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报告 党史展馆参观活动心得(3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1-311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报告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天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文庙在天津旧城东门里,又名孔庙,因与武庙相对,俗称文庙。是天津市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大殿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后经明天顺、万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扩建。清雍正年间,天津府、县同设治所于城内,因而庙东侧为府庙,西侧为县庙,均有照壁、拌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府庙主体建筑的殿顶均用金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庙外有二柱三楼式牌坊两座,明代建造,万历、清康熙年间重修,是天津市内仅存的过街牌楼。

文庙位于天津旧城东门内大街路北,由相邻的三路建筑组成。中路是天津府文庙,东路是府明伦堂,均始建于明正统元年(西元1436年);西路是天津县文庙,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整个建筑群占地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全国唯一的府县比邻的文庙古建筑群,1954年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建筑始建于明代,位于天津南开区东门内大街路北,是全国唯一的府县合一的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历史

天津文庙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提学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设立卫学。天津卫指挥使朱胜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办学校。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称卫学,为天津地方教育官学和尊孔的庙宇。后清雍正三年(1720xx年),天津卫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卫学亦改为州学。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学两侧增建县学,形成府、县学宫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学东侧扩建明伦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庙是天津历史上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也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基本信息

天津文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天津文庙位于天津南开区东门内大街路北,是全国唯一的府县合一的古建筑群。天津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据《天津卫志》载:“文庙,在东门内。明正统元年,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照陵西按察司佥事林时,建言事例,奏淮开设。本官遂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官,首建堂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也就是说天津文庙创立之始就与学宫(卫学)合为一地。

天津于明代1420xx年设卫建城,后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戍守军士达16800人,加上家属和随军移居人口,数量相当可观。当时天津居户的主体就是军人户籍人口,而学校教育尚为空白,因而军人子女教育已成突出的社会问题。为解决此问题,1436年,天津左卫指挥佥事朱胜献出私宅,建成天津“卫学”,“卫学”是儒学的一种,又称文学,是津门首座官办学校。

后明景泰、天顺、弘治年又先后增建了棂星门、两庑和专事教学的明伦堂。明万历四十年(1620xx年)在天津卫城西南角楼创办“武学”,以学习弓箭、美术等武艺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经考试合格也可进“文学”。清雍正三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因此,卫学改为州学,后又升为府学,天津文庙也随之升为府庙。由于府、县官员不能同地祀孔子,故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庙西侧另建县庙,又在县庙西修建县学,形成天津文庙府县并列的格局。

1920xx年,教育家严范孙等在文庙成立了“崇化学会”,聘请著名学者王襄、郑菊如等在此讲学,培养出许多文史方面的学者,后改为崇化中学。1949年改为东门内一中,后被少儿图书馆、新华书店古籍部等单位借用。1985年进行复原修缮,原驻内单位迁出。

平面布局

文庙的平面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的牌坊。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

主体—大成殿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庙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位于全庙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孟轲、颜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显示出孔子之学后继有人,学子济济一堂。旧时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在此举行,它是整个祭孔活动的中心。在天津按照旧时的规定,对于孔子,每年农历春秋各举行一次祭典。农历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这时所有的学校都要放假,要集体向孔子行礼,还要吃一顿捞面,聊表纪念“孔诞”之意。另外,东、西两侧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及历代的名宦、乡贤等。

后殿—崇圣祠

崇圣祠就是后殿,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东门内的两座过街牌楼也是文庙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此牌楼为二柱三楼式,木结构,造型奇特。横额上有鎏金雕龙华板,精巧的斗拱支撑三座“五脊六兽”的四阿瓦顶,加之华士奎书写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宝点缀,使牌楼既气势雄伟,又玲珑秀丽。这也是对孔子的颂扬之词。

文庙作为天津的名胜已保存500余年。在津门,孔子作为圣人也被祭祀已数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庙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拨巨款多次进行复原保养维修。1985年市政府拨款90万元修葺并重建县庙影壁、泮池和棂星门。1987年成立了文庙博物馆并与同年十月对外开放。馆内陈列有《府庙大成殿复原陈列》和《孔子生平展》,馆内现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礼、乐器。比较重要的有编磬、古琴、古瑟、建鼓、应鼓、搏鼓以及铜爵、竹篚、竹笾等等,这些藏品表现了中华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馆内还不定期举办“祭孔古乐演奏”。

关于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报告二

今天是3月1日,星期五。我们去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户外阴沉的天气和同学们热情高涨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午,我们驱车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一进门,我就被国家博物馆雄伟的建筑、大方的格局所吸引,真是太壮观了。

首先我们参观了远古时期,从元谋人的牙齿,北京人的头盖骨中我们发觉了祖先们曾经生活的气息,那么鲜活炙热。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商夏西周时期,从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中看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以当时经济的发达。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经济实力及社会地位的象征。

接着,我们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局面动荡,诸侯争霸,七雄并立。我们从精美的青铜鼎和吴越兵器中看到了手工业的发达。

然后,我们进入了秦汉时期,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从秦始皇的琅琊刻石中看到了专制封建王朝的霸气与秦始皇的气宇非凡。秦汉时期统一了文字,统一了钱币,统一了度量衡,这也让人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才干。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间展馆;隋唐五代时期展馆;夏辽宋金时期展馆;明清时间——青花瓷艺术的高峰展馆。期中隋唐五代时期最为繁荣昌盛。百姓和乐,国泰民安……。

这次的国博之行,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也了解了祖国的历史。感谢学校给与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

关于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报告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如大家所想的一样,)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其中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瞩目的珍品。当然,在这些文物里面,就其发掘的意义和价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其间出土的不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乐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许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为国内所罕见。众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从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礼制、战争、科学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的文化。因此,我们到湖北省博物馆,不仅仅是去参观几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忆古老的中华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区域文化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摇篮,它孕育了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三种区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为重要,而那时的楚文化只是综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特色还不多,水平也不高,几乎是不足称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发展。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转变时期,不仅学术上百家争鸣,而且战争频繁,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楚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时候不断扩张。与此同时,楚文化在不断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异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区域文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一谈曾侯乙墓和曾国。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因此,很难单纯的把曾侯乙墓归于楚文化还是周文化的范畴。学术界一般单称其为曾侯乙墓,而不称其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属于周,又不属于楚,而又同时具有两者的特色,我们可否说它反映的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从这一点上看,曾侯乙墓发掘的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秦始皇陵的发掘,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还是让我们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同时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椁室模型,它是根据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

前面我们说过,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请看,这件鹿角立鹤是这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当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就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铸造工艺也是比较讲究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礼器展厅中,共展出了礼器用品38种134件,是我国历年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时间里可以慢慢的欣赏,领略我国悠远的古文化。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到楼上继续参观。

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所以许多新颖的作战武器脱颖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数量多,质量精,正是当时社会大变动,技术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战争的大致轮廓和想象出他们使用兵器的类型呢?

最后大家将要看到的便是世界闻名的曾侯乙编钟,编钟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全套编钟总重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着优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整套编钟铸造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

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

现在经过考古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乐器已经全部复制出来,面对这些上古时代的杰作,真叫人叹为观止,称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大概也不为过吧?

为了满足各种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馆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编钟演奏,让您徜徉于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之畔,聆听这人间仙乐,所以,此行绝对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聆听这个时间长廊传来的音乐。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湖北省博物馆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印象,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博物馆党史参观心得体会报告 党史展馆参观活动心得(3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0.03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