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范本 参观党史博物馆实践报告(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范本一
进入博物院之前,妈妈先去给我租了一个讲解器——一个耳机和一个像遥控器一样的东西。我戴上耳机,仔细观察了一下“遥控器”,上面除了数字按钮,还“暂停”“继续”“回放”,正研究着,我们就走到博物馆里面了,耳机里传来一段参观博物馆的注意事项。
博物馆里又分为很多个馆,有历史馆,数字馆,民国馆还有没有开放的艺术馆。
我们先来到历史馆,里面有人类很久很久以前用来捕杀猎物和农耕时用的工具,也有在生活中用到的各种各样的器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具的材料从石器的到陶器的再到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也从一开始的粗糙,让人看不出是个什么,然后到越来越精细,最终成为让人感叹的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其中我觉得最神奇的是一盏灯,它是东汉时期的错银铜牛灯。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成,他的样子是一头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的肚子是中空的,里面装水。牛背上是一个圆柱形的灯,灯的上方有个烟管弯曲着通到牛头顶上。这样,灯在燃烧时产生的烟就通到了牛肚子里。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古代的人就有如此厉害的环保意识了啊,真了不起!
漫长的“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来到了数字馆。看了这名字,我以为里面展示的是数字,其实,里面有各种各样电子产品,跟我以为的数字毫无关系。里面有三个好玩的东西,一个是可以用手臂控制屏幕里的人躲开火球的机器;一个是照出绿色光的机器,这道光正好照在一面能动的镜子上,拨动镜子,就可以把光线折射到馆里的各个角落;另外一个是非常大的屏幕,可以让大家在上面做“找不同”的游戏。
最后,我们到了民国馆。整个馆是一个民国时期的街道的模样。有那时候的电影院,茶馆,还有很多那时候的美食。这个馆是妈妈喜欢的,拉着我拍来拍去拍了好些照片。然后我们买了些妈妈小时候吃过的零食,就出来了。
从博物馆离开的时候,我们看到一队队的学生在集合。妈妈说,南京的学生真累啊。我想,如果让我每个星期都能去参观这样的博物馆,我睡觉的时候都要笑出声来啊!
对于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范本二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参观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大型 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筹建于1986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占地面积约70000平方米,展出面积11000平方米。馆内收藏文物37万多 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8件,国家一级文物829件,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它以周、秦、汉、唐为时代重点,以商周青铜器、历代陶俑、唐壁画和唐金 银器为藏品精华,集中了陕西乃至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历程。
大家请看,喷水池上的七个金字,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成的。水池内横卧的巨石,是汉武帝时期的石鲸。
首先我们进入序言大厅, 序言大厅不写一个字,以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高大雄伟顺陵走狮和绵延不断的黄土高原来昭示主题,构成独特的无字序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陕西 文化孕育生长的摇篮。走狮是武则天母亲陵墓的镇墓石狮,不仅显示了大唐王朝雄视天下的气概,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因此被誉为“东方第一狮”。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分为史前、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七大部分,用近3000件文物形象系统的展示了陕西地区自一百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进入“史前时期”, 揭示了人类早期的起源和发展。大家请看,这是蓝田猿人的化石,是1964年考古学家在蓝田县公王岭陈家窝村附近发现的。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亚洲 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这里陈列着大量的石器,是早期人类采集狩猎的生活工具。这是1978年在大荔县发现的距今20—18万年的猿人头骨化石,是迄今为止发 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智人化石。
这里的陶罐、尖底瓶、鱼叉等,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表明人类已开始制作工具,从单纯的采猎生活向农业和渔业过渡。半坡出土的陶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
下面我们进入西周。 西周是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和青铜器的鼎盛时期,主要展出的有鼎、兵器、编钟等。鼎原来是一种炊具,后来逐渐演变成礼器。相传大禹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都 城定在哪里,九鼎就放在哪里,所以古代称为“定鼎”。后来引申为建立新政权。再后来,人们把企图撺掇政权的行为称为“问鼎”,因此就出现了“问鼎中原”、 “问鼎天下”等词语。鼎的使用有“别上下、明贵贱”的严格等级规定,鼎的多少也成为了奴隶主贵族区分尊卑贵贱的标志。
请看这个五祀卫鼎,是国宝级文物,内壁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记载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有确切纪年,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多友鼎是国宝级文物,上有铭文279个字,记载了周厉王时期多有率兵追击猃狁,杀敌俘获、收复失地的一场战争和周厉王奖赏而铸鼎的事。
下面是秦朝。秦始皇将半两的方孔圆钱确定为统一货币,蕴含“天圆地方”的观念,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方孔圆钱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是我国历史上三大货币之一。
这里展出的金缸,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用于连接房屋木构架的金属建筑构件。
郑国渠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不仅为秦统一中华奠定了基础,也为历代王朝在长安定都打下了基础。
还有秦阿房宫、兵马俑和彩绘铜车马等大量文物图片或实物,显示出秦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接着我们进入汉朝。汉朝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后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汉族、汉语等皆是由此而来。
汉长安城与当时的古罗马城遥遥相对,面积为36平方公里,比罗马城大了两倍还多。这里的陶制水管说明汉长安城已经有了我国最早的排水系统。
大家请看,这个“皇后玉玺”是国宝级文物,是1986年在汉高祖刘邦和吕后墓出土的,玉玺上方凸雕螭虎形纽,底面篆刻“皇后之玺”四个字,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皇后玉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朝皇后玉玺,对研究汉朝帝后玺印制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20xx年)开始制造的,重五铢(约3.33克)。五铢钱一直沿用至隋末,流通时间长达7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三大货币之一。
这个“雁鱼铜灯”造型别致,设计巧妙,既能任意调节灯光亮度和方向,又通过水吸收烟尘,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烟尘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体现了汉朝工艺品既追求美观又注重实用的特点,堪称古代灯目的珍品。
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长安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交流中心。这里的丝绸和西域各国的物品,是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往的见证。
然后我们进入魏晋南北朝。铁蒺藜又称马刺,制作很科学,四个一样长的尖,无论怎么扔出去总是三尖朝地、一尖向上,是对付骑兵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暗器。
大家请看这枚“多面体煤精组印” 共有18个正方形印面和8个三角形印面,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有文字。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多面体印章使身兼多职的独 孤信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因此独孤信被称为“天下第一老丈人”。
