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疫情心得体会报告 机场疫情心得体会报告范文(6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机场疫情心得体会报告一
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熟悉空管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通过实习将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联系实践,在实际的工作观摩中进一步扩张专业知识面,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巩固。了解深圳机场的本场规则,观摩管制员的指挥工作,建立对深圳机场管制工作的整体概念和初步了解深圳报告室的业务情况。在实习结束后,总结出个人的实习感想心得。
2.实习内容和体会
2月16日,我们开始了维持四周的实习生活,这四周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们对工作单位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和对我们未来的尝试性接触。深圳空管站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家一般的感觉,领导们对我们的照顾虽不能说是无微不至,但照顾都非常周到,其他前辈对我们也相当热情。在第一天里,综合业务室的罗主任就对我们强调了深圳空管站的人文精神“协作、奉献、严谨,创新”,刚开始还不能领悟这八字箴言的涵义,通过在这里四周的实习生活,从观摩和学习中我们充分体验到了一位管制员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的实习生活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塔台实习,第二阶段是报告室实习,每个阶段时间为两周。
2.1深圳塔台
按照分配,我们首先开始了塔台实习。第一次上塔台的感觉很奇妙,充满好奇却又小心翼翼。充满好奇是因为一直对这个神圣地方的向往,小心翼翼是因为怕干扰了前辈们的工作。塔台顶层是管制员工作的地方,四面环绕着落地玻璃,对附近的所有一切一目了然,能见度好的时候更是能看到好几公里外的地方。梁主任给我们做了有关塔台的简单介绍,并交待下了接下来两周的任务。在这两周内,我们对塔台各个席位进行了解,观摩管制员的指挥工作,初步了解深圳机场的本场概况,并且接受三天的模拟机培训。
深圳空管塔台高约七十六米,这个高度在全国的塔台中来说并不算高,但深圳塔台的设备十分先进,据我了解,还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应用电子进程单的空管单位,这样的高端科技有助于提高管制员的工作效率,使空域的使用更接近最优化。另外,电子进程单使用方便,通过一段时间的观摩,我们都学会了简单的操作。塔台的主要工作席位有三个,放行席、地面席和塔台席,另外还有一个监控席是由带班主任出任的。虽然塔台的工作不如进近或者区调的工作繁忙,但重要性却不比进近或者区调的要轻。放行席、地面席和塔台席三个席位各行所责,每个席位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固然是可以合并席位,但一般只会深夜航班少的时候才会合并席位,席位的分工能够有效地减缓管制员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岗的前辈们都能很好地发挥协作精神,使每天的航班有条有序地进场离场,体现协作精神在工作的协调和合作上的重要性。深圳塔台目前每天指挥的航班量约为570架次,在全国排列第四,另外,还有每天来往澳门深圳之间而且必须穿越跑道的直升机航班,如此多繁重的流量对管制员来说是重大的任务。尽管如此,这里的管制员都是出类拔萃的精英,对付这繁重的任务起来游刃有余,在应付特情的时候也沉着稳定,及时果断地作出妥当的决定。这里我从心低羡慕和佩服这些前辈们,希望自己能尽快投入工作岗位进行学习工作,有一天达到他们的管制水平。前辈们的英语水平在全国管制员中都是拔尖的,深圳空管站的专业英语通过率在全国排名最高,本来以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已经足够,但通过对比后就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继续学习和进步是我的目标。八字箴言的精神时时刻刻在管制员的工作中体现,深圳是经常会有雷雨天气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备降、复飞等各种特情最容易发生,经常管制员就得目不转睛地盯着场面的飞机运行情况,果断地做出各种判断和决定,在处理完各项工作之后通常都已经是深夜三四点钟,压力之大显然可见,但他们对这些劳累的工作却没有一丝埋怨,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他们的职责。在观摩之余,我们还进行了对本场规则的学习,主要是对场面滑行道和停机位的熟悉。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但只有站在管制席位旁边通过亲身体会才能更加有效地增加记忆。在最后三天里,我们被安排了与几个前辈一起进行地面席的模拟机培训,这是一套单位自己研制开发的培训软件,虽然我们只是辅助前辈们进行培训,但从与前辈们进行的陆空通话中,我们就意识到我们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学习和积累将会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共3页,当前第1页
短短两周的塔台实习,令我受益匪浅。本以为个人的基础知识已经比较扎实,但通过对实践的观摩,才发现自己离有能力拿话筒这一步还遥远。在学校的塔台模拟管制和实际的管制虽有大同之处,但实际中的工作更需要的是工作经验的积累,更多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才能提出和解决,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再得出更多的认识。
