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防汛抗洪的心得体会报告 河南防洪防汛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2河南防汛抗洪的心得体会报告一
风景名胜
河南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国家5a级旅游景区8项11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白云山、尧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鸡冠洞。世界地质公园4处:中岳嵩山、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嵩山、洛阳龙门、鸡公山、王屋山、云台山、尧山、林虑山、青天河、神农山、桐柏山-淮源、郑州黄河风景区。
最佳旅游时间
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一般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季.
区域分布
河南省辖18个省辖市,其中地级市17个、省直管市1个,5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8个县。
历史文化
河南,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洛阳(十五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郑州(五朝古都)、安阳(二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夏代先后在夏邑(今商丘)、偃师二里头(今洛阳)、阳城(今郑州)等附近建都。商代在亳(今商丘)建都,后来迁到“殷”(今安阳),自夏而金的4020xx年间,有1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长达3200余年。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
2022河南防汛抗洪的心得体会报告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万仙山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辉县市沙窑乡境内,距新乡市70多公里,面积达64平方公里,最高山峰海拔1672米,至峰顶可远眺黄河,是国内著名的休闲旅游胜地、避暑基地、影视基地、写生基地和拓展培训基地。万仙山景区距新乡市70多公里,距郑州150公里,面积达64平方公里,最高山峰海拔1672米,至峰顶可远眺黄河,一览逶迤群山。万仙山景区由中华影视村——郭亮、清幽山乡——南坪、人间仙境——罗姐寨三个分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红岩绝壁大峡谷、影视村、绝壁长廊、天池、莲花盆、白龙洞、喊泉、日月星石、黑龙潭瀑布、五峰山林海、黄龙洞、磨剑峰、罗姐寨、孙膑泉、七朗峰等200余处。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夏季平均气温比山外低5度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世外桃源。
万仙山景区是南太行风光的典型代表,太行之魂的集中体现,景区内既有雄壮而苍茫的红崖绝壁,又有妙曼而又秀雅的山乡风韵,集雄、险、奇、秀、幽为一体,各类景点有200余处,主要有红岩绝壁大峡谷、影视村、绝壁长廊、天池、莲花盆、白龙洞、喊泉、日月星石、黑龙潭瀑布、五峰林农场、磨剑峰、丹分沟等。绝壁长廊长1200多米,完全由人工开凿,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优美的自然风光,古朴的风俗民情,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名家、影视巨臂、中外游客、美院学生。著名导演谢晋称郭亮为“太行明珠”,著名作家张仃称万仙山为“华夏奇观”。先后有《清凉寺钟声》、《走出地平线》、《倒霉大叔的婚事》、《举起手来》等40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郭亮村被誉为“中华第一影视村”,著名影星濮存昕,郭达,倪萍,潘长江等艺术家都曾莅临景区。中央美院、广州美院等100多所艺术院校和30多个摄影家协-会把万仙山定为写生基地、采风基地。
万仙山风景区诚邀国内外各界朋友光临!
