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调研感悟心得体会简短 基础教育调查研究报告(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基础教育调研感悟心得体会简短一
在科研课题的讲座中,黄志红和傅荣两位专家紧紧围绕我们一线老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时的一些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黄志红教授教会了我们如何选题,傅所长教会了我们如何申报,令我在科研方面茅塞顿开,理清了课题研究的思路。
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为我们主讲了题为《人文学科与现代教育》的讲座。陈教授以“何为人文?关乎人文以关天下。”作为导入,为我们将“人文科学”的历史本质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娓娓道来。在陈春声教授眼中,思想的发明重于知识的创造,有价值的思想基本上源于学者个人的“孤独思考”。 陈教授的讲座让我们陷入沉思,我们服务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是不是不该把“人文科学”,作为神像供奉起来,只满足于侈谈人文精神,是不是要让“草长莺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样一幅舒心而充满童趣的画面重回生活?
军事评论家马鼎盛教授分析了岛屿问题、中菲关系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不但关乎军事,还关乎历史背景,还提出“国家如何在和平发展的同时保证领土的完整。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世界军事强国已进入军队信息化阶段的新形势下,我军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阶段,亟待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如果不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势必会进一步拉大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一旦发生战争就可能陷于被动,经济建设的进程也将被打断。而且,随着我国在全球范围的战略利益不断增加,利用国际市尝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实战和威慑能力,保证军队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马先生的讲座让我们教师对当前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外交行为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切实让我们感觉到富国之梦需要几代人不断的努力。
项贤明教授的《国际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听了使我们焦虑,我们的创造能力在哪里丢失了?如何找回来?通过跨国家的观察与追踪,我们看到美国为学生提供了多远课程和开放的发展空间;综合的作业和扩展阅读以及充分的动手试验的机会。而中国的课题教学很大程度体现了单一的教师权利中心,学生的发言也是权利中心操控下的“积极发言”,学生所谓的自我表达其实就是“鹦鹉学舌”,课堂上认真听讲已作为一种美德的驯服。录音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最大阻碍。要想中国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新一代,我们必须重新理解教育,改变教学方式。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满世界都可以看见的字眼,更是当前世界一股强劲、实在的潮流。这个潮流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关乎一个社会的活力,关乎一个区域的未来,更直接关乎一个人在各自社会的定位、发展、成就,乃至所有的可能。而在中国,“创新”二字,更是经常听到——“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教师”、“我们要培育创新型的环境”、“我们要支持鼓励创新型的学术”、“我们要多出创新性的成果”……诸如此类,不绝于耳。但重要的不是我们的想法,不是我们所说的;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是我们所做的。
饱读诗书的李公明教授提出“阅读与艺术是生活之树长青的源泉“,李教授认为,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至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但是,这样令人心驰神往的阅读却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们必须通过学习阅读才能抵达阅读的自由王国。 李教授更提出“读书”就要谈“立场”和“意义”。在当下的中国尤为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是局限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正在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我们知道了肯定不会这么安静地坐在这个地方。通过阅读,我们来谈立场和意义,就是以文明抗击野蛮,以自由反抗专制。对于文明和自由,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立常所谓有“立场”,就是要有坚定的价值观念,对于大是大非的问题有一条不能动摇的底线。没有立场的读书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因为读书本来就是为了让人获得在生活中的立场和意义。我们需要对社会上很多事情进行判断,比如说价值判断。
阅读使生活具有了精神性的价值人的灵魂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真正的阅读生活正义的品格、自由的精神、青春的激情,所有这些人生中最值得珍爱的属性都与阅读有着紧密的联系。不阅读,毋宁死,让我们在学习路上永不停息,活到老,读到老,以阅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亮灯的节日!
有关基础教育调研感悟心得体会简短二
常听人说,学生的幸运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而我想说:座位教师我的幸运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样的学生陪伴,倾听花儿尽情绽放,我们的生命才会饱满丰盈。这是我学习“新基础教育”的最大感悟。
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课改的脚步……
通过学习,我对“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即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学校教育活动观。
感悟之一来自于第一层面:教育要“面向未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永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在时间的价值取向上,增强未来意识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观念。而对“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了教育是面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同时,还忽视教师同样是一个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发展可能的人。强调基础教育要有远虑,不可只求近利。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基础教育所要体现的“社会性”。
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这一点上,根据以前的经验,总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动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或服从教师。而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同时,在新基础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关注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机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感悟之三就是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我的理解是“决战课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就要:
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
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
4、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
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纪律的涣散,不能仅仅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方面去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难道不应该从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上去反思考虑吗?再例如学生成绩考得不理想,就
基础教育调研感悟心得体会简短 基础教育调查研究报告(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