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书院家长会心得体会报告 关于读书家长会心得体会(8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绵山书院家长会心得体会报告一
绵山一共有八个景点:龙头寺、云峰寺、正果寺、栖仙谷、朱家凹、一斗泉、古藤谷、水涛沟。
一会儿,汽车在云峰寺停了。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青一山绿,还有深不见底的沟。我叫了一声,还有一圈一圈的回音。还有一面是高耸入云的山壁,上面修着一条长龙似的寺庙。我不禁很佩服工人叔叔的精湛技术。我又和妈妈走着去了栖仙谷。在路上,静悄悄的,只有我和妈妈的脚步声。
栖仙谷幽哗哗流的瀑布。有一个长廊修在水上面。我伏在长廊里的椅子上,向水中望去。哇,一条肥肥大大的白金鱼。在白金鱼的后面,跟着大大小小的金鱼,它们绕着一根柱子游来游去,好像在散步哩。我在一个小瀑布前蹲下来,捧起一把水,水冰凉冰凉的,但清澈见底,可以和山泉媲美。
最后到了水涛沟。那里的树木直插云端,而且长得棵棵郁郁葱葱,形成了天然的绿色隧道。再加上天气本来就热,每棵树就像一个个绿色的遮阳伞,为人们挡着阳光。我想摘片树叶,又蹦又跳了好一会儿,才勉强摘下一片树叶。
到了黄昏,我们该回家了。我恋恋不舍地回头望了一眼,绵山仍是那么雄伟、壮丽,令人流连忘返。
绵山导游词5
在暑假里,我去了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绵山,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埋藏着介子推的绵山。
当我们来到绵山脚下,我抬头望这,那高大的绵山,我望不到山顶,只能看见云雾缭绕的半山腰。刚开始上山十路十分平坦,可是没多久平坦的路变了。他变成了两条十分惊险的路。一条是铁链和木条连接成的木桥。另一条,而是从石头里探出的铁台阶。无论是木桥还是铁台阶都十分的惊险。都是在汹涌的瀑布上建立的。最后我们选择了铁台阶。我们紧紧地抓住那条不知从多高的地方垂下来的铁链。好像随时都会掉进那条瀑布被卷到远方。走着走着我们不再有选择的余地。因为让条道路都变成了铁台阶。现在无论你喜欢铁台阶还是木桥都必须走起台阶了。我们走着,路又变得十分平坦,我们偶尔还会发现几条毛,呈银灰色松鼠,我们都在谈论松鼠在山上吃什么呢?这里没见到一棵松树呀。不一会又变成了铁台阶。我们一路紧紧地抓住那条铁链。当走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我们就会弯下腰来清洗已经弄得很脏了的手。我们用手弄起一缕又一缕一得水的水。又清又凉。
走了很久之后,路由恢复了开始的平坦。只不过路上多了一些鹅卵石,仿佛是在为那些。已经走了很长时间铁台阶的人们做一些脚部的按摩,一路上还有很多时像这些石像都是由于人的身体,动物的头构成的。这些都是天兵都是来守护介子推的。渐渐的路上的松鼠越来越多,我们刚才一直猜的难题解开了。原来松鼠在这里吃东西呀。又走了好长时间平坦的路,渐渐地往上倾斜了,又走了很久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这时往下看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的脚下。这时我便明白了为什么要把介子推埋在这么高的山上。本来以为是因为怕猛兽,吃介子推的尸体原来是让介子推在高山上俯视整个天下呢!刚下山是我们再也没有力气了。就乘坐缆车下山。
我觉得这次绵山之旅,对我非常有价值。
关于绵山书院家长会心得体会报告二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介休绵山。绵山是太行山支脉,海拔高度为20__多米,因山势绵豆而取名为绵山。后因春秋时期晋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声大震。历代都在绵山兴建了许多寺院禅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绵山风景绝佳,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从介休南行20公里到达绵山脚下的兴地村,在兴地村有一处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们在游绵山之前先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回銮寺。
回銮寺是由于唐太宗当年到绵山想登山未成在此回銮而得名,当时唐太宗还留下题诗一首:“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大家请随我进寺内参观。这座寺庙在五代时曾遭战乱的破坏,宋代时又重新修建。
寺内院落宽展宏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垛殿和东西配殿,从天王殿向内观望,虽然院内建筑物不高,却庄重、肃穆。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铁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绘有元代壁画,可惜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了。现在寺内生长有古松、龙槐、杉树等,夏日槐荫如伞,四季古松清幽,给寺内增添了勃勃生机。
朋友们,从回銮寺出发,再南行约1.5公里的路程,我们就要开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但景点较为分散,往返路程约9公里左右,俗称“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
我们现已到达绵山的第一个重要景区——龙头寺。龙头寺是绵山入口处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从这里向南可直插绵山腹地。寺分为上下两层,上为龙头寺。下为关帝庙,从龙头寺出来,沿途两山对峙,怪石磷响,风景绝佳。小路像一条飘带盘绕山腰。朋友们请继续向上爬,在这个险要处,有一个巨石垒堡当道而立,高约7米,宽4米,在堡门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门前是一条很深的沟,设有门板吊桥,从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见进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将吊桥放下,待来人通过后,便又将吊桥扯起。门的左右是深渊绝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可看到一高数十米,宽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处有数十个碧绿的石乳倒挂在石壁之上,被称作“石乳泉”,据说此水可疗痼疾,过了石乳泉,山势愈加险要,沿途群峰环绕、烟云缥缈、两山对峙,不知脚下的路在何方。其实“绵山十里山水画卷”这才开始。
