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老师上网课心得体会报告 化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4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化学老师上网课心得体会报告一
本学期任教初中二年级三个班思想品德课。从初一年级授课老师的了解和期末考试的情况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还算比较高,但分布很不平衡,整体学生的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高。因此,本学期在抓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能力素质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二、教学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适应教学改革形势发展要求,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研教改,优化课堂教学,凸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全面落实培优扶差方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目标的方法
1、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
(2)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
(3)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
(4)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2、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3、坚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坚持分层次和双边教学,教学中注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使每个同学都发挥自己的特长。
4、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
四、本学期主要教学工作
1、认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能力充分体现、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继续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学好教学改革新理论,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教研理论水平。
有关化学老师上网课心得体会报告二
一。 教学内容:有机物专题
二。 教学目标:
有机反应类型及特征
重点:有机物间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说明:
1、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其产物一般为两种物质,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有:烷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醇、羧酸和酯等,有时在题目中也会出现一些反应,符合取代反应的特征,也应归纳为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物质的反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碳氧双键等,可以加成的物质有:h2、x2、hx、h2o和hcn等,极性分子和不对称烯烃发生加成反应时,应遵循马氏规则,即带负电荷部分总是加在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在信息题中,往往还考虑醛与醛之间的加成反应生成羟醛类物质。
3、消去反应:有机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物质(如:hx、h2o等)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如卤代烃和醇。
4、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有机物反应中,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氢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如:有机物的燃烧;烯、炔等含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的物质被酸性kmno4等强氧化剂氧化;烯烃、醇、醛的催化氧化、烷烃的催化氧化生成酸等.都属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而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都可以看成是还原反应.
5、聚合反应:聚合反应也可以分为两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小分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生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按照其反应特征及产物类型可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加聚反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化合物通过加成反应互相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其产物中只有高聚物,无其他小分子物质,但生成的高聚物由于n值不同,所以一般为混合物,加聚反应的单体一般为烯烃、炔烃(二烯烃)、醛等含有不饱和双键或叁键的物质.缩聚反应是单体间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物质,这种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的链节的组成与单体的组成略有不同,常见的缩聚反应有:生成聚酯的酯缩聚、生成蛋白质的肽缩聚、酚醛缩聚等.
6、显色反应:某些有机物跟某些试剂作用而产生特征颜色,如:苯酚遇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淀粉与碘显蓝色;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等.
7、裂化:多碳原子的烷烃在高温或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成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的烃,从而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三)有机合成路线的推导:
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推法”;二是“反推法”;三是“直推法”和“逆推法”相结合的。比较常用的是“逆推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官能团的引入与消去。醛基还原(也可称为与氢气加成)可得到醇羟基,醇羟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烯烃,烯烃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丙烯。则形成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反应类型有:加成(还原)、消去、加聚等反应类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因此,在解题时要围绕结构不同加以分析。(1)问中1 mol甲与足量金属na反应生成1mol h2,说明有两个羟基(醇羟基或羧酸羟基),又因为甲还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故,原结构中含有一个醇羟基和一个羧酸羟基,则结构简式为:ch2(oh)ch2cooh;若甲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说明甲中含有醛基,则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
(2)乙分子中所有同类原子的化学环境相同,且不与金属na反应,说明乙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都是等效的,且没有羟基的存在。具有对称性。故结构为:
(3)丙分子中碳与氧分别有两种化学环境,氢的化学环境相同,说明氢原子呈对称结构,而碳和氧原子则有两种排列方式,三个氧原子有两种排列方式,则必有一种是c=o双键,另一种为碳氧单键。由此可得结构为:
这种材料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合成路线
(1)①该同分异构体的苯环上相邻的三个碳原子上都连有取代基。
②该同分异构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
答案:
【模拟】
1、有机物 的正确命名为 ( )
a、2-乙基-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b、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3,3,4-三甲基己烷 d、2,3,3-三甲基己烷
2、下列各选项中两种粒子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 )
a、羟甲基(-ch2oh)和甲氧基(ch3o-)b、亚硝酸(hno2)和亚硝酸根(no 5、应用纳米新材料能给人民币进行杀菌、消毒。我国纳米专家王雪平发明的“wxp复合纳米材料”的主要化学成份是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含硅衍,它能保持长期杀菌作用。有鉴于此,35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加快将此新技术应用到人民币制造中去。若戊二醛是直链的,请你根据所学的推断沸点不同的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同分异构体可能有 ( )
a、4种 b、5 种 c、6种 d、8种
6、有机物a和b,只由c、h、o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相同物质的量的a和b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下列对a、b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a与b互为同分异构体 b、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h2”
