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选择7集心得体会报告 选择创造未来的心得体会(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未来的选择7集心得体会报告一
大家好!
什么是梦想?梦想应该是美好的未来。那什么是中国梦?理所当然是中国人梦想的美好未来。
美好的未来离不开历史的积淀。翻看历史的点点滴滴,它们有如散落在天空中的星星。仰望星空,每颗星都是晶莹宝贵的财富。
天空中的启明星,那是中国悠久的五千年的故事。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诵读历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富强!富强!中国梦的口号在继续。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地震、泥石流、洪灾,还是会有饱经沧桑后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天空中有一颗最亮的星,那是奥运会、世博会、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的故事。当一阵阵掌声雷鸣般响起,当世界举目投足于中国时,我知道,中国的光芒已散发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梦还在继续,我们的视线还在执着,默默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一个梦,一个中国梦,一个被每一个中国人所深呼的梦。我以心的维度仰视奖牌下每一个奋斗的身影,倾听每一声临近中国梦的足音,俯身捧起岁月流淌过的荣誉,扬手敬礼,大声喊出自己的中国梦。
美好的未来少不了现实的努力。“我是中国人,我们都共有一个梦,她叫中国梦!”是的,我们都听到了梦想的召唤,我们勾画出了梦想的绚烂,但是,这是一条充满挑战、需要付出千百倍努力的迢迢之路,因此,我们必须经受现实的磨砺。
我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作为中学生,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力所能及的应该是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掌握方法,培养习惯、拓宽视野。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走向中国梦的一步;孝敬长辈、乐于助人是走向中国梦的一步;爱护花木、保护环境是走向中国梦的一步;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也是走向中国梦的一步。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自己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才有资格、有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出力、出汗。仰望苍穹,看着眼前正在富强的中国,皎洁的月光照射在我身上。我站了起来,嘴角轻轻咧开,怀着一份坚强,一份荣耀,一份铭记……啊!中国梦,我们的美好未来!
对于未来的选择7集心得体会报告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班长选举,这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既感到高兴又自豪。我叫。我是一个热情开朗、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的人;我的缺点是:看不起太胖的人和差生,不爱听别人的意见和劝告、不怎么爱发言、有点小家子气;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努力把这些缺点给改正过来。我知道班长是一个许多同学向往的职位,需要一个有经验、有能力和有爱心的人来担当,我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而我正好在四至五年级都当过班长,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继续给我这个机会呢?让我在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为大家服务的旺盛精力和清醒、明白事理的头脑做好这项工作,并且会做到以下这几点:
1、在语文老师没来到课室之前,带领同学们读5分钟古诗词吟诵;
2、搞好班级卫生,督促值日生把课室打扫干净、黑板保持整洁、桌椅摆放整齐;
3、每天督促同学们佩戴好红领巾和校卡,检查他们是否穿校服(除个别日子外);
4、搞好班风、班级纪律,争取每周都拿到流动红旗。
我想我们都应该做个实干家,不需要那些美丽的词汇来修饰。假如我落选了,说明我自身还有缺点或管理班级能力不够好,那么我会努力把这些缺点给改正过来,争取在下一次选举中成功。
同学们,请你们相信我、支持我,投我一票吧!谢谢大家!
对于未来的选择7集心得体会报告三
各位新同事、张书记、各位领导:
早上好!
作为教师代表来发言,自感有些不能胜任。虽然在南大已执教三十年,但我也只能讲一点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的体会,以及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一些认识。
可能在座的很多新同事对南大的文化传统都是了解的,有些新教师在南大专职科研岗上已经工作了几年。我们在讲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个校训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有人说南大的校风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写论文”,这可能不完整;还有人说起南大,就说“南大是一所低调的大学”,这也不太恰切。
在我看来,南大最珍贵的东西,是一些如今已非常少见的大学品格,比如坚忍、求实、质朴、良善,既富有愿景,也身体力行。
我们在南大工作,从做人的修养来讲,会有一种非常充盈笃定的体验。南大历史上有很多次挫折,为什么能多次挺过来?我们这几代老师在职业生涯中,其实也有过很多不如意,包括待遇、政策、环境,但为什么没有离开南大?其实,还是有一些文化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们,今天,南大不能失去这些文化。
回到任教这个话题,我个人理解,在教师生涯当中有几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知识境界,第二个境界是技艺境界,第三个境界是情怀境界。
先谈一下知识境界。
在南大,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从不懈怠,原因是什么?这可能涉及到知识人的一个基本体验:精益求精。
我们对知识的看法不是“有没有”,而是“怎么样”;换句话说,我们不看你是否有文凭、有论文、有职称、有头衔,而是衡量你深度怎么样、广度怎么样、精度怎么样,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就谈不上有知识。
在我们求学、治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去超越那种匠人的习气和狭隘的见识,超越“数数字”、“填表格”的肤浅竞争,让自己能够有跨学科、跨方法、跨观念的知识创造,这其实是南大历史上能以诚朴致雄伟的一个关键。
我个人觉得,有价值的知识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知识叫边际性知识,就是溢出于普通知识、常规知识的知识。
作为教师,百度百科上有的知识,就不属于边际知识,以它做主要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教材也不能作为教师的主要知识,因为学生可以看书,看书比听讲效率更高。引申一下,你课件上所写的,也不能作为你讲述的全部内容。影像传播上有一个基本技巧叫音画不对位,如果学生能看见课件、课本和百度,那么不用你在旁边朗读了。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讲的,是真正前沿的知识,是你的阐释和洞察力。一流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我理解,应类似于柏拉图时代的阿卡德米学园,它的教学是对话体的。显然,这必然要求教师有真正的边际知识。
第二种知识叫结构性知识,就是编织知识的知识,即知识网络。知识网络要求你既精通自己所在的专业,又要适当会通其它学科。这不是要我们有知识虚荣心,而是因为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活跃、好奇、聪明。
如果你不能跟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共同遨游,做教师大概会很困难,你会面临很多的学生吐槽,会看到很多学生在课上玩手机,还有很多学生向你提问之后会觉得索然无味。
刚才有老师说我天天在网上辅导,有游戏出来我讲游戏,有电影出来我讲电影,这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不是我有兴趣,而是我的学生有兴趣。有很多学生提的问题早就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我不得不连夜补课,然后才能跟他们对话。
但这样对教师也有好处,融会贯通其实是教学的法门,当结构性知识足够丰富的时候,才会出现化学反应,很多真正的新知来自于知识网络的构造力。
第三种知识叫平台性知识,一种驾驭知识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大致把它理解为通识,在汉语里我们宁愿把它称之为“智识”,它在科研上强调的是思维方法和建构性,在教学上强调的是方向性、策略性、创造性,这部分其实是文科知识的精髓。
在南大,理科是高度发达的学科,至少从指标上看,文科多少会觉得自己处于下风,但时代也在变化中,哈佛最近有一个研究,写的是文科的“软技能”正在崛起。
那么,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文科的软技能有多少效用呢?据统计,美国20xx年到20xx年新增了1100万岗位,其中只有5%是与计算机领域有关的,如果把相关的技术岗位都算上,仍不超过10%,剩下新增的90%的岗位来自文科驱动的增长,有很多新增的岗位是既有的大数据、基因测序和互联网技术,与文科的好奇心、洞察力和人际关系相嫁接后才形成的。
换句话说,美国90%的新增工作机会和增长力是来自平台性知识
未来的选择7集心得体会报告 选择创造未来的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