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精选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一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透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潜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资料;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状况
1、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状况
1、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好处。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十分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证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明确本课学习资料。
阅读思考:(小黑板)
1、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默读、思考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赵王决定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样样?”
3、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明白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样样。)
4、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