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福建博物院的心得体会报告 福建博物院参观心得(8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51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福建博物院的心得体会报告一

甲方(用人单位或受委托的项目部):

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码: 现住址:

甲乙双方依照国家和本省劳动法律法规建立劳动关系,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有关问题作以下约定:

一、劳动合同期限

1、不足一个月时间的用工:从 年 月日至 年 月 日(不设试用期)。

2、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用工:以 工程完成之日(最长不超过三个月)为本合同的终止期限。

二、工作内容

甲方安排乙方工作地点:

从事(工种):

数(质)量要求:

三、劳动报酬

1、工资计算方式:

(1)计时(每天或每月工资标准)

(2)计量(件)(单价数量)

2、工资支付方式: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按月支付资的,每月人民币 元;按工作进度支付工

资的预付 ‰,计人民币

元,余款待任务完成后全部付给。

甲方应制作工资发放花名册,并由乙方本人签字或书面委托他人代签,领取工资。

四、劳动保护和工伤保险

甲方依法为乙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工伤保险,其中每月缴纳的工伤保险费计 元。

五、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及其它约定

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年月日 年月日

关于福建博物院的心得体会报告二

泰宁大金湖,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属三明市泰宁县,因景区所在地盛产黄金而得名。大金湖旅游区包含了金湖、上清溪、状元岩、罗汉山、泰宁古城五大景区,于20xx年2月1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继武夷山“双世遗”之后,又一个入主世界级别的福建旅游景区。是国内外少有的千姿百态丹霞地貌与浩瀚湖水相结合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风景名胜区。

金湖景区堪称湖山极品,素有“天下第一湖山”之美誉。浩瀚幽深的湖泊与千姿百态的丹霞奇观完美结合,阳刚与阴柔相济,豪放与婉约互补,构成了景象万千的水上丹霞奇观。天公造化,万物显灵。这里汇聚了众多天然大佛,个个形态逼真、尽显灵趣,其间还有众多金龟、圣象、麒麟等佛家灵物相伴左右,更有“仙”、“寿”等天书真迹遗落丹崖,与灵验异常的“甘露寺”相辅相成,世界佛教高僧无不为之惊叹。据传,云游金湖,有缘之人可在祥云之间感受湖山的灵气,在水上天佛的佑护下时来运转。

【天迹水帘】

请看,屹立在我们眼前的这两座红色山岩,左边叫赤石峰,右边叫馗雷峰。两峰对峙,中间夹有一条白水际瀑布,飞流而下。这瀑布高约20米,宽约10米,是金湖最大的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这瀑布犹如串串明亮的珠帘,似乎从天而降,我们称之为“天迹水帘”。靠近这水帘,百米之内便能听到轰雷般的响声,感受到腾腾雾气。

在地质学上,天迹水帘是处在不同的地层接触面上。上层为沉积岩,相对较松软;下层为火山岩,岩性较坚硬。经水流侵蚀切割,上层较松软的岩层被剥蚀,下层较坚硬的火山岩便形成了悬崖,水流从悬崖上倾泻而下,从而形成了景色壮丽的白水际瀑布。

【野趣源】

关于野趣源,当地有这么一句顺口溜:野趣源,忘忧园,日月崖上藏孝岩,茂林修竹风情寨,半壁欢乐半壁愁。何为“半壁欢乐半壁愁”呢?走过前面这座情侣桥,再越过上面的滑瀑,马上就能够知道。

现在我们来到野趣源。这里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林木葱郁、四季如春、野趣无穷,故名“野趣源”。在溪岸边的竹林里,既有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寨,又有活泼可爱的珍稀动物供游人观赏;周围还建有鸳鸯阁、休闲屋、吊绳床、藤秋千、划小船、射竹箭等娱乐休闲设施,特别适合开展野炊、露营等休闲旅游活动。这就是“半壁欢乐”的由来。至于何为“半壁愁”呢?请看,眼前这块千疮百孔的岩壁,它叫“日月崖”,“日、月”合起来即一个“明”字。据说这日月崖是明末爱国举人、反清复明志士邱嘉彩隐居的地方。当他看到反清复明实在无望时,就把全部的田产赠给侄子,然后带着母亲和妻子来到这里隐居。之所以选择这个绝壁岩穴作为隐居之地:一是因为这个岩穴,悬在半空中,体现了他“上不顶你清朝一方天空,下不踏你清朝一方土地”的气节。二是因为对面岩壁上有很多的洞穴,一个接一个,蕴涵着“大明江山千疮百孔,遗民无立足之地”的意思。据

