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家风典型案例心得体会报告 家风建设典型案例警示教育(3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1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家风典型案例心得体会报告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则要有意识的去培育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责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则要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谈天论事,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当然,家庭的学习不同于组织,不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什么活动,但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里畅游书海,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则长者要做好传与带。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你的穿戴、举止、观点、接人待物等,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德应当人人都明白。

四则要创造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居家里外,干净、明亮、整洁、有序。去朋友家串门,有的家庭还很注意家风家教文化,悬挂着激励感人的家训格言,如“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以待人”、“敦行致远,吃亏是福”、“家和万事兴”等等,让人置身其中,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一种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让大家都来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

谢谢大家!

对于家风典型案例心得体会报告二

每个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有了好的家风,我们的孩子就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来成长,从中他们就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家庭的快乐。

维持一个好的家风,需要夫妻和睦、互敬互爱,相携共进,这时双方都需要意识到的,缺一不可。我结婚16年,生育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十五岁,上初三,小儿子也有十二岁了,上小学六年级。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十六年里,我们夫妻俩相处得很好,做到彼此都多关心对方的变化,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多讲些好听的话语;少抱怨、少指责、少误会,我们在孩子面前从不吵架、从不指责,让我们两个儿子都会因为有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感到温暖。

因有我们俩的榜样,两个儿子都懂得互敬互爱。别的家长都说,孩子小的时候经常是打打闹闹的。依我的小孩来说,我很少很少他们这样,从小就懂得相互忍让。无论是哥哥还是弟弟,如果邻居阿姨给点吃的其中一个,(就弟弟来说吧,他会问“”阿姨,可不可以再多给一个车,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换回哥哥,也会这样说的。现在哥哥已经读初三了,在校同学给他点好吃的,他也不舍得吃,一直留到星期五晚回来。他兄弟俩就一起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家虽然不时常有老人在这,可每周孩子回来,第一时间就叫他们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好,问问他们的情况、吃饭没有、身体情况怎样,老人俩听到孙子的声音,总是乐融融的。其实,在我身边也会经常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就是有时下雨,我会带着儿子一起坐公交车上学或放学,在车上看见有老人,我就会很自觉地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然后对我儿子说:“儿子,来吧!妈妈抱你”儿子就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也立刻站起来说:“不用了,妈妈你坐吧。你会晕车”我坐下后,坚决地说:“来吧,妈妈就想抱抱你。”这样,孩子就觉得妈妈特别的亲切。妈妈孝敬老人,妈妈爱护孩子,孩子心疼妈妈,这不就是尊老爱幼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有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体现尊老爱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践行尊老爱幼的美德。

说到勤俭节约,从小我就教育孩子,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节约,也不能乱花钱。我两个儿子在石龙坑小学读了六年,说句实话,他们很少很少在校门口买零食吃。有些人会想,他口袋没钱,有钱你看他会不会买。我相信我两个孩子就算有钱在口袋也动摇不了他们的好习惯。我记得有一次,小儿子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在校门口捡到了一块钱。他紧紧地把一块钱塞到口袋里,等我去接他的时候,他悄悄地在我耳边说:“妈妈,今天你不用干活都有一块钱赚。”我问他:“为什么?”他就很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捡到了一块钱呀!”我就顺口一说:“那你为什么不去买东西吃呀?”他有点生气地对我说:“妈妈,您不是从小就教我们要节约用钱,不能乱花钱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孩子,你真棒。还记得妈妈说的话。”

我大儿子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在校尊师重友,在家尊老爱幼。回想他初一到初三这几年里,除了每月给他300元的伙食费,几乎什么零用钱他都不要,你怎么塞给他,他都不要。这也因为平时生活中夫妻俩点点滴滴的行为下影响出来的好习惯吧。

父母不但每天都要教育孩子怎样去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怎样去勤奋、去节约,还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懂得包容、懂得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才能领悟到人生的乐趣。

对于家风典型案例心得体会报告三

1.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2.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3.严谨的家风,会为孩子的成长垫定良好的基石。

4.好家风是国宝,应该代代传承。

5.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狱里。

6.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7.凡是不爱己的人,实在欠缺做父母的资格。

8.国威不可内伤,家丑不可外扬。

9.家风是一个家的全貌,由各个家庭成员的言行来体现。

<>

11.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12.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3.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勿忘后裔不仕。

14.自我修养,需要良好家风的熏陶。

15.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16.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

17.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

18.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19.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传统文化。

<>

21.建家规整家风,固守国风本色。

22.和顺日子容易过,忤逆日子一时难。

23.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4.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25.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26.忠孝仁爱显人品,勤俭耕读展家风。

27.算算用用,吃穿不穷;用用算算,海干山空。

28.提倡勤俭持家,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29.事要好,问三老;家要兴,看后丁。

<>

31.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32.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33.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34.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35.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

36.良好的家风,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3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8.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促进优良家风建设。

39.刻薄成家、骄奢淫逸,就是败家相。

<>

41.有财无义,惟家之殃。

42.家家有本难念经,唯有开心念得通。

43.家兴出孝子,家败出妖孽。

44.发家在于勤,败家多为淫。

45.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

46.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4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48.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49.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51.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52.树清正家风,养浩然国风。

53.积小钱,办大事;积闲钱,办急事。

54.吃饭穿衣量家当,一屋老小心不慌。

55.常将有日思元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56.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57.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58.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59.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

<>

6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62.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63.家风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64.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65.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

66.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

家风典型案例心得体会报告 家风建设典型案例警示教育(3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