意义的准备。】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总会在学生的一举一动间触发一丝灵感,从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的收获些感动,也会有所得失。此次讲授《二泉映月》,就用手中的笔来记录下心中的感慨吧。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与音乐交融,情感与情境辉映,读来令人意犹未荆如果说阿炳的音乐是灵感的兵法,使“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那我相信本文也是作者的一气呵成,读起来那么简洁明朗、过度自然、意境幽深。
教学过程中,我以指导朗读第五段为主,以学生的自感自悟为基础,进行阅读教学。《二泉映月》乐曲以及阿炳的苦难人生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第一课时着重让学生交流关于阿炳的资料,并熟悉乐曲,这为第二课时的开展奠定了基矗在我自己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闪念间的想法,可是过去就再也组织不起语言,渐渐的我养成了作批注的习惯,空闲时翻翻自己从前看过的勾勾划划的书页,竟也有一丝成就感。学生的思维跳跃性会更强,因此我把自己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在本节课的课堂上,我便让学生在《二泉映月》乐曲的陪伴中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言,学生的语言有时只是只字片语,却是他们在作者之外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体悟,对乐曲、对语言文字又多了许多自己的东西。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期待自己能够在批注式阅读方面做得更加完善。
在指导朗读环节中,我注重学生“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力求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的境界;而“心到”最需指导,需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体会出情味,自然能产生语感。例如:读到“起初,琴声蜿蜒连绵”时,我便启发学生想像这样的画面,学生由此感到宁静、恬静、优雅读的感情一下子就找到了。再如读到“他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时,我问学生“他为什么要抗争?”让学生联想到阿炳一生命运的凄惨,心理体验更加丰厚,读的时候就把握比较准确了。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以语言文字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正因为文本引发了儿童某一方面的生活体验,才能触动个体心灵并产生独特的感受,朗读才会有味道。
指导朗读时,我将内容按乐曲的旋律进行分解,起初、高潮逐一进行,自己感觉对这部分精彩内容的挖掘还不够透彻。如“起初”部分,除了恬静、幽静之外,也从后两个分句反映出阿炳内心的凄苦和追忆、怀念和向往,可是作为教师,却没能领悟到这个层面,是个非常大的遗憾。
语文老师,是要懂一些艺术的,关于音乐、关于美术,都要有一点鉴赏力,这是学科的要求,也是自身气质和素质的修炼。
二泉映月欣赏课教案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关资料。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1、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指名读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3、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4、师:我们来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5、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3、每列词分别写了什么?怎样读?
4、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不理解的提出来。(对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让学生自己答,最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2、课文第二段中有好几句写到了带有听的句子。谁来把第二节来读一读?(出示第二节投影)
3、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奇妙”是什么意思?(神奇而美妙)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儿听到那奇妙的声音。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大了,他听到了奇妙声音了吗?谁来读第四自然段?(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4、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就要联系阿炳这十几年来是怎么过来的。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中找出有关词语句子。
5、“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打
二泉映月欣赏课教案(1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