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感悟心得体会报告 随笔心得怎么写(四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随笔感悟心得体会报告一
那段日子,随笔是我唯一的寄托。孤寂的心灵渴望倾诉与理解。于是,用心写随笔,将所有的失落与忧伤融进字里行间。冥冥之中有那么一份不甚明朗的期待,只希望悲观的心灵,能被另一个人读懂,随笔发下来,我迅速翻开,上面有一行漂亮的行书:希望你成功,也希望你不要太累。
从那以后,喜欢上了写随笔,那是因为交上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轻松不起来的心情,而那一句句洋溢着快乐的批语总是放进了一片原本无依无靠的天空。喜欢上了写随笔,从此有了倾诉的对象,等待的希冀,有了被理解的快乐,日子一天天过去,心情不再沮丧,也不会再绝望;有了写随笔的日子,师生间的距离一天天拉近。
日子踏着一层层的书本和试卷悄然走过,考试来临了。尽管我辛苦耕耘过,但我还是败下阵来……
虽然每周都可以通过随笔诉说自己的痛楚,但不免……生活中还是多了几滴痛苦和辛酸的眼泪……
那些走向坚强的日子,风雨来袭时,自己安慰自己雨过会天晴;失败光顾时,自己给自己唱心若在,梦就在;那些走向坚强的日子,我把风雨看成彩虹来临前的征兆,把黑夜看成黎明将至的预言,把失败看成人生的财富,把痛苦看成人生的调剂;那些走向坚强的日子,她的话总在耳边回响。她的话指示了我跋涉的方向,我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即使风雨兼程。是的,若自暴自弃,我谁都对不起。
前面有阴影,是因为后边有阳光。
坎坷的路要唱着歌儿走;寂寞的路要找个同伴,一起走下去。
最新随笔感悟心得体会报告二
儒家的大师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他是在讲:“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我国是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度。战国时就有人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等主张(《礼记?学记》), 把教育放在了建国的首要地位;在学制上提出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等做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依然成为头等大事。近年来,考入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甚至有人远涉重洋去攻读“洋”博士(此过程在我国已经历了一百多年)。即使在偏远的中国乡村,“再苦也不能苦教育”是人所共知的“口头禅”。一个家庭,只要有一点点条件,也要供养孩子们读书,充分说明了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在这一点,西人远不如我们。
但是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此非名圣之言,亦非古语遗训,而是本人经常提起的一句话。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地,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也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上进者。这样,一旦到了新的环境,他们不服输的心理是很重的,事事都要争第一,比较关注论文的发表,而对怎么做人,怎样做社会有用的人,是不太关心的,表现在对于集体的事情没有人愿意牺牲点时间。如果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也是那么短视,那么急功近利,学生可能文章写出来了,也毕业了,但到了新的岗位,一些“致命”的缺陷还会暴露出来,这样社会、国家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就不能实现。要培养学术大家,就必须从如何做人开始教育。由于我在社会上兼职多,了解的信息多,尤其是本人的性格是能够讲一些真话,社会责任心是永恒的,一个科学家如果不能讲真话,那么他写再多的文章也是无效的。
这里,不妨在抄录一段研究生院一位不知名的同学在网上对我们这一做法的评价。“书本永远是死的,而如果能将书上的东西讲活,并赋予新的内涵,使学者能够感到心与心的相通,并悟出人生的道理,则此人必为当之无愧的贤师。所以,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可见,师者则当自强不息,诲人不倦,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做人。而如果信口开河,夸夸其谈不懂教学之本,无有真诚之心,则必会误人子弟,杀人父兄。”“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学做人,这关乎万物苍生,关乎人类命运,不可不思,不可不察,不可不做! 慎之,慎之!!”
但现在教师一提到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我们要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不要进行盲目的攀比适当的生活预期,可以激发人们的潜力、斗志,最终体会到来之不易的幸福。但盲目的攀比,则会使人应达不到目标而产生挫败感,最终远离幸福。其实,从幸福感
随笔感悟心得体会报告 随笔心得怎么写(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