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传递国旗的心得体会报告 冬奥会传递国旗的心得体会报告怎么写(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冬奥会传递国旗的心得体会报告一
北京2022冬残奥会闭幕式亮点
鸟巢新增的特殊装置
导演组决定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主视觉形象“同心圆”的基础上,在“鸟巢”的场地中央,外加一个“特殊装置”,结合地屏的呈现,达到“温暖感”“记忆感”“包容感”的统一,让温暖成为永恒。“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双奥之城’的记忆,让大家永远能够记住它。”沈晨说。“手语”舞蹈感召爱。
沈晨介绍,闭幕式将在50分钟左右完成,共有12个仪式环节,其中以《爱的感召》为题的表演环节,将由超过60%的残疾人作为表演的主体,以“手语”的形式配合优雅的手臂舞蹈,心手相连,残健共融的人们用“爱”为世界绘就了一抹斑斓的色彩。“一片雪花”故事的终章。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依旧会延续“一朵雪花”的故事。沈晨透露,冬残奥闭幕式更会让雪花的光亮投射到人们的心中。“一朵雪花”贯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四个仪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定音,熄火
在最为重点的“熄灭冬残奥会主火炬”环节当中,主创团队将通过13套定音鼓配合场上表演,创新编排诠释奔流不息的“时间”形象。
张艺谋介绍:“熄灭主火炬这个环节,重中之重是要体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理念和情怀。”沈晨表示,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熄火环节是四个仪式的结束,也是双奥之城“结束”,但这个“结束”是省略号,这份精神和人文价值将继续传承。
残奥会发展历史
残疾人的体育运动可追溯到早期的残疾人运动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伤残士兵,自行组织起来进行康复活动,这便是现代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的雏形。1948年英国斯托克?曼德维尔(stoke mandeville)国立脊髓损伤中心举办了残疾人体育比赛,当时只有16名坐在轮椅上的伤残士兵参加。此后该运动会每年举行一次。1952年,由于荷兰运动员的参加,该运动会演变为国际性体育活动。
1960年,紧接着夏季奥运会后,来自欧美23个国家的约400名运动员聚集罗马。意大利首次举办世界残疾人运动会,当时的运动竞技项目共8项。
1976年,国际残疾人组织决定,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与世界残疾人运动会合并,并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了第一届国际伤残人士奥运会,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1983年,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84年夏季奥运会开始,首次设立残疾人比赛项目。1988年起,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残疾人比赛项目被列为该项目的永久性项目;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同时申办残奥会;奥运会后一个月内,在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奥运场地举行残疾人奥运会。
残奥会意义
残疾人因为身体上的缺陷,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较为强烈。而在残奥会这一平等的舞台上,他们将不再遭受歧视,因为在这里所有的他们都是与自己一样有着这块或者那块的缺陷。要知道在残奥会还未出现之前很多残疾人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因为他们身体上的不足让他们失去了动力。在有了残奥会之后残疾人各方面都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残奥会的举办带给了很多残疾运动员生的希望。他们不再逃避自身的不足不再厌世而是学会了接受,残奥会也让他们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外向,他们活泼开朗越来越愿意与人交流他们不再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普通人,在残奥会的舞台他们找到了自己。
可以说,残奥会的存在将残疾运动健儿连接在一起,它是一座给予运动健儿精神桥梁。与此同时,所有运动健儿还可以通过残奥会的舞台找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展现出来,他们希望通过残奥会扭转全世界对自己的偏见和歧视。在这里所有残疾运动健儿看到了自身的亮点和优势,这就是残奥会存在与举办的意义。
北京2022冬残奥会闭幕式亮点一览
主题冬奥会传递国旗的心得体会报告二
3月5日,中国选手刘思彤在北京冬残奥会残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坐姿)比赛中获得季军
“站在起点的那一刻,首先超越的是自己,然后才是对手。”27岁的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队员刘思彤说。第二次参加冬残奥会,刘思彤从心态到技术都成熟了许多。在残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坐姿)和女子全能(坐姿)比赛中,她斩获两枚铜牌。
“命运给了我艰难的考验,却也给了我足够好的奖赏。我不会因自身的残疾而自卑胆怯,不敢追求梦想。通过高山滑雪运动,我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接受了自己身体上的不完美,以为国争光的荣耀,为自己的生命增添意义和价值。”刘思彤说。
往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刘思彤和许多女孩子一样,会去网购,趁打折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漂亮衣服和化妆品。但这次为了冬残奥会比赛,她将手机调至静音,专心致志比赛。