万仙山的由来
多少年来,据传宝莲灯的故事就发生在万仙山。农家子刘彦昌进京赶考途中,到三圣母庙内避雨,被三圣母看中,婚配生子。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后,恼羞成怒,说她有辱门风,以违反天条定罪,将三圣母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的儿子沉香,被元始天尊抱走,教他习武学艺,沉香长大后,带着斧头劈山救母。二郎神知道后,力阻沉香,恶战数日,二郎神的剑、沉香的斧,砍削出耸立的红岩绝壁。二郎神战不过沉香,求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助阵。天兵天将为沉香救母之心所感动,不愿帮二郎神作战,留下个替身回天上去了,这些替身似人似仙,蹲立各异,千姿百态。万仙山里的华山、磨剑峰、圣母洞都内涵一个个传说故事。
1992年,国家建设部旅游资源调查组的专家到郭亮、南坪考察,时任沙窑乡乡长的刘兴国和南坪村党支部书记崔电亮给专家讲了神话传说,专家们听了就给郭亮、南坪周围的山峰定名为万仙山。从此,沙窑风景区就成了万仙山风景区。
清幽山乡——南坪
万峰竞秀 俏装列阵作仪仗
千瀑飞流 同音欢奏迎宾曲
这里是南坪停车场,南面是五峰山,西南是龙潭沟,西面的悬崖绝壁属于山西省地界,西北面是通天河谷,北面是将军峰,峰顶上的山岭是翠屏山,山那面是郭亮景区。
将军峰
将军峰是一座孤立的石峰,高89米,游离绝壁28米,似身披盔甲的武士。据传,玉皇大帝召集万仙聚会,命令一天将在此值更守护。散会后忘了撤更,这一天将就永久的站立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岩峰,成为万仙山的守护神。将军峰左右两侧壁立如削,高120余米。1996年,全国第四届攀岩比赛就在将军峰西侧的岩壁上举行,是万仙山第一次举办这样的体育盛会,从那一年开始,每年都有许多攀岩爱好者来这里练习。攀岩活动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活动,谁如果有兴趣攀岩,可以试一试,但一定要带上保险绳。将军峰也是美术学生绘画写生的最佳景点之一,来南坪写生的学生都给将军峰作过素描和速写。
到南坪景区不能不看日月星石,这是一块淡红色的沉积岩,石面长2.28米,最宽处1.28米,最厚处1.07米。1995年,村民宋运林凿石盖房,在河边破开一块大石头,见石板面上清晰地显着太阳、月亮、星星的图像,他立即收起铁锤钢钻,把村里人叫来观看,老支书崔电亮同志说这块石头是一块奇石,一定要保存好。石英岩属于沉积岩,石头内有这种逼真的图案实属罕见。村里人给这块石头定名为日月星石。日月星石上的太阳呈圆形,乳白色,直径33公分,圆心中有一个淡粉色的圆圈,直径4公分;月亮呈月牙形,直径16公分,月牙中间有一个直径11公分的白色图案,太阳挨着石头的边沿,似初升的红日,右上方19公分处是弯弯的月牙,石面上的56个星星是56粒晶体状的石英石子,均匀地镶嵌在沉积岩里,图案逼真清晰。
1996年春,河北省《邯郸市报》副主编乔建勋为日月星写诗,赞曰: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三宝精华聚南坪。 1999年,一位客商愿出10万元买走这块石头,村里人说,日月星石是万仙山的镇山之宝,千金不卖,真是黄金有价石无价。
从日月星石向南走就是龙潭沟,沟底是黑龙潭瀑布,落差30多米,水量随季节的变化明显,历经岁月,瀑布在石板上冲击出一潭,名黑龙潭。黑龙潭瀑布虽然落差不太高,但它具有太行瀑布的鲜明特点,瀑布的壑口有2米多深,上宽下窄,呈梯形,瀑布中间那一片红色的岩石光华亮丽,光洁度可与最好的花岗岩石材媲美。黑龙潭有多深呢?至今也没人能探到底。1998年夏天,南坪村请济南军区某部潜水员了来探水深,也没有测定其深度。不过黑龙潭周围空气清新,含有极高的负离子;黑龙潭的水含有各种矿物质,用水洗浴,可使皮肤光滑细嫩。距黑龙潭百米处是白龙潭,沿着之字形的石梯走进了有红河谷之称的丹分沟,清澈的山泉在殷红的岩石上流淌,男人说是一条血水河,女人说是一条胭脂河。这条河不知用了多少万年的时间在红岩绝壁之间冲涮出来一个石缸似的深潭,泉水如一束白绢穿潭而过。在这流淌的小溪里,有一只脚印清晰地印烙在赤红的岩石上。据说,太上老君从这里取水时留下的脚印,跺一跺这个脚印,可以健身祛邪。
从丹分沟逆水而上是丹分村,葱郁的松林环抱着这个秀美的小山村。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分发仙丹而得名。
华夏影视村——郭亮
影视村是郭亮的美誉。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郭亮村,依地势座落在一个山坳里,房子不分行,不成排,错落有致,参差不齐。青石垒墙,白灰粘缝,蓝瓦盖顶,木门木窗。村后是翠峦叠嶂的莲花山,村前是沟壑起伏的皇碑尖岭。从1975年以来,海内外影视界看好郭亮的自然风景,40多部影视剧的摄制组住在这里拍摄外景。影坛巨臂谢晋,为拍《清凉寺钟声》三上郭亮,在村里常住百天之久。于本正、郭凯敏、沈好放、冯小宁……等导演曾在郭亮食宿多日,留下墨宝;著名演员杨在葆、许还山、赵丽蓉、濮存昕、赵炎、郭达、潘长江等曾在这里拍摄过影视剧,原国家女子乒乓球队教练员张燮林曾在这里留言。亚洲车王卢宁军曾率车队穿越绝壁长廊,在郭亮村前的河床上击水辗石飞车表演。郭亮村拍影视剧的趣闻轶事很多,村里人个个能说几段,全村的成年人都有多次当群众演员的经历,只要导演说明演什么戏,他们就会自行化妆,自带道具,很快入戏,在摄影机前不拘谨,不怯场,有表演天赋的还能过一把瘾。村民申合山在《战争角落》里的表演被拍成剧照,已卸任的老书记宋保群在《缸九醒酒》电视剧中,作了个签约演员,名字上了演员表。
郭亮村还是辉县抗日政府所在地,太行分区司令员皮定钧和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云清曾在这里住过多日,电影《李向阳》生活原型,传奇英雄郭兴曾在这里学习培训、接受任务,那些老房子仍然完整的保存着。
绝壁长廊