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悬崖绝壁处的白云洞,洞内有团团白云不断涌出,据说还能预测阴雨。过了白云洞,来到一座木桥上,桥上怪石嶙峋,桥下万丈绝涧,行人都必须贴壁而行,万分小心,可见桥之险要,传说绵山山主田志超最初来绵山时,前有断崖挡路,后有猛虎追赶,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过。所以这座桥就被后人称之为“兔桥”,前面1公里处的另一座桥被命名为“鹿桥”。
过“免桥”、“鹿桥”,再攀127级石级便是绵山的主要风景区——抱腹岩,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这一巨大的岩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处还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龙殿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岩的腹中,雨雪无法侵入,这种清幽险绝的景象实属罕见。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关于这尊塑像还有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这就是绵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传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学,才华过人,7岁入学,遍读经、史、子、集,长大后,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开化寺拜师学艺,5年之后学业有成,来到了绵山,到达后当天夜里在抱佛寺内找了一间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刚起床,就听一妇人喃喃自语:“哪里的野人,好生无理,缘何占我房舍?还不快快离去。”
志超寻声而望,原来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龙母。志超见这妇人满脸刁钻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但又想自己初来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纳头就拜,说:“贫僧冒昧,出家人四海为家,我见天色已晚,屋内又空着就住了进来,请多多恕罪。”谁知龙母听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大胆的汉子,绵山方圆百里都姓龙,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而今我不让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说:“龙母且息雷霆之怒,咱们慢慢地商量。”
龙母依旧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说:“佛家慈悲为怀,俗话冤仇还宜解不宜结呢,况且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龙母自觉语失,反问:“有何主意?”志超说:“咱们对奔,三盘两胜定输赢,如果您赢了,我就远走高飞,假如您输了,您就让出介山。”龙母自信自己棋艺高超,是不会输的。那么结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胜了龙母。此事很快传遍了各州府县,人们都虔诚地向他顶礼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内,仍保存着许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宽1米,厚35厘米,碑两侧刻有唐、宋及金人题记。
铁索岭是抱腹岩上面一个高约200米的山岭,游客手抓铁链斜身而上,回头就是万丈深渊,使人头晕目眩。向上可到达绵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顶,峰峦迭翠,一片绿色世界,在东南处草坪上立着三块矩形巨石,据说那儿就是当年被焚死在绵山的介子推的殉难处。
“火焚绵山”的故事许多人都听说过,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据《左传》和《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个人名叫介子推,他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晋国公子重耳被赶出国门在外避难时,介子推忠心耿耿随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经卫国,饥不能行,众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难以下咽,这时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动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重耳结束流亡生活,到国内当上晋文公之后,流亡时跟随他的群臣争相邀赏,惟独介子推悄然离去,他说:“我宁愿终生贫困,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进入绵山隐居起来。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绵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来相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决定举火焚林,他认为这样一来,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亲逃出山中。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焚山时正值“清明节”前一天,后人为纪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从抱腹岩下行,我们将看到前方弯道上有五个特殊的山峰,这就是“五龙墓”。传说五龙死后就葬在这里。北宋文人为这段山水作了写照:“路尽山尤险,溪深水愈豪,寺楼今不见,依旧五峰高”。
朋友们,过“五龙墓”不远就到了舍身崖,所谓舍身崖,就是指旧时儿女为父母消灾免难,舍身投崖处。这里地势险要。继续往前走便到了“一锅泉”,这里地下埋一铁锅,水由崖壁流入锅里,游人常掬水而饮,味道甘甜。参观完一锅泉,我们就该往回返了。
女士们、先生们,秀丽壮观的绵山离我们渐渐远去,愿今日之游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关于绵山书院家长会心得体会报告三
正值酷暑,炙热的天气令人实在烦燥!早就听闻绵山胜景令人流连,索性约好友一起游玩!如果不是亲历,我很难相信在黄土飞扬的山西,会有如此奇绝美妙的山水。它的奇绝,足以让人惊魂;它的美妙,足以令人心醉!