“明天是宝贵的休息日,我会静下心调整状态,不给自己留遗憾。”刘思彤说,“我也希望所有女孩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能够享受每一天的生活,无论是酸甜苦辣。”
国际残奥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相比20__年平昌冬残奥会,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女性运动员数量有所增加。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说:“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很高兴看到女性残疾人运动员数量创历史新高。”
3月6日,中国队选手闫卓在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循环赛比赛中
从“冰立方”出来,面带微笑的闫卓谦虚又从容。闫卓是中国轮椅冰壶队五名队员中唯一一名女队员。1992年出生的她,刚出生便被查出患有疾病,终生无法行走。
由于接触项目时间较晚,为增加训练时间,闫卓常常控制喝水量来减少上厕所的频次。冰壶场地温度较低,闫卓下肢血流不畅又没有知觉,长期训练被冻伤也是常有的事。但她说:“我现在越来越享受轮椅冰壶的乐趣,我想尽我所能做到最好。”
中国第一枚冬残奥会奖牌,就是在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中赢得的金牌。四年以来,中国轮椅冰壶队两次在世锦赛夺冠,本届冬奥会有明确的目标:取得金牌。这也是闫卓和女教练岳清爽的心愿。
中国队教练岳清爽说:“相对于男教练来说,我觉得女教练的想法可能相对更细腻。包括每一颗球的选择,还更善于观察队员的状态,包括他们的眼神等等。想得更多,帮他们考虑得更多。”
主题冬奥会传递国旗的心得体会报告三
参加冬奥会、取得好成绩,是苏翊鸣从小到大的梦想。
出生在吉林的他,4岁就被父母带上雪场,在懵懂的玩闹中逐渐喜欢上滑雪。
此后,他的雪上人生仿佛“开了挂”:
7岁时签约成为世界知名单板滑雪品牌的赞助滑手,
12岁跻身国内顶尖滑手之列,
14岁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成为职业滑雪运动员,
同年12月,就在全国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锦标赛上,
夺得单板滑雪大跳台男子组及男子u18组两块金牌……
因为这些成就,他一度被媒体称为“滑雪天才”。他和谷爱凌一样,是被媒体和大众偏爱的“天才叙事”的核心主角,但比起他的天赋异禀,“努力”和“坚持”更像是他的人生底色。
“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
单板滑雪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时间的训练,苏翊鸣曾在社交平台上说,自己练得狠的时候,一周就练坏4块板子。
更多的时候,苏翊鸣在社交平台上的记录的每一个新的高难度动作都潇洒如风,但这份在空中驰骋的轻松表象下都是他无尽的努力和汗水。
即使在去年12月,苏翊鸣以155.25分的总分成为中国首位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冠军得主后,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站上该项目领奖台的中国运动员,他的访谈感言里仍然只有两个字——努力。
努力让自己的成绩变得更好,努力让国歌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奏起。
在所有公开的图文和视频访谈中,“努力”二字,是苏翊鸣答案的高频词汇,“坚持”更是贯穿他整个滑雪生涯。
7岁的时候,去雪场滑雪,被一个不会滑雪的大叔压到大腿骨折。
手术后,年幼的苏翊鸣并没有因为疼痛和受伤,就选择退缩和放弃。
日复一日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摔倒,旧伤好了又受新伤的他,一步一步地用努力和坚持,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2019年,苏翊鸣首战世界杯,但未能晋级决赛。
遗憾退场后,他仅用两年时间就成功摘得2021年的世界杯冠军,完成了从“新秀菜鸟”到“世界顶级选手”的跨越。
光鲜背后的这两年,仅“空中旋转1980”这个动作,苏翊鸣就在气垫上练习过成百上千次。
苏翊鸣的教练佐藤康弘曾说,苏翊鸣14岁时就很辛苦,承受着超过同龄人的训练量。
他培养一个高水平运动员,一般要经过10年左右的训练,但苏翊鸣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成为世界顶尖运动员。
冬奥会摘银后,苏翊鸣说:“希望大家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尝试一下想尝试的东西,因为努力永远不会欺骗你的。”
主题冬奥会传递国旗的心得体会报告四
就在昨晚,20xx年冬奥会的开幕式完美呈现,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独特的印象。
本次开幕式由张艺谋作为导演进行制作,除此之外,由蔡国强担任视觉艺术设计,沙晓岚担任灯光艺术总监,陈延担任美术设计,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表达,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向世界奉献了一场浪漫唯美,充满现代感的盛会。
主办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倡环保节能,导致时长仅有100分钟,将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演员人数也只有3000人左右。
在深入了解后,我懂得了其中满满的细节,尤其是各国代表团进场时的背景音乐,可谓是一个隐藏的亮点。从中可以看出开幕会十分的讲究。
除我国以外,前面的国家都是个古典音乐,大名曲凸显了国际化元素,为配合现场的情况做出了些改编,并重新录制。
最后的火炬点燃仪式印证了张艺谋导演之前的一句话,一场百年,绝无仅有的开幕式。当人们幻想着最后将会螺旋升天的熊熊火焰,期待着这次又会是怎
冬奥会传递国旗的心得体会报告 冬奥会传递国旗的心得体会报告怎么写(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