游至郭亮,必穿郭亮洞。这是一条横穿绝壁的长廊通道,1972年3月9日开工,1977年5月1日通车,长1250米,宽6米,高4米。投工3万个,清理石渣2.4万立方,消耗钢钎12吨,铁锤20xx个。郭亮村投资8万元,20xx年又投资40万元进行扩修。郭亮洞开工之初,村内挑选了13名硬汉组成施工队,号称十三壮士,腰系大绳,凌空作业,钢钎凿赤岩、铁锤破石壁。13壮士抡锤打钎放炮,炸出的石渣由全村的男女老幼清理,没有用任何机械,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娃娃,人人上工地,大石块用力搬、挪、抬、翻、推到崖下,小石块装进筐、篓、篮子里,倒到崖下。肩头磨成茧,十指磨出血。
郭亮洞是南太行第一个横穿绝壁的隧道,号称太行隧道之父。郭亮绝壁与太行山断层一样,属砂质沉积岩,硬度达到8.3级,一支钢钎只能打10公分深,就得淬火,打10公分的炮眼,12镑重的铁锤要打4000次,开凿郭亮洞打了多少个炮眼,抡了多少次铁锤,是无法统计的天文数字。1977年5月1日,郭亮人用5年时间打通了隧道,汽车穿越太行腹,天堑从此变通途。
十三壮士出郭亮,抡锤执钎凿太行
打通天崭破石壁,横断千仞穿一廊
这里是郭亮停车场,南面这条小路通往另山和大峡谷观景台,沿着这条路可经过山西昆山村,到达南坪的五峰山,北面是莲花山,有台阶通往莲花盆,郭亮村的多数景点在村西北的里沟,喊泉、老潭、白龙洞、红龙洞等一线相连。长约3600余米的洞沟,两厢山崖对峙,沟底乱石填塞,山崖绝壁上灌木、青藤缠绕,野花常开,幽香阵阵,之所以唤作洞沟,是因沟两边窑龛、岩穴、石窟成排相连,一个接一个,深的不见底,浅的可容身,洞洞相连,洞洞相套。最奇怪的是每个石洞外,都竖立着一根石柱,大洞大柱,小洞小柱。大洞口高阔数丈,小洞口不过尺余,大石柱高30余米,小石柱高不足5米
悬羊擂鼓
据说,东汉末年,连年灾荒,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农民郭亮,带领乡间饥民,揭竿而起,周围农民纷纷响应,跟随郭亮与官兵作对,很快形成一支农民队伍。当时的封建王朝慌了手足,屡次派兵前来镇压,但因山高路险,地理不熟,结果都失败了。后来,就采取封官许愿的办法,加以利诱。郭亮手下有一将领,名叫周军,投降了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率领官兵数万人,前来捉拿郭亮。后来,因众寡悬殊太大,又有叛将带领,打了几仗后,郭亮只好率领部队登上西山绝壁。周军步步紧逼,把住各个路口,想把郭亮困死在山上。
两军对峙数日,郭亮所带粮草眼看就完了,周军兵马仍在山下把守。危急之中,郭亮心生一计,将战鼓放置树下,把一只山羊悬挂在树杈上,羊蹄能触击鼓面,被吊悬的山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在鼓声中,郭亮率部沿小道进入山西。周军听着鼓声,以为郭亮在壮士气,更加放心死守。过了两天,鼓声渐息。周军派人上山打探,见崖边吊挂着一只死羊和一面鼓。周军方知中计,急气攻心,长叹一声,倒地而亡。
从此,悬崖上的小山村就取郭亮为名,周军死后被部下埋到山脚下的一块荒地,就是现在的周军场。悬羊擂鼓的故事流传于今。
位于郭亮村下边,是一棵千年古树,因主杆内朽,胸围4.2米粗的树干朽烂内空,1978年一场大风把枯柳拦腰折断,人们以为汉柳会枯死,谁知次年春天,半截树桩上又长出新芽,树干一边长出枝梢。20xx年5月,大风又把新长的半边树干扭弯,树梢触地,嫩芽又生,可见古柳生命的顽强。据传,西汉末年,王莽纂政,带兵追杀刘秀,刘秀沿太行山而逃,来到此地饥渴难忍,追兵逼近,紧急中落鞍下马,让战马北逃引诱追兵,刘秀爬上这一棵柳树上藏身采柳絮充饥,躲过劫难。刘秀当上皇帝后,感谢这棵柳树的功德,敕封为奉公柳,百姓称为汉柳。
这里是鸳鸯石停车场,北面是花花山,西面是里沟,可通往山西省的莲花岭,喊泉、老潭等景点就在这条沟里,南面是翠屏山,山那面是山西省的昆山村和河南的南坪村。
鸳鸯石
位于红石河的南边,这是两块石灰岩,山体坍塌时滚落到这儿,西侧的一块长5.24米,高2.72米,宽2.89米,东侧的一块长5.55米,高2.55米,宽3.21米,石上长满苔藓,石缝中生长着20多种野草,两块石头互为支点,挤在一块。相传,昔时一对妙龄男女,两小无猜,结为伉俪。有一山寇,觊女貌美,欲霸为妾。夫妇逃至潭边,窘无去路,爬到石上,相抱坠潭殉情。后人见这两块石头相偎相依,恰似鸳鸯缱绻,便取名为鸳鸯石。
药神石
站在鸳鸯石停车场向北山顶遥望,可看到岭坡上有一尊石头,竖在草木之中,这块石头高21米,长16米,宽11米,山头上长满花草藤蔓。当地人称此石为药神石。据说,当初神农爷走遍名山大川,尝草识药,路经此处,见山上奇花异草甚多,一一辩之,均可入药,便扶起一块石头,作为标识,以便后人采药。
喊泉
位于郭亮村西500米处,在窑龛状的悬崖峭壁中间,距地面18米处,一股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来,成喷淋状落地。
相传,七仙女来此游玩,欲淋沐洗浴,龙王得知,急忙拔下几根髯须粘在石壁中间,形成天然喷淋,水量受声音影响,喊声大水量就大,喊声小水量就小,由此得名喊泉。泉下有一块石纹浅红的石头,被称为仙女浴台。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喊泉冰挂倒竖,横排10余米,一根根、一条条长的近8米,短的约3米。根扎在石壁间,浴台石上结成一个大冰坨,站在上面可触摸到冰挂。喊泉的冰到五一节才全部融化。
仙女浴台临风站,喊却龙王掷须髯。
一束银丝挂半壁,天然喷淋声控关。
老潭
从喊泉往西走,翻过一道小山顶,可看到一池碧水,这就是老潭,又称红龙潭。老潭正上方是80多米高的悬崖,每到汛期山洪挟裹泥沙石块从崖上跌落下来,巨大的冲击力,在平坦的岩层上冲刷出一个圆形水潭,潭边石块均匀排列,似能工巧匠垒砌,外侧一个出水壑口,在水潭东侧的一个斜坡上,长着一片20多平方米的碧绿青苔,淙淙泉水从青潭下的石缝间潜流下来,注入水潭,老潭是汛期的瀑布凿出,潭水却是山崖下流淌的清泉。在老潭的东边可以用手触摸水锈石,感受一下是怎么由胶状钙化成石。据传,这个潭是红龙洗浴的地方,红龙来这儿洗澡后,就邀请天上的歌舞乐仙来这儿聚会,来的多了,没地方坐,山神爷选石块摆成乐池让歌舞乐仙都能坐下来,又被称为仙乐池。
翠谷绿水成老潭,天砌秀石围半圆。
细听韶韵何处有,无影乐工濯清泉。
2022河南防汛抗洪的心得体会报告三