说,后来大清国曾多次召他为官,他就是不去;而且在他的诗画里,几乎每一首诗都含有“日、月”二字,以示怀念明朝;每一幅画都含有蜈蚣和蚯蚓,借以讽刺清朝。当时人们被邱嘉彩的这种“愚忠迂腐”行为所感动,称他为“国之孝臣,母之孝子”,后人也就把此岩穴称为“孝岩”。不过,至于当时邱嘉彩一家人是如何到那悬崖绝壁上去生活,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谜。

【醴泉岩】

白水际西北侧是醴泉岩,岩中有一座禅寺。在醴泉岩左侧的石壁上有一条裂缝,一股清泉从约70米高的空中直泻而下,一年四季长流不绝,水质清甜,称为醴泉,醴泉岩也因此得名。

醴泉禅寺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毁于元代兵乱,明代重建,后来又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82年在原有的基础上依岩重修。这里有两重山门,第一重横书“醴泉禅寺”,第二重横书“巢云古刹”。门上还有两幅对联,一幅“天洒岩涧雨,洞波风壁水”,另一幅“石隐天开面,泉流月有声”,都写得非常真实生动。寺庙建在这高约30米、宽15米、深18米的大岩穴中,正殿为单檐歇山式,两层木构建筑,不施片瓦,冬暖夏凉。岩前翠松茂盛,环境幽雅。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游尽江南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传说他也到过泰宁。有一天,乾隆皇帝来到醴泉岩,见这里清静幽雅,便想歇一会儿。由于旅途劳累,他一躺下便睡着了。虽然乾隆皇帝打扮得与普通老百姓一样,但他有龙虎之相,寺里高僧一看就断定他是当今皇上,便召集众和尚一齐跪到地上,高呼“吾皇万岁”。乾隆醒来,还装糊涂,问他们:“哪来的万岁?”高僧说:“圣上内着龙衣,身有龙相,启齿金口,一定是万岁。”乾隆皇帝只好认了。当日,高僧设宴招待乾隆,席间有一道泰宁地方菜,乾隆觉得色香味俱佳,便问菜名。高僧回答说:“白玉金镶角,红嘴绿鹦哥。”乾隆听了很高兴,马上封他为护国禅师,并赏赐一件猩红袈裟。回京后,乾隆叫宫廷厨师做这道菜,没有一个人做得出来,只好派人来讨教。这道菜就是普通的菠菜炒油豆腐。

关于福建博物院的心得体会报告三

(指为官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林则徐历官三十多年的职官表,林则徐从1820_年开始任地方官,他第一次担任的是"江南道监察御史",此后1832年7月任江苏巡抚,这是林则徐为官最长的省份,前后长达20_年之久。1842年林则徐被发配,在整整呆了三年,之后朝廷又重新启用了他,担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最后一任是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回到福州。1850年,奉旨赴广西途中,于11月22日病逝广东省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林则徐一生中曾经两次任钦差大臣,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指图)林则徐一生从政,在治水方面政绩尤为突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图就是林则徐在江苏新修水利示意图:林则徐任江苏巡抚长达五年之久,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强烈的责任感,防灾、抗灾、赈灾,兴修水利。1832年,太湖流域的刘河和白茆河由于常年失修,引起灾害,林则徐到任后想方设法,解决了困扰近20_年的治水经费问题,不到3个月全部完工。1835年7月,苏松一带大雨倾盆,由于河道畅通,原来每年都被淹的河段,现在安然无恙。在林则徐的带领下,江南各州县很快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大大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和抗灾能力。

林则徐一生,始终关注水利的兴修。从江南海塘、黄河、运河、到长江流域等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治水的业绩。治水成了他一生的主要业绩之一,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林则徐治理的几处河道遗址:有浏河大闸、 荆江大堤、河南祥符黄河、高家堰、淮河(指各图)。

