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明条例讲座心得体会报告 文明条例心得体会600字(四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河南文明条例讲座心得体会报告一
风景名胜
河南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国家5a级旅游景区8项11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白云山、尧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鸡冠洞。世界地质公园4处:中岳嵩山、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嵩山、洛阳龙门、鸡公山、王屋山、云台山、尧山、林虑山、青天河、神农山、桐柏山-淮源、郑州黄河风景区。
最佳旅游时间
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一般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季.
区域分布
河南省辖18个省辖市,其中地级市17个、省直管市1个,5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8个县。
历史文化
河南,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洛阳(十五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郑州(五朝古都)、安阳(二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夏代先后在夏邑(今商丘)、偃师二里头(今洛阳)、阳城(今郑州)等附近建都。商代在亳(今商丘)建都,后来迁到“殷”(今安阳),自夏而金的4020xx年间,有1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长达3200余年。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
最新河南文明条例讲座心得体会报告二
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资源丰富,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众多,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巨大;区位优越,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农业领先,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发展较快,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潜力很大,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河南概貌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xx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60.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共有森林公园11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23.3%。河南的生物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麦、玉米、棉花、烟叶和油料等。动物418种,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
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种142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9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93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2种,水气矿产2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矿、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属矿产”。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11种,居前3位的有32种,居前5位的有58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气居第17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分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自古以来,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商鞅、苏秦、李斯、刘秀、张良、司马懿、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僧一行,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司马光、褚遂良、吴道子,佛学家玄奘等,还有现当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吴焕先、杨靖宇,革命先辈邓颖超、彭雪枫、许世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
河南既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山川壮美,风光秀丽,融南秀北雄于一体。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23处。郑州的嵩山,洛阳的龙门山、白云山,信阳的鸡公山,焦作的云台山,济源的王屋山,平顶山的石人山,安阳的太行大峡谷,南阳的宝天曼、老界岭,鹤壁的云梦山,驻马店的嵖岈山等均属山水奇观;黄河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出三门峡后经小浪底流入黄淮平原,郑州至开封段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悬河的独特自然景观。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和南太行景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全面启动。红色旅游迅速发展,全省共有红色旅游景区26家,拥有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南阳桐柏英雄纪念馆、郑州二七纪念堂等4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新开发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项目,也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最新河南文明条例讲座心得体会报告三
[大门口]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年代最早的军事要塞,而且是道家鼻祖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方,因而被誉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门额上“道家之源”这四个大字即是前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玉溪道人)亲笔题写的,权威界定了函谷关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门口这幅对联,上联是“三百代太初之光生一生二生万物”,下联为“五千言道德真经法天法地法自然”,意为自然界始于太初,道德经源于自然。今天我们的参观分为太初宫、函谷关两大部分,首先参观第一部分—太初宫。
[朱雀门——灵符遗址——太初宫前门]
各位游客,首先您看到前方这座青灰色门楼,它叫朱雀门。上面两只像凤不是凤,像鹤又不是鹤的鸟雀就是朱雀,朱雀迎门有开门见喜之意,也预祝着各位游客吉祥如意!
函谷关位于灵宝境内,灵宝地名的来历在历史上颇有传奇色彩,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去灵符遗址,了解灵宝地名的来历。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信奉道教,非常尊崇老子,曾在函谷关尹喜故宅处掘出老子所埋之“灵符”,遂将当时的“开元”年号改为“天宝”,把桃林县改为灵宝县,史称“玄宗改元”。灵宝地名沿用之今。玄宗为了表达对老子的无比崇敬之情,在喜得灵符后特意携贵妃杨玉环来函谷关朝拜老子。