由于对绵山不很熟悉,于是和朋友商量着联系了一个旅行团,随团出游。一清早就乘车出发了,抵达绵山时已近10∶00。坐在车上,盘山而行,只见四处是悬崖峭壁,如斧劈刀削。重重山崖绝壁间,工整平直的道路,决非单凭人力所能及,这山势本身便是一道奇观。更令人称绝的是绵山上的建筑,多是依绝壁而临深谷,仿佛已溶入山体;还有的竟以悬崖为基,公路为顶,日日受车轮碾踏,却无坍塌之虑。再看险峰之上,也有寺庙悬于半空,凌空而架的阶梯,刻画出巨大的之字,觉得惊险万分。
我们的导游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精神而干练。在她的讲解下,让我对绵山的历史有所追寻。绵山,可上溯至春秋年间。那个曾在危难之际挽救晋文公重耳,并且辅助他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后归隐的介子推就隐居于此,直到他被焚烧于此。于是,留给后人了一个关于寒食节的典故。在其后,有张良、朱元璋的足迹遍及此地,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更是在这里安营扎寨,山头上至今留有唐营的遗迹,让人时不时浮想起当时征战的场面,似乎还可以听到战鼓的号角。
虽然是在盛夏,可我们还是顶着烈日,一口气爬到了山巅。站在山颠,擦干汗水,举目四望,一种包容天地、吞吐万物的气势扑面而来。很早就期盼着“会当凌绝顶”的感觉,可是,我们感觉的不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是一览群峰低。
也许正由于我们在险峰之上,才有幸真正领略了它的无限风光。难怪如此陡峭的山,而千百年来登临者却络绎不绝。绵山,它不仅陡峭奇绝,更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充满慈悲为怀的佛性的灵光。它集道、佛、儒三教于一体,方圆几十里的岩上岩下,名刹古庙星罗棋布。
我和朋友仅有一天的游览时间,所以,只是就近游览了绵山最著名的大罗宫云峰寺水涛沟。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抱腹岩顶壁挂铃,场面惊心动魄,令人赞叹叫绝。铁索岭是天下最古老的攀崖铁索险道。铁索岭的铁索和下方云梯悬挂于唐代之前,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当年登山的一条险径。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于崇祯十年(1637)题写的长联,清光绪三年(1877)皇帝所赐“慈云法雨”御匾,以及当代著名学者,邑人张颔所题“抱腹栖云”的匾额,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空王佛是云峰寺以及整个绵山供奉的佛祖,据说是汉人中最早成佛的人。这个佛祖俗名叫田志超,他对佛教禅宗的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圆寂坐地成佛。殿内供奉的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转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据传当年李世民为感谢田志超“解民倒悬”之恩,率众臣朝山拜佛。在抱腹岩,当得知田志超己圆寂西归,李世民不禁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顿时天空出现了“空王佛”字样,于是唐太宗下旨在这里修建了空王殿。殿内所有构件,包括台座门拱等都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风格。
在云峰寺的石佛殿等殿宇内,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时期的雕塑异彩纷呈,颇具文物价值。站在这古洞前,望着这横空出世一般大腹便便的抱腹岩,我在想:抱腹岩,你也像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一样能容进天下难容之事吗?不过有一点我已清晰:它腹内包容的绝不只是二百余间殿堂庙宇,更包容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和道德文明史。站在岩下,看到陡立的岩壁上有无数系着红绳带的挂铃在风中摆动唱响。原来抱腹岩挂铃是绵山的一绝。据说,每逢庙会,许多了愿的善男信女们就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操作完毕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场面惊心动魄,令人惊叹不已。岩壁上的一个个红色的银铃,向佛主表达着一份份真诚,向人们展示着一份份美好的夙愿。我想如果佛主真的有灵的话,一定会为这些善男信女的虔诚而感动的吧!
站在云峰寺的顶峰上,仰望天空,天蓝蓝,云淡淡;举头看山,山巍巍,草青青。峭岩绝壁,殿宇林立,古筑肃然,钟声悠悠,香烟缭绕。佛光普照的那一份空灵之感,大概只有此时此地才会有的吧!有人说,大海能净化人的灵魂。而我却要说,大山也同样能净化人的心灵,何况是这样充满灵性的名山。绵山,在我心中是一幅画,一首诗,看它读它,心灵深处那种只可感知而不可言喻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真的已经触摸到了这山的灵秀之气。“道
绵山书院家长会心得体会报告 关于读书家长会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