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培训心得体会报告 参加产业发展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产业链培训心得体会报告一
根据新时期扶贫工作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做好全县产业化扶贫开发工作已迫在眉睫。经县农业部门研究,结合我县产业化扶贫工作实际,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项目区概况
xx县位于贵州省北部,距省会贵阳62公里,距遵义
87公里,至重庆市320公里,贵遵高速公路、210国道、川黔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4镇6乡,161个村,13个居民委员会,1575个村民小组。全县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公顷,总人口为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
项目实施地点在xx县鹿窝乡,该乡属二类贫困乡,
全乡有贫困村8个,其中一类贫困村4个,二类贫困村4个,贫困人口6125人,其中扶贫人口4715人,五保人口47人,低保人口1288人,扶贫低保人口75人。项目区有贫困户1594户4684人。
鹿窝乡位于xx县城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距贵阳
97公里,距遵义103公里。所辖的瓮舍、老窝、杨寨等10个村交通方便。全乡有耕地38763亩,其中田18645亩,土21118亩。
项目核心区布局在鹿窝乡瓮舍村河坝,主要涉及一个
村3个村民组310户,覆盖98户贫困户,该村已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贵州省农委认证),具有丰富的水源条
件和热量条件,核心区次早熟蔬菜示范400亩;辐射区布局在瓮舍村、老窝村、杨寨村、新民村、三友村、大石头村、田坝村、合箭村、胡广村及马屯村,共包括10个村,60个村民组,其中覆盖7个贫困村,包括贫困户521户。无公害次早熟蔬菜辐射4000亩。
瓮舍村为蔬菜核心示范区,辣椒种植规模700亩,牛腿南瓜种植300亩。
(二)产销条件
项目区海拔在800—900m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250毫米,年平均气温17.5℃,无霜期285天左右,日照时数为1440小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工业污染,产地土壤和水质经抽样化验检验合格,被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在这一区域发展次早熟无公害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老百姓也具有生产次早熟蔬菜的习惯,但由于栽培技术的缺乏以及投入太少,当地次早熟蔬菜未能发展壮大。
(三)目标市场
产品除主要销往贵阳外、还销往遵义等地,5-6月份这一时段罗甸早熟蔬菜已经下市,次早熟蔬菜可弥补我省大部分地区果菜类市场供应淡季,农户种植次早熟蔬菜经济效益好,是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很好的选择。
(四)实施地产业基础
1、项目实施地2011年实际情况及效益
2011年项目区瓮舍、杨寨、新民、三友、鹿龙等村种植
蔬菜5000亩,年产量12000吨,主要种植大葱、辣椒、牛腿南瓜等品种,大葱周年生产周年上市,辣椒、牛腿南瓜一般6月—9月采收,主要销往贵阳、重庆、四川、广西等省区市。大葱产地地头价平均1.8元/公斤,年产量9000吨,产值1620万元,鲜辣椒产地价平均2元/公斤,年产量2000吨,产值400万元,牛腿南瓜产地价平均1.2元/公斤,年产量3000吨,产值360万元。实现了蔬菜总产量1.4万吨,总产值2380万元,经济效益好。
2、以往蔬菜项目实施情况
项目区承担的蔬菜项目主要是大葱项目,主要采取先发动群众种植,由村委会核实面积,经公示后,由乡财政按一卡通的形式现金直补。补助资金使用安全、效益好,充分发挥了蔬菜补助资金在蔬菜基地建设中的杠杆作用,解决了群众发展蔬菜资金不足的困难。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及实施单位
(一)产业发展项目
发展此早熟蔬菜种植5000亩,其中:核心区种植1000亩,分布在瓮舍村;辐射区4000亩,分布在新民、杨寨、三友等村。
1、核心示范区产品布局及规模
核心示范区布局在瓮舍村,总体实施1000亩:
“辣椒—糯玉米—豌豆”模式实施700亩;
“牛腿南瓜—大葱”模式实施300亩。
2.辐射区产品布局及规模
“辣椒—糯玉米—豌豆”模式:实施2000亩,包括杨寨村600亩,新民村600亩,合箭村400亩,马屯村400亩。
“牛腿南瓜—大葱”模式实施2000亩:分布在田坝村500亩,三友村500亩,老窝村300亩,胡广村200亩;杨寨村200亩,新民村200亩,大石头村100亩。
由鹿窝乡负责组织实施。
(二)基础设施项目
鹿窝乡烟水配套工程建设,总投资1860万元,由县水利局负责实施。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资金方案
扶贫资金建设的内容:
生产性投入(112万)
(1)核心示范区1000亩投资预算(34万元)
①“辣椒—糯玉米—豌豆”模式700亩
700亩×400元/亩=28万
②“牛腿南瓜—大葱”模式300亩
300亩×200元/亩=6万
(2)辐射区4000亩投资预算(78万元)
①“辣椒—糯玉米—豌豆”模式2000亩
2000亩×260元/亩=52万
②“牛腿南瓜—大葱”模式2000亩
2000亩×130元/亩=26万
2.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投入(88)万
(1)蔬菜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在瓮舍建集分级、包装、质检、发售、配送等为一体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1个,生产经营管理用房100m2,占地面积共计1000m2。投资15万元。
(2)杀虫灯25盏
25盏×6000元/盏=15万
(3)黄板10000张
10000×1.4元/张=1.4万
(4)项目标识牌建设:2.6万元。
(5)烤房建设:在瓮舍村集中新建烤房15间300㎡,补助资金15万元;
(6)机耕道:新建机耕道3公里,补助资金33万元;
(7)合计200万元。
(二)基础设施项目
农灌工程1860万元,合计186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按招投标后组织实施。
五、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产业发展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次早熟辣椒模式:
2012年2月份播种育苗;
2012年4月份定植(糯玉米6月份育苗);
2012年7月中旬采收完毕(糯玉米7月中旬定植);
2012年10月下旬糯玉米采收完,豌豆10月下旬直播;豌豆次年4月采收完毕。
牛腿南瓜模式:
2012年4月上旬育苗;
2012年5月初定植(大葱7月旬中育苗);
