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中国画心得体会报告 中国画的心得体会(6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教学生中国画心得体会报告一
一、成功之处。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通过听故事,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剧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感兴趣,曲折生动的情节更是让他们唏嘘不已。在教学课程中,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一下演戏的快乐,也很好地体会了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我还放映了《雷雨》演出的录像,更让学生很感兴趣。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具有了很大的积极主动性。
2、保持了紧凑高效的课堂环节。这篇课文我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环节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全剧情节,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有复述故事,走近人物,主题探究等环节。这个过程中,每一节课,不同的环节都有能激起课堂波澜的内容。例如,在第一课时中,对于曹禺年轻时事迹的介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全剧人物及情节的生动描述更是能引人入胜。这些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度过了一节课。
在第二课时中,首先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课堂推向了一个感性的高潮。学生们或悲伤,或愤怒,或阴冷,或温情,把人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他们自己也深入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之所以能很放开地去表现,我想主要是因为老师首先放开了,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较好的氛围。其次,在分析人物时,“周朴园的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这一个问题把课堂再一次推向了一个理性的高潮。学生们冷静思考,热烈争论,有断地将问题深入,有的学生的思考甚至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很有见地。通过这一环节充分让学生感悟到了人性的真和假。
二、不足之处及再教设想。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师对于学生放得还不够多。例如,在第一节课中,关于作者的一些资料,如果让学生课前准备,上课时来一个小的比赛效果应该会更好些。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平时看书搜集资料的兴趣。在第二节课中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朗读都是固定的。我过后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还可以反串角色,这样更利于他们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表现自己,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通过《雷雨》的教学,我得到的最大收获是语文课堂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再多的方法、再好的内容都无济于事。其次,我觉得语文课堂就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充分地利用好这四十五分钟。
对于教学生中国画心得体会报告二
大家好,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大三实习——xx一中寄宿学校顶岗实习!
幸福来得太突然,一下子从即将要跟着实习导师屁股后面听每一节课半学期上不了一节课变成了每天都有站上讲台的机会,这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在今天下午之前我还是害怕和迷茫的,但我主动地联系了我的指导老师张杰,在办公室为我指点迷津,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的这位指导老师是年级的语文组长兼副年级长,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今天能够听他给我耐心地讲这么多指导我的话真是太难得了,于是我想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以避免未来我或许会忘掉。
神秘感
张老师说,一堂课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那必须得做到保持“神秘感”,他举了《观沧海》中曹操的例子,为什么一个最终没有称帝的人会背上千古骂名?你说他坏,可人家连皇帝都没有做过呀?其实是由于古代的人们在流传曹操故事时的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所导致的,在魏晋南北朝后曹操的名声还比较受到褒奖的,从宋朝开始成为一个转折点,逐渐兴起的话本、传奇和民间小说等为了追求故事的冲突性与戏剧性,把曹操的坏夸大了说就成了彻底的白脸人物。你看,这不就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吗?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会觉得你是一个很神秘的老师,让人猜不透。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关于课文
对于第一单元的课文,他说,每节课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最重要的在他看来是整体感知课文,抓住文章的框架和脉络,比如《春》这篇课文,我们在让学生整体朗读了一遍之后,必须得有一个框架图,无论是“盼春”——“绘春”——“颂春”,还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或者是“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总之得有一个完整的脉络,让自己的教学有逻辑性,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
我随之也提出了我的问题,每篇文章后面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和“读读写写”等内容我应该什么时候讲?张老师说,融入课堂。其实在我的意料之中,思考探究的问题可以作为主问题把教学内容串连起来,也可以作为一个个分散的小问题适时提出;积累拓展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句放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析,以析带讲;读读写写就可以让他们在课上读几遍,课下抄写两遍;而最后的语法积累则作为新的知识点讲解出来。张老师在讲的时候总是给我一些教学技巧方面的指点,他说比如你在讲“比拟”这个新的修辞手法时,你可以问学生:“不看书,你们说一说比拟是什么意思吗?”有些学生会回答:“比喻加拟人!“这时你的作用就大大发挥出来了,你说:”完全错误!比拟是拟人和拟物,哈哈!“学生就会觉得离开了老师不行,这是如何散发老师的魅力。还有在讲解一个点的时候,必须得清楚明白,比如讲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时,我们可能想得到要讲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但绝对想不到让其更加细致一步的方式是讲:一句话里面既可以用比喻又可以用拟人,一句话可以有多种修辞手法,但一个点只有一种修辞手法。我越想越觉得这是位很老道的语文教师!
对于整本书的课文来说,有些打※的课文,张老师说有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按照课文备课安排一节课解决掉;第二种:选择自己觉得好的课文备课,重点讲解你觉得好的方面,比如语言生动、结构巧妙等。这本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包含的内容有阅读有写作有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有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么多内容应该如何不同类型地来讲呢?希望在备课会上听到张老师更多的金点子。
课堂要求
由于我是一个才即将大三的学生,张老师对我的课堂只提了两点要求:”丰满“和”生动“。丰满,即一节课必须准备得扎扎实实,比如在讲《观沧海》时可以讲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和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比如讲《陈太丘与友期》时可以提供给学生《世说新语》中的更多典型人物的趣事,总之要从各方面丰富语文材料,不能说讲到一半就没有内容可讲了,那样会很尴尬;生动,即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要有生命力和行动力,要鲜活精彩,具体表现在语言和神态上,重点是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堂。
这看似简单的两点要求于我而言并不算简单,按照张老师的知识储备,他会从一个《观沧海》聊到各朝各代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背后的故事,他会给《济南的冬天》写一首小诗作为开场白,那么他所谓的丰满,以我的知识储备来说恐怕要下很大的功夫了,不过网络是个好东西。在谈到万一一节课没有东西可讲造成尴尬了怎么办这个问题时,我告诉张老师我的语速很慢,估计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只会出现讲不完的情况,这时他很敏锐地说,那就要避免平淡无味的问题了,即第二点要求:生动!对于这个要求,不是说我总是精神饱满就可以做到的,我必须要把问题设置得很精
教学生中国画心得体会报告 中国画的心得体会(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