现在我们进入隋唐。唐长安城周长36.7km,面积83.1平方公里,人口约110万人,包括5%的外国人,是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0xx年),李渊废五铢钱改铸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流通了整个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三大货币之一。
这个“鸳鸯莲瓣纹金碗”是国宝级文物。此碗采用横冲加工手法,先从内向外捶打所需器形,然后在凸面上刻凿飞禽走兽和忍冬花草。碗内壁有墨书“九两半”三个字,表明碗的重量。
唐三彩是盛唐时流行的工艺品,以黄、褐、绿三色为主要色釉。三彩器流行的时间较短,烧制的地方较少,因此遗物不多,非常珍贵。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是18件国宝中唯一的三彩器物。骆驼背上架着一个平台,七个向外的乐师神情专注,中间是一个舞女载歌载舞。三彩俑显示出唐朝工匠将艺术夸张和实际生活完美的结合。
这件“兽首玛瑙杯”是唐朝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属国宝级文物。玛瑙杯选用缠丝玛瑙制成,纹理细致,层次感分明。兽角弯曲着伸向杯口两侧,兽嘴部镶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兽首玛瑙杯具有浓厚的波斯风格,是大唐与西域友好交往的见证。
唐墓室壁画,著名的有出土于永泰公主墓的“仕女图”;出土于章怀太子墓的“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礼宾图”又称“客使图”;和出土于懿德太子墓的“阙楼.仪仗图”。这些壁画对考证唐朝宫廷生活、体育运动、友好往来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进入宋元明清。唐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长安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仍是控制中国西北的军事重镇,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所形成的巨大惯性,使这一时期陕西的经济文化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和发展势头。
北宋时,耀州窑烧制的青釉提梁倒灌壶之所以形成倒流,是因为注水口在壶底中央,注水时倒过来,水从壶嘴中流出为盛满,然后把壶身翻正,壶嘴正常出水而壶底不漏。这是运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原理。
这个黑釉油滴碗是国宝级文物。表面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因此也称“油滴釉”。油滴釉属于结晶釉,工艺要求很高,火候很难把握,只有在1100℃时才会出现这种结晶。
这是宋代的秧歌画像砖,说明现在盛行于陕西的秧歌至少起源于宋代。
这个交钞铜版是金代印刷纸币的雕版,是研究金代纸币的第一手资料。
朋友们,转眼间我们已经走过了陕西100多万年的历史,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对于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范本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导游王承松,大家可以叫我王导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武汉,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华中重镇,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和汉江交汇于此,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又称“江城”,而梅花也是武汉的市花。接下来我带大家浏览的是坐落在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一家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20余万件,接下来大家就凭手上的门票跟随我进馆去参观吧,
现在我们正前方的是博物馆的三座主要建筑,如果从高空俯瞰,他们呈现一个品字形的格局,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建筑风格。位于我们左手边的是楚文化馆,中间的是综合陈列馆,右边的是编钟演奏馆,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楚文化馆参观。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楚文化馆,馆内的这面墙展示的是楚国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间的那个符号了么?可以猜一下它是什么字,它是一个“水”字,周围的是四个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荆州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简上,其大意讲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论。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在荆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越国的国王佩剑为什么会在楚国呢?目前历史学家有两种观点,一说是作为楚越两国连姻的嫁妆带到楚国来的,另一说是楚国发兵攻打越国时作为战利品带到楚国来的,这把剑因为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时期越国高超的铸剑技术。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二件镇馆之宝,位于综合陈列馆的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编钟是1978年于随州出土的,随州在古文献记载中属随国,为什么在这里会有一位曾国国君的墓出现呢?历史学家们考证出曾国和随国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随为“一国两名”的判断,但是因为没有直接证据而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曾侯乙编钟已经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每件铜钟敲打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被称为“一钟双音”,也许是铸造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三件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这个梅瓶的形状,肚子很大口很小,这就好比我们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是一件在湖北钟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来装酒的容器,后来因为体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渐渐转变为陈设观赏用的艺术瓷。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第四件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在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传说,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各位游客,今天下午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在参观浏览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和配合,也欢迎大家对我的导游服务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以后能有缘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谢谢!
对于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范本四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石刻艺术馆
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20xx年,"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xx多年。
孔庙
西安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20xx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多为明清建筑。
第xx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
11月16日,"第xx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东西临展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日本临书作品97件(组),是从五百多件临帖书法作品中评选出的优秀获奖作品,包涵了真草隶篆各种书体。
碑林石刻艺术室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第一展室
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第二展室
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0xx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
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范本 参观党史博物馆实践报告(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