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战略心得体会报告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心得体会(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中国的发展战略心得体会报告一
面对巨龙因干旱而沉重的翅膀,我常常欲哭无泪。这可不是我梦里的中国,绝对不是!真正的中国,应该是地肥水美,山河锦绣,到处是江南。而现在的西北、华北、甚至东北都成了干旱风沙肆虐之地,植被在退化,耕地在收缩,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市场来支持工业的发展。这些地方承载人口的能力正在减弱,严重制约了中国发展的脚步。
在无限的失望与困惑之中,我突然见到一丝光亮。犹如一声惊雷震破混沌的宇宙,犹如一缕春风吹开冰封的心田。民间水利学家郭开,经过多年的考察与研究,提出了溯天运河的构想。设想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把中国西藏丰富的水资源引向西北、华北、东北,从而彻底和全面地解决大半个中国干旱的问题,再造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西藏纯净的水资源,带着高原的寒意,携着雪域的圣洁,一路汹涌着,在崇山峻岭之间迂回曲折,蜿蜒着流向那些期待的土地。河水流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生机;河水润过何处,就给何处带来活力。干渴了数千年的土地,张着干裂的嘴唇,怀着迫切的心情,带着期待的眼神,去倾听那一声潺潺的水响,去品尝那一丝清清的甘甜。苍天笑,连绵春雨化去了烈日炎炎似火烧;大地笑,无边嫩草绿透了长城内外春意闹;人民笑,看不够山川河流添灵气;中华笑,千年复兴故梦依稀已可期。想不完的憧憬,梦不完的前程,恰便似挡不住的江河滚滚,压不住的巨龙高飞!
从此后可以大网大网地捕鱼,从此后可以满仓满仓地收粮,从此后可以痛痛快快地洗澡,从此后可以开开心心地畅游,从此后可以忘记风沙掩面,从此后可以笑看杨柳春风,从此后可以不再依赖母亲水窖,从此后可以用欢喜代替了哀愁……你看那雅鲁藏布江的水啊,哗啦啦地留过我门前!
那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啊?西藏的水,蜿蜒流过半个中国,把沙漠都变成了绿洲,把荒原都建成了工厂,工业蓬勃,农业迅猛,林牧副渔百废俱兴,文化、服务事业蒸蒸日上。那时的中国北方,将成为中国振兴的新的强大发动机,带动中国以令人瞠目的发展来震惊世界。同北方相比,东南沿海的辉煌已经微不足道。几亿人纷纷从人口拥挤的大城市纷纷奔赴北方的各个地区,哪怕是一块穷乡僻壤,也将是极具希望的。因为那时候的北方,是全面发展的北方,是平均发展的北方,在急遽变化的时代面前,希望是无处不在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高速公路如经天玉带般地延伸,飞机起伏升降,船只熙来攘往,人人都说那江南好,怎比我北国渔米乡?
有了水,就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消费,就有了发展。水是生命的灵魂,人类说到底还是要逐水而居。期待西藏的水绕流北方以后,这些地区能够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迅速托起共和国一片新的蓝天。中华民族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中华龙浴水腾飞!
这是我的梦想,相信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
有关中国的发展战略心得体会报告二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我感到无比骄傲。
以前对自己生活的村子没有太多感想,在读完《乡土中国》后再去回想,乡土社会果然都是大同小异的。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小的时候跟随父母到田里去播种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开盖好的薄膜种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时节抱麦子。
在北方,割麦是农活里最苦最累的活,农民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最恰当不过,母亲心疼我,没有让我割过麦穗,于是我开始找寻新的“营生”——挖苦菜。
现在想来,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会生长,你不播种它也生长。
苦菜就是那种自然生长的植物,挖它并不费事,田地里到处可见,不一会儿就能挖一小筐,带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
“非典”那年,母亲不信任小卖部的菜种,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时间家里足足吃了一个月的苦菜。
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钱,吃的自己都可以种,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梨树、沙枣树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杆子和玉米棒棒,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
可见,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们聚村而居确有一定道理。
费孝通先生分析说,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小农经营每家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与耕地不会距离得过远;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们聚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数量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长,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我生长的村子是由第二点和第三点决定的,因为我们那里没有农场,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们聚居一起除了是种习惯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里称为“变工”。
尤其是在打麦场、绞玉米和刨籽瓜时节,由于每家的劳力有限,人们会就近叫着乡邻一起做工,效率也高,今天一起去张三家打麦子,后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变工”。
这里没有任何商业行为,人们似乎约定俗成了某种共同遵循的规则,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乡村属于前者,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说道,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
我无比庆幸自己的童年能在乡村度过,和我同龄的一代都是村子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看着长大的,整个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我,我也认识整个村子里的人,而父母这一辈的人基本上都是称兄道弟,平时见面都会很亲切地打招呼。
乡村里的人都是彼此熟悉的,熟悉是长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
现代都市最缺少的也就是这种感觉,门对门的邻居尚且不认识,更何况楼里和小区的人,于是,在乡土的本色里开始产生出陌生的社会。
学者将东西方人民的性格作比较,说在西方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的社会却是讲交情。
对于这个问题,也要从乡土社会入手,它是孕育所谓现代人的摇篮,现代人最根深蒂固的共性是从乡土里带来的,也是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的。
中西方的主要区别就是差序格局的不同,也即群己、人我的界限划法问题。
西方人看重的是团体,而且公私分明,中国人则不然。
就拿“家”来说,是最能伸缩自如的了。
“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表示亲热的人。
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甚至天下可成一家。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系网,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波纹,里层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然后就是各种交情程度不同的人们了。
中国的本色是乡土,而现在的主流是争相到城里立足,一些人是因为土地的有限接纳不了村里人口的增长,另一些人则是赶时髦。
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改变,也是社会的一个大转变。
就像费孝通先生在结尾所说的,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在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
如此,希望土地依然是大自然哺育生命的土地,希望乡村的生活更加美好!
有关中国的发展战略心得体会报告三
尊敬的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作为一个人,我会有青春梦,以色彩缤纷的梦编织成绚丽的人生。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会有中国梦,以形形色色的报国之径将国家引向昌盛繁荣。
如果是“中国梦”,我定会把中国构思成一个和平安定,繁荣富强的完美境地。可空想是没有用的,若当真要把中国变成想象的那般,便是需要一个个的“青春梦”!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我的青春梦中国梦由简单思考了更多。
如果问幼儿时的我,我会为你哼起那首儿歌:“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童稚的声音背后是一颗单纯的心,那时的我有着最简单,最纯粹的青春梦。我认为有了知识,有了智慧,就能够成就我的那个中国梦。
如果问十岁左右的我,我会给你说一段经典的旧评书段子:“岳母在岳飞刺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在梦青春梦中国的季节,我想做一个像岳飞一样的大将军,为国效力。但那时的岳飞追求于官场朝廷,他认为仅有身在官场,才能够助苦助难助中国。可之后的我终究明白,偌大的官场之中凭一个人又如何卷起云雨?
如果问此刻的我,我并不能立刻回答你,因为我想到更多属于我的青春梦,想到了梦想,想到了未来……我想过从事法律,为更多人伸张正义;我想过从事医学,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我想过从事科技,为中国走向新时代尽一份绵薄之力……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效仿鲁迅先生,用笔杆圆我的中国梦。
每一个中国梦都是知识与智慧的结晶,每一个青春梦都能够包含报国的精忠,它们能够
中国的发展战略心得体会报告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