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资源丰富,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众多,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巨大;区位优越,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农业领先,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发展较快,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潜力很大,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河南概貌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xx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60.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共有森林公园11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23.3%。河南的生物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麦、玉米、棉花、烟叶和油料等。动物418种,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
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种142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9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93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2种,水气矿产2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矿、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属矿产”。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11种,居前3位的有32种,居前5位的有58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气居第17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分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自古以来,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商鞅、苏秦、李斯、刘秀、张良、司马懿、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僧一行,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司马光、褚遂良、吴道子,佛学家玄奘等,还有现当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吴焕先、杨靖宇,革命先辈邓颖超、彭雪枫、许世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
河南既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山川壮美,风光秀丽,融南秀北雄于一体。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23处。郑州的嵩山,洛阳的龙门山、白云山,信阳的鸡公山,焦作的云台山,济源的王屋山,平顶山的石人山,安阳的太行大峡谷,南阳的宝天曼、老界岭,鹤壁的云梦山,驻马店的嵖岈山等均属山水奇观;黄河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出三门峡后经小浪底流入黄淮平原,郑州至开封段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悬河的独特自然景观。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和南太行景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全面启动。红色旅游迅速发展,全省共有红色旅游景区26家,拥有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南阳桐柏英雄纪念馆、郑州二七纪念堂等4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新开发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项目,也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2022河南防汛抗洪的心得体会报告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天,我正是怀着这种情绪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状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光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这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构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构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这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此刻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20_