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特产调研实践心得体会精选 家乡特产调研报告(三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家乡特产调研实践心得体会精选一
车才开到镇里,大伯便来接了,他一路上滔滔不绝,东家长西家短的倒也有趣,从姐妹发小们的家庭事业到村镇的变化细细说来,自是格外殷实与热闹。
车行驶在村里新铺的柏油马路上,我让司机开慢点好仔细地看看记忆里的家乡。那一排排的木房哪去了?那泥泞的乡间小道哪去了?那遍地可望的牛羊哪去了?我梦里的故乡变了模样,一排排新修的楼房在太阳下熠熠生辉,弯弯曲曲的马路和水泥筑成的水渠交错着把田地格成棋盘,而我此刻正是这棋盘上一颗迟迟归家的棋子。山都绿了,水也清了,封山育林的成效开始显现,这里更美了。
兄弟姐妹们久别相聚,说得最多的便是记忆里的人事,但最后总免不了对时光易逝、家乡日新月异的感慨与唏嘘。不知道是谁先问起:今年清明祭祖之后会请社班来唱戏吗?只一瞬间才陷入感怀的低迷情绪瞬间又被击的高昂。
清明后请社班来唱花鼓戏是家乡的传统,也是年少时我们少有的娱乐活动之一。小时候,喜欢看花鼓戏,不只因为花鼓戏的幽默风趣和戏服的姹紫嫣红,也因着它的难得与热闹。只有逢年过大节或有钱人办红白喜事,在农闲时候才能邀请到社班在各个乡村里循环演出。台子一搭、锣鼓一敲,唢呐一吹,大筒一摇,琵琶二胡一弹,妆一抹,戏服一甩,咿咿呀呀便唱了开来。尽管戏曲年年月月不外乎《补锅》《打鸟》《三女争夫》等折子,连我们这些小孩也总能接上几句,可是看戏的热乎劲儿丝毫未受影响。在没有电视连电影都是难得的年代,我们都爱花鼓戏。为了看花鼓戏,我们常追随社班跋山涉水,走过一个个村庄去往十几里开外。有运气好的帮着社班打杂混吃混住,也有自备干粮借宿于乡亲家的,但更多的则是每天来来回回,只有我们这些小孩稻草一铺便睡在的草坪上。大人们从不阻拦我们,因着他们也同样稀罕着,有时也在星斗下露宿。可那时并没有这么多的事故,也没有这么多的坑蒙拐骗,要是放在现在便是极其不安全的事。
现在,每每想起不免怀念与感慨。那些花鼓戏里的糗事此刻正被我的兄弟姐妹们说起,多年未见的生疏与隔阂也仿佛消融在这热闹里。然而还有没有社班?还能不能看到花鼓戏?我和姐妹们实在没有底气,大伯也只是建议我们往村民活动中心瞧瞧。
待到傍晚,我们年轻一辈的说说笑笑去了村民活动中心。只见中心广场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音乐铺天盖地而来。我有些吃惊,竟能在家乡的小村见到广场舞。可是现在事实摆在我的眼前,仿佛嘲笑我的顽固与迂腐。村长介绍说:现在大家不怎么打牌都改跳
家乡特产调研实践心得体会精选 家乡特产调研报告(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