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实验心得体会报告 身边的基因科学心得体会(三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基因实验心得体会报告一
【教学目标】
1.探究乌卵的结构,说出乌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通过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观察鸟的繁殖行为,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活动,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春末夏初,在池塘边我们会听到青蛙的叫声,它的叫声表示什么?
生:求偶
师:在这个季节,特别是早上,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发现什么了?听到什么声音了?
生:看见小鸟了,听到鸟叫的声音了.
师:你听到鸟叫的声音大不大?鸟的叫声说明了什么?
生:鸟叫的声音大,说明是求偶吧?.
师:现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有的鸟就从南方飞回来进行繁殖,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是刚孵出的麻雀,粉红色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走近——鸟的生殖和发育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出发,从鸟说起,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新课
师:每只小鸟都是由鸟卵孵化出来的,为什么一个鸟卵就能孵化成一只小鸟呢?这说明与鸟卵的结构有关,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与思考。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利用实验台上提供的材料,解剖鸡卵,并分析、推测每一个结构的功能,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破坏鸡卵内部的结构。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动手解剖鸡卵,边解剖边观察。
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个别小组的活动中。
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实验的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说说它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生:最外层是卵壳、紧贴着卵壳里面比较薄的膜是卵壳膜,小空腔是气室,白色的部分是卵白。
生:中间黄的部分是卵黄,卵黄外面的膜是卵黄膜,卵黄上的小白点为胚盘,卵黄两端的带状结构是系带。
师:胚盘是胚胎发育的地方。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起来称为卵细胞,它是一个细胞,那么它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在这里分别指的是……
生:细胞膜——卵黄膜,细胞质——卵黄,细胞核——胚盘。
师:鸡卵的结构名称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它们又有什么功能呢?我们来猜想一下。
生:卵壳、卵壳膜有保护作用,卵白给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卵黄膜起保护的作用,卵黄为胚胎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胚盘相当于细胞核
师:这说明胚盘与遗传有关,胚胎的发育就从这里开始,将来能发育成雏鸡。
师:系带有什么作用呢?
生:能固定卵黄,减小震动,有利于孵化
师:那么气室呢?
生:气室中贮存着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师:是不是所有的鸡蛋将来都能发育成雏鸡呢?
生:不是,应该是受精的卵才能发育成雏鸡。
师:对,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卵才是受精卵呢?同学们可以在书上找一下答案。
生:已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
师:对,大家说的很好。这是我们打开鸡蛋以后才能看到,养鸡场想看看鸡蛋是不是受精,怎么办呢?一般通过照蛋灯来识别,如果蛋中有不透光的黑色斑点,则是受精的卵,不透光的斑点就是胚胎发育的部位。这就说明了鸟卵在雌鸟体内已经开始发育,当卵产出以后,由于外界的温度低于体温,所以暂时停止了发育.现在假如说,胚胎发育时,温度适宜,卵白和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气室能提供部分氧气,其它的氧气从哪里来呢?
生:氧气可能是通过卵壳进去的。
师:是不是这样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生: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蛋壳上有小孔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呢?如果给你一个新鲜鸡蛋、一支空的注射器和针头,你能证明蛋壳上有许多气孔吗?
生:先用针在蛋壳上扎一个小眼,再用带针管的针头插入小眼,然后缓缓地向蛋壳内打气,过一会,我们发现蛋壳表面有小水珠出现,这表明蛋壳上有小孔,空气可以进出。
师:如果不用这个方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
生:在家里煮鸡蛋时,当水温升高时,就会发现有小气泡冒出,这也能说明蛋壳上有小孔。
师:蛋壳很硬,能保护内部的结构,还透气,可以进行气体交换,为胚胎发育提供足够的的氧气,卵白和卵黄还能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等等,这些条件都满足了,鸡卵就一定能发育成雏鸡。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鸟卵的结构
从上面可以看出:卵白和卵黄是鸟卵的主要结构,“卵”中左右的两点代表的意义一个是卵白,另一个就是卵黄。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探究的问题——鸟卵的结构,在这个环节中,由鸟与鸟卵的关系,自然过渡到探究鸟卵的结构。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看书,自主实验,教师引导,师生互相交流,最后得到结论。
(二)、鸟的生殖与发育
师:青蛙是卵生,必须在水中发育;而鸟也是卵生,但适合的陆地上发育。那么鸟类是怎么进行生殖和发育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师:从刚才的视频资料中,你们知道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哪些过程吗?