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光,在此,我们每分钟能够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超多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超多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超多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应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带给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此刻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
(在潜溪寺)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个性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宾阳洞)
我们透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20_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0_年6月完工,历时达20_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能够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20_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一样。那
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中洞内前壁的南北王侧,自上而有四层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能够进去看。此刻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
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期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20_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
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往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光,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0_年左右。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必须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在莲花洞)
那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0_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
(在古阳洞)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资料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
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那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能够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由于时光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此刻给各位留一点时光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兰貌。多谢各位!
2022河南防汛抗洪的心得体会报告五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朋友们来到省级名胜区河南十佳景区――鸡冠洞观光游览。我是月亮旅行社的一名优秀导游,我姓李,你们可以叫我李导。
鸡冠洞洞长4600米,现在已开发1800米。观赏面积23000余平方米。整个游览过程需60多分钟,鸡冠洞坐落于鸡冠山半山腰,因而得名――鸡冠洞。
鸡冠洞发现于清朝乾隆年间,1992年9月开发,1993年9月对外开放。目前全洞已开发8个景区,依次为“玉柱潭”、“溢彩殿”、“叠帏宫”、“洞天河”、“聚仙阁”、“瑶池宫”、“藏秀阁”、“石林坊”八大景区连缀而成,全洞大小景点188个,各个景观姿态奇异,形象逼真,备受广大游客青睐。
大家快看,这就是石柱,这根石柱这没有连接在一起,你们相信吗?在这80年后,这两根石柱才能连接在一起。
看这儿,这墙上的石花五颜六色,姿态不一,没有哪两朵石花是一样的。石花的样子有椭圆形的,有半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千姿百态。
快看这里,这些石笋真漂亮啊!有的叶子是打开的,有的叶子是合拢的,还有的叶子是找开一半的,什么样子的都有。
快看那里――瑶池宫,五彩缤纷,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蓝色的……什么颜色都有。
你们快看,那玉柱潭,玉术潭上有千百根柱子,甚至有上千根柱子,因为它的柱子都像是玉,容易碎,所以取名玉柱潭。
朋友们,今天的游行就结束了,希望你们回到宾馆以后睡个好觉,明天精精神神的。
河南防汛抗洪的心得体会报告 河南防洪防汛心得体会(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