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播国学文化自信心得体会报告 国学与文化自信心得体会(8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2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传播国学文化自信心得体会报告一

本学期我教五年级的科学课。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

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噪音的危害与防治。

3.了解秋冬季节的星空。

4.知道各种材料特点与用途。

5.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六、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

推荐传播国学文化自信心得体会报告二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推荐传播国学文化自信心得体会报告三

一、活动主题:

天天好营养,一生享健康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7-23日

三、活动范围:

以20xx年111所监测学校为重点,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宣传活动。

四、活动内容:

1. 宣传“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黑板报等等多种宣传方式,走进校园、社区、家庭,广泛宣传“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意义和效果。

2. 普及学生营养知识,倡导健康的膳食行为。

⑴制作传播材料。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制将宣传材料电子版和多媒体课件放在“xx疾控工作群”和“xx学生营养餐工作群”,各乡镇卫生院和各监测学校自行下载制作。

⑵开展大讲堂活动。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要围绕“天天好营养,一生享健康”的主题,针对好食物、好营养,预防慢性病等多个方面,深入到学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活动,可邀请学生家长和媒体参与,以引起社会和家长对学生营养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3)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宣传活动。

(4)开展现场活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当天,县营养办、县疾控中心选择1所农村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学校,开展以下活动:1、学校选择1个班级组织召开1次“营养与健康”的主题班会;2、针对学生、老师和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举办1期“营养与健康”的科普讲座。

五、总结

各乡镇卫生院和学校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相关影像和文字资料,整理归档,并在活动结束后10日内撰写活动总结,连同影像资料报县营养办和县疾控中心。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人:

丁龙 电话:xx

邮箱:xx

推荐传播国学文化自信心得体会报告四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2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工具

发声叉、小锤、多媒体、水盆、木棒、铁棒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6.2 新知介绍

小组讨论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师】

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学生们应该也感受到了声音及声音的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课堂训练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c)

a.吹着的哨子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 d.敲击的水瓶琴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声的传播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小组讨论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解:声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师点拨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课堂训练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2.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小组讨论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课堂训练

1.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c.传播声音的介质 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振动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鼓皮的振动__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振动_____,按住鼓面则___停止____发声.

课后小结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课后习题

完成课堂练习

推荐传播国学文化自信心得体会报告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

传播国学文化自信心得体会报告 国学与文化自信心得体会(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