老子著写《道德经》到我们今天已经两千多年了,可它所阐明的道理至今仍在启迪和教化着后人。关于老子当年著经还流传有一个历史典故,您看到门口的两幅壁画,描绘的就是成语典故——紫气东来。壁画上头带冠帽的人就是东周时函谷关关令尹喜,在《史记》中我们得知,尹喜善观天象,一天登高望远,忽见东方有一团紫气缓缓而来,十分壮观,尹喜料定,紫气东来,必有贵人过关,就命人打扫庭院,打开城门亲自恭候贵人。果然,没过几天,老子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尹喜将他盛情挽留在关内居住五个月,留下了哲学著作《道德经》,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只要东来紫气满函谷,就一定会有贵人来过关。百姓在家里春联横批、庭院门楣上都会写上“紫气东来”这个成语,希望有贵客登临,洪福满门。
[三清——三皇——太初宫——大道院]
各位游客,到这里我们来参观太初宫景区第一个庙宇:三清圣殿。三清即: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玉清——盘古公,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灵宝天尊。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三皇殿。三皇即:天皇——伏羲青帝,发明先天八卦,被誉为“八卦祖师”;地皇——神农炎帝,发明草药,耕种五谷;人皇——轩辕皇帝,开创文化,发明文字,被誉为“人文初祖”。
现在您看到这座主殿,就是老子著经处——太初宫,它是函谷关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西周,历经唐元明清各代翻修,殿门口有两通碑记,分别为元大德四年(1320xx年)和清顺治十年(1653年)翻修此殿留下的。现存建筑为元代的风格,明清的木架工艺结构,唐朝的柱础石,而且您看,这两块柱础石的花纹是不一样的,西侧为莲花状,东侧为石鼓状,道教中莲为阴,鼓为阳,老子《道德经》中多次提到阴阳,由此我们得知,早在唐代,人们就已经对老子哲学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了太初宫的建筑艺术中去,对于老子来说,这也是后人对他的一种纪念。殿内供奉三尊像,中间为老子著经坐像,左为老子书童徐甲,右为关令尹喜。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任周朝守藏室史,管理周王室藏书,后因周室内乱,诸候纷争,老子便决定辞官西渡归隐,途经函谷关在这里停留五个月,将一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做了一翻总结,上升为理论,留下了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东西墙壁上为《道德经》全文,上、下两篇共81章,全文73次提到“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通篇内容涉及天、地、人三个方面,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万事都应当顺应天道,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作为中国国教的道教最早的典籍,它整整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函谷关大道院,它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一座仿秦汉建筑道院。殿中神像共有36尊,核心思想倡导宗教平等,追求文化融合。殿内同时供奉有老子,孔子,释加牟尼,这三家文化相互斗争、融合、渗透,构成了以道家思想为根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三教合一”的局面。东西两侧为道教中的八仙和八神。
[鸡鸣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景区中最高一部分——鸡鸣台。鸡鸣台又叫田文台,田文就是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孟尝君。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将齐国孟尝君招入秦国立他为相,后来听信手下谗言又要杀孟尝君,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就用 “狗盗”之术进入秦宫,偷得当初已献给襄王的千年宝贝白狐裘,贿送给襄王夫人,换得通关文书。当他们赶至函谷关之时天色已晚,按照关规,鸡鸣方能开关,这时另一个善于口技的门客站在鸡鸣台这个位置学鸡叫,骗得关门打开,逃出了函谷关。后人说:“鸡鸣函关逢凶化吉,狗盗秦宫遇难成祥”,这就是成语“鸡鸣狗盗”的来历了。
[函谷关]
各位游客,了解完老子与《道德经》之后,我们去看看千古雄关——函谷关。函谷关始建于西周,中国史料中最早对于关塞的记载就是函谷关,从时间意义来说,堪称“天下第一关”。很多朋友要问了:为什么叫函谷关呢?辞海中解释说:关在谷中,深险如函,东至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您回头看,身后是一个峡谷,过去是东都洛阳到西京长安的必经之路。古道南靠秦岭,北依黄河,全长15华里,古有“车无双轨,马不并鞍”的说法。关前有护城河——弘浓涧河,要是行军打仗,先要过河、破关,才能进入函关古道。20xx多年前,春秋战国的车战,秦汉的兵战,大队人马入关后,古道内有人纵火,或者滚石下山,在谷底都难以逃脱,如此险要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特殊的地位,因而可以说,函谷关在中华民族实现大一统这个历史进程当中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函谷关因战争而建,也因战争而毁。公元前220xx年,刘邦项羽约好了“先入关者王之”,当时,函谷关是权力和势力的一种象征。刘邦自知函谷关天险,很难攻克,就率部队从武关绕咸阳,派重兵把守函谷关,等到项羽率大队人马到达之时,刘邦的军旗已经插到关楼之上了。项羽一怒之下,命将军黥布强行攻关,黥布攻不下来,一把火烧毁了关城,千古雄关就这样淹没在历史风云当中。在后来的两千年中,函关古道依然在发挥着它的军事和交通作用:唐朝安禄山起兵叛唐,明朝李自成农民起义,辛亥革命张钫出关,抗日战争,函谷关都因其古道的天险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今天您看到的关城是依照从青羊宫汉墓出土的壁画和在美国发现的原函谷关图纸,在1992年重建的,为双门楼三层悬山顶四阿式风格。
函谷关是一个军事要塞,同时又是中原腹地和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枢纽,在这里也流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汉朝《新论》中记载有“公孙白马”这样一个典故:战国时赵国平原君手下有一个门客名叫公孙龙,此人擅长诡辩。有一天骑着白马要过函谷关到秦国游说,过关时关令将其阻拦说:你可以过关,你的马必须留下。因为当时赵国的马在流行劣性传染病,而秦是军事强国,以防传染,所以有这个规定。公孙龙争辩道:白马非马,马是物体,白是颜色,两者不是同一概念,不可同一而论,如若说白马是马,那么公孙龙应该是龙而不是人。关令争辩不过他,放他入关。等到回来之时,他说他要出关,关令说:既然白马非马,那么函谷关怎么能是关呢!关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来中国哲学命题里面经常提到“白马非马”这个命题,讨论的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发生在函谷关这个“公孙白马”的典故又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今天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光临!再见!
最新河南文明条例讲座心得体会报告四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叠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20xx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公败戎"""西原大战"的战鼓在这里擂响。 这里流传着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
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
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如今,集古战场与道教圣地于一体的函谷关,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旅游热点。
河南文明条例讲座心得体会报告 文明条例心得体会600字(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