c、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o2” d、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h2o”
7、在由5种基团-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8、按反应特征与产物的结构关系,有机反应大致可分为: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三种,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
a、c6h5ch2cl nacn ?d→ c6h5ch2cn nacl
b、c6h5li co2 ?d→ c6h5cooli
c、ch3ch2cho+hcn ?d→ 高中地理; ch3ch2ch(cn)oh
d、ch3cooh c2h5oh ?d→ ch3cooc2h5+h2o
9、环丙烷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而环己烷因碳原子在空间排列方式不同,有两种空间异构体(如图)a为船式,b为椅式的结构,当环己烷的不同碳原子上连有两个重氢(d)原子时,包括重氢在六个碳环上位置不同与空间异构在内的异构体共有( )
或naoh的最大量分别是( )
a、6mol;1mol b、5mol;1mol
c、6mol;2mol d、5mol;2mol
11、据最近的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半胱氨酸,属于a-氨基酸
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物质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hs?d ?d ?d 可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12、己烯雌酚是一种激素类药物,结构如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它易溶于有机溶剂
b、可与naoh和nahco3发生反应
c、1mol该有机物可以与5mol br2发生反应
d、该有机物分子中,一定有14个碳原子共平面
13、我国科学者合成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素、维生素b12等。叶绿素的结构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叶绿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在一定条件下,叶绿素能发生加成、水解、酯化等反应
c、叶绿素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d、叶绿素分子中含有两种类型的双键
14、将 和请你评价若用上述方法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写出两点)。
ii、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 。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镀银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即呈红热状态。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度,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①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控制鼓气速度的方法是 ,若鼓气速度过快则会 ,若鼓气速度过慢则会 。
(3)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戊装置中导管代号):乙接 、_______接丙;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 _____ 中。
16、在有机物分子中,若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该碳原子称为不对称碳原子(或手性碳原子),以*c表示。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有机物具有光学活性。
(1)下列分子中,没有光学活性的是 ,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
a、乳酸 ?dchoh?d ?dchoh?dchoh?d ?dcho
d、核糖 ,它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多羟基醛,且分子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异构体有数种,请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并标出手性碳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已知:①r?d ?d
②苯环上原有的取代基对新导入的取代基进入苯环的位置有显著影响。
以下是用苯作原料制备一系列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
(1)a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苯→①→②”省略了反应条件,请写出①、②物质的结构简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在苯环上的二氯代物有 种同分异构体。
(4)有机物 的所有原子 (填“是”或“不是”)在同一平面上。
18、在烃的分子结构中,若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相当于碳碳间增加一对共用电子对。
试回答:
(1)分子式为cnh2n 2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有电子对数为 _。
(2)分子式为cnh2n-6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用电子对数为 ___ __。
(3)cx可看做是烃减氢后的产物,若某物质分子中碳碳间的共用电子对数为160,则符合该条件的碳单质的分子式为 ;符合该条件的单烯烃的分子式为 。
(4)目前,化学家们已经找到十余种富勒烯家族的cx,它们分子结构中都有由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构成的封闭的凸多面体,c60就是其中的一种富勒烯,其结构如图所示。第(3)小题中的cx也是其中一种富勒烯,则第(3)小题cx结构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 。(提示:欧拉定理:顶点数 面数-棱数=2)
19、软性隐形眼镜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成超薄镜片,其合成路线可以是:
已知⑴ 2ch3cho 2h2o
②控制甲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 带走过多热量,难以保证反应所需温度 反应放热太少,不能达到反应所需温度
(3) b a 冰水
16、
(1)b;c
(2)a、b、e
17、
(3)6 (4)不是
18、(1)碳成键电子数有4个,所有碳成键电子总数减去与氢成键的电子数,剩余的电子数为碳碳成键的电子数:
(2)同理可计算: ,c80;
又因单烯烃的通式为 ,
单烯烃的分子式为c160h320
(4)设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为
解之得
19、
⑴ch2=chch3 (ch3)2c(oh)cooh
⑵氧化 消去
⑶ch2clch2cl+2h2o hoch2ch2oh ch2=c(ch3)cooh ch2=c(ch3)cooch2ch2oh h2o
有关化学老师上网课心得体会报告三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习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美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高中中学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共分七章,第一学期完成前四章内容的教学,中段考到第二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归纳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习题
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导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习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习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习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应;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汇报;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习题;每章一次的测验习题,也由专人负责出习题,并要到达一定的预期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詹海东教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中段考复习公开课,杨健敏教师的新教师上岗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本身的教学水平。
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灿烂的成绩。
