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一去二三里范本 一去二三里语文课本(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有关语文教案一去二三里范本一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_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定向
1、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2、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_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_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_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_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_反_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_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课时定向
1、理解文章内容
2、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有关语文教案一去二三里范本二
《小熊住山洞》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3个字,认识“石”字旁。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美读课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了解边读边勾画的阅读方法。
3、在学习中体会到要保护大自然,认识到小熊一家的行为是一种美德。
教学时间:3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麦克风。
学生:收集环境保护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好不好(播放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大森林,这里有高高的松树、绿茸茸的小草,还有喳喳叫的小鸟、蹦蹦跳跳的小鹿,他们都生活在这里。今天,老师事先和小熊家打好了招呼,说要领着小朋友去他家做客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请你们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第20课;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时标好自然段。
[通过课件中的图画、音乐、教师有感染力的话外音,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与大自然、动物的距离,开始了与小熊一家的交流。让学生圈点,主要引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读课文,识生字。
1、再次自读课文,识字。猜猜生字小淘气的读音,也可以问老师和同学。如果还有不会的,就先放放。
2、听读课文,识字。
(1)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用另一种颜色标出,要求读通顺。
(2)齐读生字。
3、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师:同学们,现在先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男女生分行读。)
4、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5、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师: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别人读等方法,与生字常见面。全部生字的识记体现梯度。最后一问增强学生课外识字、自主识字的意识。]
三、读后悟、读后思。
1、师:我们要去小熊家做客了,没看到小熊之前,你知道了什么呢?
2、师:要是到了小熊家,你想问它什么问题呢?在课文里,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创设情境,可使学生自然地抒发。]
四、学习1~2自然段。
1、了解山洞的特点。
(1)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住在山洞里是什么感觉?
2、观察图,感受小熊高兴的心情,小熊好像在说什么?
[了解山洞特点,体会到小熊对木房子的向往,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生字,还结识了小熊一家,下节课我们就去小熊家做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路坐着火车终于来到小熊家了,他们家住在大森林里。你们看,小熊和熊爸爸在门口欢迎我们呢(播放课件)我们一起走进山洞看一看,哟,这里还有一些汉字呢,原来小熊也爱学习呀,我们来读读字,和它比一比。
[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生字结合起来。]
二、说图意,读课文3~6自然段,感悟自然美与行为美。
1、师过渡:大家看小熊家的墙上还有四幅照片呢。(播放课件,显示文中四个季节的图片。)
2、说图意,感受森林景色的美丽。学生喜欢哪一幅就说哪一幅。
3、说完图意,读图画对应的自然段,教师相应点拔、指导:读出景色之美,“舍不得”三个字轻轻的读,读出爱惜之情。采用灵活的形式读课文,如指名读、小组读、打擂台读、愿意读的站起来读,男女生比赛读。
4、指名配乐连读3~6自然段。
[此环节是从讲图意、感受美到通过美读来抒发情感,学生融入其中,把对自然美的感受、对小熊行为美的认同与赞扬都包含在美读中]
三、学习7~8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七、八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2、读完“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后,练习课后“说一说”。
3、想像、说话练习,小动物在献花时会说些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戴头饰表演。
四、口语交际:小熊一家。
小组合作模拟练习,指名表演。
[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口语训练,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和素材。]
五、汇报收集的资料,并询问学生从哪里知道的信息。
第三课时
一、读整篇文章。
二、巩固识字。
1、自由读生字。
2、汉字魔方。加个偏旁构成字,再口头组词。
告( )( )欠( )( )
吉( )( )云( )( )
3、芝麻开花。口头扩词,看谁的芝麻结得多。
年()()()满()()()
直()()()动()()()
4、用生字组词说话。
5、把生字编成阅读材料,换环境识字。
三、学写生字。
1、了解字义。
(1)给生字组词。
(2)指指身边左右各是谁,各有什么东西等。
2、学写“年”。学生独立看书,了解“年”的笔顺;教师范写,强调在田字格内的
语文教案一去二三里范本 一去二三里语文课本(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