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规范心得体会和感想 备课规范心得体会和感想范文(4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2备课规范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2013国培上海段微格集体备课收获
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 温永林
在上海,30天的学习历程,5次集体备课,5次头脑风暴似的体验。从散文、实用文到诗歌,再到记叙文,可谓小学阶段各种类型的课文都涉及到了。5次经历就是5次成长,受益匪浅,感慨也颇多。回过头梳理梳理,还是从“备”谈起吧。
一、备教材——倍感文本解读之关键
1、基于“这一篇”的解读。
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那教什么呢?内容首先从课文中来。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不仅是学习的材料,也是学习的对象。文本的解读就是要基于“这一篇” 的解读。
记得邓彤博士在我们集体备《祖父的园子》一文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文本解读能力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在备课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道理之深。的确如此,阅读是为了促成学生的理解感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做一个先行者,自己先去理解感受“这一篇”课文的关键处,也就是特定文字所传递出的作者的认知情感以及与这种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和语文知识。因为,自己懂了、透了,才能让学生学明白。
2、基于体式确定“终点”。
“终点”就是学习这一篇课文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关于体式,也是针对“这一篇”而言。不同的文本,体式往往有所不同。比如,《心田上的百合花》是寓言体散文,而《祖父的园子》是回忆性散文。由于体式的不同,我们所确定的终点也就不同了。换句话说,终点的确定一定要基于“这一篇”的体式。就拿《祖父的园子》来说,根据其回忆性散文的体式,我们把握住两点。其一,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其二,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继续基于“这一篇”去解读,我们发现文章语言如诗一样美,具有诗化特点。而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就是在祖父园子中的那份快乐和自由。于是,我们确定出本文的终点,也就是教学内容为:能较深入地体会作者用诗化语言表达快乐、自由的情感。有了对体式的考虑,我们才能让“这一篇”不但充分体现自身特点,还反应这一类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通过理解感受去“以篇达类”。
回看自己以前的备课,似乎仅仅是把课文当做了材料,对文字信息关注多,但对体式却处于漠视状态。由于方向不明确,所以,我们老在教,却没教清楚。文本解读的确是关键,只有自己充分理解感受了,才可能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感受。
二、备学生——倍感学情分析之必要
仅仅备教材还不能完全确定“教什么”,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所教的必定是他们不能理解、不能感受之处。而要找到这些不能理解和感受的地方,只有一条途径——分析学情,找准学生的起点。而这“起点”还不能笼而统之,得从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出发去分析。其中,语文经验又包括语言文字、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几个方面。分析透彻了,才能了解学生阅读的状况,找到基于他们起点的增长点和相应的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生的起点呢?可以尝试以下两个方法:
1、凭借经验推测。老师把自己当学生去读课文。如果自己看不出好处的地方,学生一定看不出;如果自己看了好几次才看出好处的地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不能理解感受的,就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了。
2、运用质疑办法。学生读了课文后,让他们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或疑惑的地方呈现出来,对问题进行归类整合,再针对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疑惑处学起,体现“顺学而导”。
这就是王荣生教授教给我们的“两头备课法”,即依据体式定终点,根据学情定起点。准确把握住了这“两头”,“教什么”就清晰明了了。
三、备路径——倍感教学方法之重要
我们知道,“教什么”确定了,目标就明确了。但学生的起点和终点的目标之间是有落差的,要跨越这样的落差,合理的路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们得搭建一个个“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每个“台阶”里有将终点目标分解出的子目标(落点)和方法。“台阶”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次分明,且有梯度地逐级上升。
为了让学生每上一个台阶,就离终点近一步,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备课实践中,我对两种方法感触较深。
其一,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一篇课文理解不了、感受不到,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用心,而是其生活经验没有被唤起。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图片、实物展示或者体验等方式,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他们的感知。比如,在《雾凇》一文中,出现了“小冰晶”“霜花”等术语,我们就采用了提供文字和图片等相关材料的方法,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大意。
其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带领学生的阅读,都是基于“这一篇”的理解感受。为了使他们的理解感受能够全面一些、深刻一些,我们引导他们学习与“这一篇”相对接的新的阅读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爸爸的老师》是一首叙事诗,诗的情节一波三折,作者的情绪也不断随之变化。针对这一文本特色,我们采用了画曲线图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情绪变化。这样的图示就是与“这一篇”相呼应的阅读方法,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邓彤博士还说过:“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好的设计者
备课规范心得体会和感想 备课规范心得体会和感想范文(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