生: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过程。
师:是不是所有的鸟都是这样的呢?所有的阶段都有例外吗?
生: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鸟和柳莺)的巢内,让这些鸟类为其孵卵、育雏。
师: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
师:(出示图片:早成鸟雏鸟、晚成鸟雏鸟)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雏鸟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是刚孵出的小鸡,身体已经充分发育,身体被有密绒羽,眼睛也已睁开,腿脚有力,在绒羽干后就能行走,可随亲鸟觅食,是早成鸟雏鸟;而刚孵出的这只小鸟尚未发育充分,体表没有羽毛,眼睛还没有睁开,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靠亲鸟喂食,是晚成鸟雏鸟。
师:哪种鸟更进化呢?
生:晚成鸟雏鸟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亲鸟能育雏,能保护小鸟,小鸟的成活率更高。
师:一般鸡类、雁类和鹤类是早成鸟雏鸟,而鸽类、鹰类和雀类是晚成鸟雏鸟。在育雏期间,亲鸟的捕食量大大增加,捕食的对象大多是农林害虫。因此,鸟被人们誉为“农林卫士”。但有人见到小鸟有时吃农作物,认为鸟是人类的敌人,就打鸟。这样做对不对呢?
生:虽然鸟有时危害农作物,但大多数的鸟吃害虫,保护我们的庄稼,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爱鸟、护鸟。
师:是的。我们应当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做到爱鸟、护鸟。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探究的第二个问题,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能说出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一般包括哪些过程。再出示早成鸟雏鸟与晚成鸟雏鸟的图片,晚成鸟雏鸟更需要亲鸟的保护和喂养,在喂养时期,能捕食大量的农林害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关注鸟类。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
三、总结提高
师:现在我们来做两个比较。先比较鸟卵的结构。鸟卵的结构很复杂,鸟类的繁殖伴随着复杂的行为,与青蛙的卵比较,鸟卵有什么特点适合在陆地上发育呢?
生:鸟卵个体大,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面有坚硬的卵壳保护,所以适合在陆地上发育。
师: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都脱离了水环境的限制,所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都比两栖动物高等复杂,更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比较——与两栖动物的卵比较,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比较。从而更让学生了解到鸟类是更高一级的动物,更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主题基因实验心得体会报告二
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奋斗本色。”习主席还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让红色基因血脉永续。为什么人民领袖、军队统帅如此看重红色基因的传承?我们又该如何认识理解和传承发展好红色基因?我感到,自觉传承好红色基因,既是我们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铸牢军魂、履行使命的重要保障。今天,按主题教育计划要求,我以“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精神长城”为题作个交流,主要讲三个方面。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贯彻领袖的重要指示,我感到首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学深悟透红色基因的内核本质、精髓要义以及其穿越时空的历史影响力和时代感召力。
1、基因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有科研报告显示,一个人生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他的基因,后天的锻炼和环境的影响只会改变生命长度的20-30%。
2、红色基因是什么?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红色基因顾名思义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我党我军性质、宗旨和本色的集中体现,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精神图谱。红色基因最核心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坚持、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这是我军的根本属性所在。在革命战争年代锻造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红色基因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是随着党的成立而诞生的,并在党的发展壮大中得到了不断丰富和接续传承。
3、红色基因根植于哪里?在红色基因出现之前,我们所说的基因是什么?这个基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基因。众所周知,在世界几种主要的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史唯一没有中断而且延续至今的,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在传承基因,弘扬传统,古时候人们讲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从最早尧舜时期开始,中华民族就已经展示出了伟大的牺牲奉献基因,那时候自然灾害多,食物不足,原始社会生产力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人口,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很多老人自愿绝食,搬进山洞里,把粮食让给年轻人,保证了后代的延续。还有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虽然只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但展现出的是古人颂扬敢于与自然作斗争,与困难作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反观西方国家,迷信上帝,崇拜神灵,遇到困难想到的不是齐心协力解决困难,而是向上帝祷告,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就像这次美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竟然让一个牧师发功驱赶病毒,那个视频相信很多官兵都在网上看到过,简直是滑稽至极。到了近代,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化,后来相继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
基因实验心得体会报告 身边的基因科学心得体会(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