2012年9月中旬采收完毕(大葱9月中下旬定植);
大葱次年4月初采收完毕。
2012年12月完善相关资料,申请各级验收。
(二)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按项目建设单位和实施单位
的施工进度进行。
六、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措施
建立工作机构,成立xx成立县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小组、工作协调组、监督检查组、评估验收组等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评。县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扶贫办,从扶贫办、财政局、农业局、交通局、水利局抽专人专职办公。
(二)技术保障措施
1、项目技术支撑。以贵阳市农业委员会为技术依托单位,聘请贵阳市农委高级农艺师廖晨鹭为蔬菜种植项目技术指导专家,成立项目技术实施小组。
2、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成立由县农业局局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局相关站室负责人及乡
农业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技术指导工作。相关技术人员,负责项目技术指导、技术培训、配套项目建设;协会组织种子、农药、肥料等的采购及发放。
3、技术培训。项目涉及乡政府要切实加强项目实施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储藏管理培训工作,确保掌握各环节的关键技术。
(三)项目管理措施
1、项目管理。推行基地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即县
农业局、乡政府按照“共同建设、各司其责、乡为主、县为辅”的原则。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基地建设的一切行政组织工作及信息服务工作,其所属农业中心负责组织发动、技术服务等具体实施工作;县扶贫办主要负责项目资金的组织,农业局负责对乡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及基地区群众的技术培训工作,以及对基地建设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难题的试验攻关,并协助搞好信息服务工作。
2、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资金报账制管理,并按《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改革工作的意见》、《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试点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资金使用公示制、按项目进度逐级拨付制、专账核算制与县报账制、审计制等情况。县扶贫办负责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管理,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县财政局负责资金使用的监管,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使项目资金的整个使用过程来路清、去向明,防
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浪费。明确规划资金项目主体的管理使用责任。
项目竣工后,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要组织县委督查室、
县政府督查室、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审计局等部门按照项目和资金管理规定逐项进行自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认为自查合格后,向市扶贫处提交“项目资金使用审计报告”和“申请项目验收报告”,做好迎接项目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服务体系措施
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推进产业化扶贫的重大作用,积
极鼓励和引导扶贫龙头企业、项目实施农户在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扶贫部门以扶贫项目贷款贴息和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和项目实施农户的支持力度,增加产业化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发展步伐,切实增加项目区农户的经济收入。
(五)体制机制措施
采取“企业 协会 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引进农产品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实行“订单”种植、协议收购,并在基地建立专业协会,由政府和农技部门牵线搭桥,引导基地专业协会与市场经销商建立供销关系,实现产品的商品化目标,从而基本保证基地区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害,进而有力地推动基地建设顺利进行。
七、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1000亩核心区和4000亩辐射区可以实现产值3573万元,计算依据如下:
万
②“牛腿南瓜—大葱”模式2300亩牛腿南瓜产值:3000公斤/亩×8元/公斤=0.24万/亩大葱产值:4000公斤/亩×1.2元/公斤=0.48万/亩①“辣椒—糯玉米—豌豆”模式2700亩辣椒产值:2500公斤/亩×2元/公斤=0.5万/亩糯玉米产值:750公斤/亩×2元/公斤=0.15万/亩豌豆产值:400公斤/亩×4元/公斤=0.16万/亩2700亩效益小计:2700亩×(0.5 0.15 0.16)万/亩=1917
2300亩效益小计:2300亩×(0.24 0.48)万/亩=1656万
(二)社会效益
次早熟品种种植是鹿窝乡农业生产避免特大自然干旱的有效途径,因鹿窝乡海拔低,常规农业成熟相对较早,通过上述项目实施可避免伏旱期给农作物带来的严重影响,如2011年就显得尤为突出。项目实施后,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农户转变陈旧观念,更新思想,有利于今后更深层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项目的实施还将大大提高鹿窝乡扶贫效益。
(三)扶贫效益
此早熟蔬菜种植具有见效快、产值高的特点,是较好的调整农业结构的产业,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产业,通过该项目的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增收,使人均年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521户1660人
