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假心得体会报告 反假培训心得体会(七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反假心得体会报告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的相关规定,切实规范信用社人民币收付业务,维护人民币信誉,提升信用社公众可信度,树立文明服务窗口形象,我社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了相关文件,并对员工进行了业务培训,现就我社人民币现金收付和反假货币自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现金需求预测,确保现金供应。现金供应问题是关系到金融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通过学习,职工对现金需求预测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按时向联社上报现金需求预测,科学预测信用社业务所需现金数量、券别,同时积极了解客户对现金的需求倾向,提高现金预测的准确性。
二、规范人民币收付业务,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我社柜员能按照《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要求对残缺、污损人民币进行挑剔整点,按标准捆扎、盖章并及时上缴联社。
三、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现金调缴款业务规定。我社调缴款项时,严格执行存取款预约制度,对缴存联社大库的款项,做到了符合”五好”钱捆的标准:点准墩齐挑净捆紧印章清晰,钱捆封签应用透明胶带粘贴,严禁使用浆糊粘贴,残损人民币中夹杂完整券比例不超过30%。
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窗口服务意识、我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等法规,无偿为公众提供人民币券别调剂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服务,无相互推诿拒绝兑换现象发生,无将回收的残损人民币对个支付给客户行为。
五、重视反假货币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临柜人员能自觉遵守《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严格按假币收缴流程进行操作,对收缴的假人民币纸币,当面在正反两面加盖假币字样的`蓝色戳记,对假硬币当面以统一格式的专用袋加封,封口处加盖假币字样戳记,并在专用袋上标明币种券别面额枚数冠字号码,对应的《假币收缴凭证》编号等细项,加盖收缴人、复核人名章、按月上缴假币实物。
六、加大反假宣传力度、我社利用网点优势,加大反假宣传力度,常年摆放反假货币宣传材料,切实做到宣传到位反馈及时,作用持久,管理有序,客户受益、对外公示了《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设立了残损人民币兑换窗口,挂放标识牌,公布了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及市联社举报电话。
七、反假货币检查、我部在日常工作检查时,将人民币收付业务及反假货币工作作为例行检查的事项,重点检查了临柜人员人民币收付管理情况,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时掌握兑换标准是是否准确,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准确掌握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是否根据合理需要原则为公众输券别调剂业务,是否对回笼款及时进行整点挑剔,流通券与残损有无互相夹带现象,收缴假币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及实物上缴情况。
我社要求临柜人员必须反复学习人民银行有关管理制度及市联社下发的各项规定,严格规范操作,提高履行执行政策和管理规定的能力,切实做好人民币收付业务和反假货币工作。
推荐反假心得体会报告二
近几年来,随着大中型城市打击假币犯罪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币在大中城市使用环境日益狭窄,风险越来越大,于是制造、贩卖、使用假币的犯罪分子就将目光从大中城市转向了广阔的农村地区,致使农村成为假币犯罪的“重灾区”。国务院有关领导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采取得力措施,多管齐下,努力制止假币向农村蔓延,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然而,农村地区民众的识假、反假知识水平有限,农村地区的反假货币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一、假币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假币非法流通现状
假币非法流通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在假币受害人群中,老年人居多;二是在持有假币可疑人群中,外地人居多;三是在假币使用方面,百元面值买小件商品找零的居多;四是在假币使用地域范围上,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居多。
(二)假币作案手法变换多样
随着打击假币犯罪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币真伪鉴别技术的提升,不法分子制造、贩卖、使用假币的手法也在不断变换,一是故意将假币进行霉变处理,致使票面真假难辨,再以包礼金需要新钱为由找人兑换,一般人稍不留意就容易误收;二是对真、假
货币进行涂改、挖补、拼凑、对接,致使假币有部分真币特征,不易辨别;三是以假换真,不法分子化身电力、电信等维修人员,在偏远地区以需要新钱、百元整钱等各种借口,找老人、妇女等以假换真。
二、农村地区反假货币存在的问题
(一)对反假货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
一是农村地区的政府、村委会等对人民币反假工作少有过问,人民币反假工作基本由银行来开展;二是居民在思想意识上存在不足,他们一旦收到假币,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会上交银行或有关部门,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其花出去,甚至常常为“假币终于花出去了”而感到庆幸。
(二)反假货币设施不齐全
农村地区反假货币设施不齐全,防假意识差,在农村一般居民家中基本没有识别假币的器材,就算是现金流量较大的超市、农贸市场假币识别仪器也很少有配备的,他们大都依靠经验、手感来辨别,但由于现在流通的假币以机制为主,采用现代制版印刷,在面额数字、凹印手感线、盲文、毛泽东头像等部位均具有凹凸感,以经验、手感并不能有效识别假币。
(三)反假货币知识宣传不到位
目前的宣传工作主要靠银行业金融机构来开展,得不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在宣传过程中,一是部分居民态度冷漠,爱理不理,对反假货币知识不是很感兴趣;二是农村居民文化程度
有限,难以吸收反假货币知识。
(四)巨大的现金流量是假货币流通和生存的“温床” 农村商品劳务交易基本使用现金,加之农村人口文化水平、金融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法制观念与自我保护能力较为薄弱,极容易上当受骗。
三、上述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反假心得体会报告 反假培训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