五、以老带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杨健敏教师是刚毕业的教师,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帮带”对象。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听老教师的课,多虚心请教老教师。杨健敏教师在一学期中听课共计有53节以上,既有高一的,也有高二和高三的教师的课。杨健敏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由詹海东教师负责,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具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能力。每周五第8节为上为上课时间,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离子反应专项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专项练习、实验专项练习、基本计算专项练习、阿氏定律及其应用专项练习等。杨健敏和陈银珠教师负责高一化学的兴趣组活动,每周三第8节为活动时间,主要进行了:变色温度计、晴雨花、制叶脉书签、化学仪器介绍、暖袋和冰袋的制备等,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化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我们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改、教学科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中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获得了良好效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深刻领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的基础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南海一中首届《科技周》活动中,化学科组全体教师和高二化学习学班的学生们通力合作,创作了很多有很高水准的节目,表演的效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很好地配合学校,完成了《省实验室工作会议现场交流会》的开展。
关镜青教师的论文,在《实验中学化学》中发表;叶月丽等四位教师的论文,参加了南海区优秀论文的评选。
卢成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获一等奖。
在高考复习指导中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向中低档习题目要升学率,由胡燕华教师负责编定的《单元基础知识训练习题》,对中低层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稳固和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有关化学老师上网课心得体会报告四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 bb=cc dd
δh=[cδfhmθ(c) dδfhmθ(d)]-[aδfhmθ(a) bδfhmθ(b)]
第二章、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v=△c/△t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 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一、水溶液
1、水的电离
h2o⇌h oh-
水的离子积常数kw=[h ][oh-],25℃时,kw=1.0×10-14mol2·l-2。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kw增大。
2、溶液的酸碱度
室温下,中性溶液:[h ]=[oh-]=1.0×10-7mol·l-1,ph=7
酸性溶液:[h ][oh-],[ h ]1.0×10-7mol·l-1,ph7
碱性溶液:[h ][oh-],[oh-]1.0×10-7mol·l-1,ph7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2)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态存在,少部分以离子形态存在,存在电离平衡,主要包括弱酸、弱碱、水及极少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 越多。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每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平衡常数,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以ch3cooh⇌ch3coo- h 为例。
加水、加冰醋酸,加碱、升温,使ch3cooh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加入ch3coona固体,加入浓盐酸,降温使ch3cooh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2、盐类水解
(1)水解实质
盐溶于水后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的h 或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从而打破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继续电离,称为盐类水解。
(2)水解类型及规律
①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nh4cl h2o⇌nh3·h2o hcl
②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ch3coona h2o⇌ch3cooh naoh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④弱酸弱碱盐双水解。
al2s3 6h2o=2al(oh)3↓ 3h2s↑
(3)水解平衡的移动
加热、加水可以促进盐的水解,加入酸或碱能抑止盐的水解,另外,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相混合时相互促进水解。
三、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沉淀
既有溶液中的离子直接结合为沉淀,又有沉淀的转化。
(2)生成弱电解质
主要是h 与弱酸根生成弱酸,或oh-与弱碱阳离子生成弱碱,或h 与oh-生成h2o。
(3)生成气体
生成弱酸时,很多弱酸能分解生成气体。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离子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大多在酸性条件下发生。
2、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
(1)根据焓变与熵变判据
对δh-tδs0的离子反应,室温下都能自发进行。
(2)根据平衡常数判据
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时,表明反应的趋势很大。
3、离子反应的应用
(1)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2)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
根据离子的特性反应,主要是沉淀的颜色或气体的生成,定性检验特征性离子。
(3)用于离子的定量计算
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4)生活中常见的离子反应。
硬水的形成及软化涉及到的离子反应较多,主要有:
ca2 、mg2 的形成。
caco3 co2 h2o=ca2 2hco3-
mgco3 co2 h2o=mg2 2hco3-
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ca2 2hco3-=caco3↓ co2↑ h2o
mg2 2hco3-=mgco3↓ co2↑ h2o
或加入na2co3软化硬水:
ca2 co32-=caco3↓,mg2 co32-=mgco3↓
四、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pbi2(s)⇌pb2 (aq) 2i-(aq)
ksp=[pb2 ][i-]2=7.1×10-9mol3·l-3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qc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第四章 电化学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 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 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 cuso4=znso4 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 2e-;
正极反应:2nh4 2e-→2nh3 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 so42-=pbso4 2e-
正极反应:pbo2 4h so42- 2e-=pbso4 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 pbo2 2h2so4=2pbso4 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 2h2o=pb pbo2 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 4oh-→4h2o 4e-
正极反应:o2 2h2o 4e-→4oh-
电池总反应:2h2 o2=2h2o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 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 e-→na。
总方程式:2nacl(熔)=(电解)2na 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 2e-
阴极:2h e-→h2↑
总反应:2nacl 2h2o
2naoh h2↑ 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 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 2e-;ni→ni2 2e-
fe→fe2 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 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 2e-
阴极反应: cu2 2e-→cu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 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 2h2o 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 o2 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 2h2o 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 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化学老师上网课心得体会报告 化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