对于产业链培训心得体会报告二
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下称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经过工商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将宁波市家庭农场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宁波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的保护,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市从事种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共有385家,其中种植类279家,畜牧类106家。按工商登记类型分,以个体工商户登记的295家,以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的90家。并有以下特点:
1、经营规模较大,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普遍较大,279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123家,占44.1%,100-500亩的139家,占49.8%,500亩以上的17家,占6.1%,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也大大超过国家、省定的标准。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355家,占92%,其中500万元以上37家。由于经营规模较大,有237家家庭农场长期有雇工,占家庭农场总数的近三分之二,雇工人数1016名,平均每个农场5名左右,最多的达几十人,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农场从事领域逐步拓宽,其中种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粮食28家,生猪50家,禽类34家,其他31家。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农场主年龄50岁以下的有267名,占70%,其中30岁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学历的142名,占37%,其中大专以上30名。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经营、会管理。有311家农场实行了标准化生产,66家已获得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有49家聘请了64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经营管理。
3、经营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全市385家家庭农场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8%和35.6%,平均每个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牵头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3家与农业企业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有110家拥有自主商标权。有不少农场主是购销大户或农产品经纪人,市场信息灵,产销连接紧密,产品竞争力强。
4、发展速度较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政策扶持环境不断趋优,家庭农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纪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农场,目前已有各类家庭农场(包括林业和渔业)500多家,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283家,占宁波市的73.5%;象山27家;其他各县(市、区)较少,种植业家庭农场中除慈溪264家外,仅有余姚9家,象山、镇海各3家。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环节,由此形成的两种
模式的合作大多限于加工、流通领域,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的问题。发展家庭农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竟争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是完善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 现代农业客观地要求传统农业家庭经营组织转变为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家庭农场是在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核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同时, 通过多种方式, 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将一部分土地向大户集中组建家庭农场, 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继续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经济效益的引导下,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顺势调整,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是完善和创新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效途径。
2、发展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每个家庭农场都会加大物质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家庭农场亦如家族企业一样,具有较好的传承性,能较好的维持和保护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市家庭农场生产装备设施投入较大,普遍在几十万元以上,一些规模畜牧场则达上千万元,农机具购置
产业链培训心得体会报告 参加产业发展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