关于机场疫情心得体会报告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但反弹风险丝毫不能忽视。近期,境外疫情持续扩散蔓延,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甚至在同一省份或城市出现多个源头导致的多条传播链。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强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相关负责同志分兵把守,整合各部门力量,扁平化运行,细化完善防控工作目标、方案和措施。
2.建立健全工作专班。各地要参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做法,结合实际设立核酸检测力量调度、流调溯源、转运隔离、区域协查、交通管控等工作专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3.保持24小时运行状态。各地应急指挥体系要加强值班值守,落实岗位责任,严格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全时待命,确保发生疫情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
4.加强前线指挥力量。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地区,所在省份要在启动应急指挥体系的同时,成立前线指挥中心,省委或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坐镇指挥,各有关方面配合协作。
5.明确核酸检测能力要求。常住人口500万以下的城市,通过统筹省内资源,具备在2天内完成全员检测的能力。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通过统筹省内资源和国家支持,具备在3—5天内完成全员检测的能力。
6.补齐核酸检测能力短板。各地要对核酸检测能力再摸底,统筹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力量,迅速补齐人员、物资设备等缺口。国家卫生健康委要统筹调配全国机动检测队伍,及时对检测能力薄弱地区予以支持。
7.提升核酸检测质量。要加强质量控制,做好核酸检测试剂质量监督评估,组建专业采样队伍,推进采样环节和流程标准化、信息化,加强第三方检测机构管理,制定核酸检测组织工作预案,加强人员统一培训,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
8.加强重点人员筛查。要对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等高风险人群至少每周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对服务业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核酸抽样检测,对一些重点场所定期开展环境核酸检测,力争主动发现疫情。
9.加强各方协作。强化疾控、公安、工业和信息化、通信、交通运输等方面协作,“平战结合”组建流调队伍,科学配置专业结构,综合运用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加强演练“备战”,规范开展流调溯源。发挥好医务人员优势,把流调溯源工作延伸到医疗机构和急救机构。
10.拓宽流调溯源思路。要解放思想,针对“人传人、人传物、物传人”开展多链条追溯分析,“人”、“物”同查,摸清疫情传播的脉络。
11.提升病毒基因测序能力。针对全国疫情多点散发防控需要,完善病毒基因测序能力布局,在中国疾控中心做好病毒基因测序工作的基础上,发挥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及有条件省份相关机构的病毒基因测序优势,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做好数据分析比对,提高病毒基因测序准确性。
12.备足隔离房间。各地要按照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称次密切接触者)“应隔尽隔、一人一间、集中隔离”的要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前准备好一定数量、可随时转换的隔离房间。制定调用征用后备隔离场所方案,以及农村地区大规模集中隔离预案和建设临时集中隔离场所方案。专班专人负责隔离场所的调用征用和管理工作,做到隔离人员12小时内转运到集中隔离场所。
13.加强隔离场所管理。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标准进行改造,隔离区内配齐送餐人员、垃圾清运人员、保安人员和医务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隔离场所启用后不得提供与隔离无关的服务。加强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相关服务人员培训,规范送餐、消毒和垃圾处理等服务保障工作,避免交叉感染。加强隔离人员日常健康监测,发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后及时转运。
14.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员隔离管控。对高风险地区要进行入户“拉网式”排查,确保每一位感染者追踪到位,每一位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应隔尽隔。对省内跨地区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疫情发生地要第一时间向流入地通报协查;对跨省份的,疫情发生省份要第一时间报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同时通报有关省份协查,综合组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支持。
15.加强救治力量。要选择综合救治力量强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或者符合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条件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并按照不低于床位总数的10%配置重症监护床位,提前做好供氧等基础设施安排,建立健全多学
机场疫情心得体会报告 机场疫情心得体会报告范文(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