林则徐兴修水利的足迹遍布南滨北疆。这就是他在改造的“林公渠”和“坎儿井”。在吐鲁番,他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卡井”(坎儿井)的水利设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惊叹不已。询问当地群众,才知道这是一种因地制宜、可长期采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并推广到各地。他还自己出资,承修龙口水渠,百姓就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边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

(指图)西湖是福州的游览胜地之一,也是一个水利设施。当年林则徐常到西湖读书,这是林则徐曾经的读书处——“西湖桂斋”。(指图)

(指漆画)1820_年,林则徐父亲去世,回到福州守孝,看到西湖因长年失修,湖面缩小,林则徐提出重浚西湖的倡议,第二年9月完工。完工后,林则徐又组织了人力,物力栽种了千株梅树,精制两艘游艇供人游玩。在林则徐的一生中,修西湖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但是林则徐责无旁贷地修了西湖,并提供游览环境,也足见他的感情世界五彩斑斓,雅兴盎然。

(指漆画)林则徐爱民治水的情结实在令人钦敬。早在1820_年林则徐任江苏布政使时,母亲病故,林则徐回到福州为母亲守孝。按照封建礼制,在家乡丁忧要三年。当时江南10多个州县被水淹,道光帝特下旨,派林则徐赶到那里督工。但是林则徐为了千万灾民的安危,身着素服,不加顶戴,终日奔走在泥泞的工地上,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指漆画)1837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当地又出现灾情,林则徐感到形势严重,采取很多防御和抢救措施。

(指漆画)林则徐曾两度治理黄河,功绩显著。第一次是1831年10月,林则徐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专心学习研究河务工程,注重实地考察,在冰天雪地中亲自勘查。第二次参与黄河治理,情况和第一次大为不同,他是以“戴罪”之身来到黄河,将功赎罪的。那是在1841年4月,林则徐革职遣戍伊犁。当时黄河决口,周边州、县直接受灾。道光帝令林则徐折回开封灾区“效力赎罪”。朝廷并派大学士王鼎,前往开封主持堵口工程,王鼎十分器重林则徐,希望林则徐能够戴罪立功,以免予发配。林则徐起早贪黑,全力以赴,到年底就完成了堵口工程,但道光帝还是下旨“林则徐仍往伊利”,王鼎含泪和林则徐告别,林则徐青衣小帽,踏上了遣戍伊犁的漫漫征途。王鼎回到府内,悲愤交加,自缢身亡,终以“尸谏”朝廷,希望皇帝有所悔悟。林则徐两度治理黄河,不管个人处境如何不同,他都抱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信念,知难而进,毫不退避,也理所当然地被后人瞻仰。

在治水利民的同时,他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赈灾。首先,提出救灾和恢复农业生产办法;其次,主张富人和官吏捐财、捐粮食,捐物资;同时还扩建了苏州育婴堂。

(指图)这是用于赈济灾荒的粮仓——江苏丰备义仓遗址。林则徐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提倡种植双季稻提高农作物产量。他任江苏巡抚时,还提倡各地充实粮食储备,作为有备无患的长计。他把衙门后的房间改造成"丰备义仓",储备了粮食八千多担,这是一座具有规模的储存粮食的仓库。

(指图)林则徐在江苏抗灾后,全力组织救灾,为了使灾民及时得到粮食,还亲自到现场,指挥发放灾粮,避免贪官污吏从中克扣粮食,中饱私囊。

(指图)1833年的9月,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当时江苏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林则徐忧心如焚,准备向道光皇帝奏报灾情,要求缓征赋税,赈发灾粮,但是皇帝先发制人下了御旨,不准缓征赋税。按朝廷规定不能以一个人的名义上书皇帝,而且过了9月份不准再报秋灾。但是,眼看如果继续征税,百姓只有饿死,并且可能引起民反。林则徐为了百姓的生存,也为了安定稳定,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杀头的危险,连夜写下了3000字的奏折,以一个人的名义上书皇帝要求缓征赋税。这就是有名的“单衔上疏”。在这篇奏折里,他描绘了灾区的惨状,阐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观念,之后道光皇帝怕灾民造反,只好准奏。林则徐这次单衔上疏在江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消息传开,百姓争相传抄林公用血泪写成的这份奏折。它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爱民文献。

(指图)林则徐在抗灾救荒中,不单单靠朝廷救济,还动员灾民开展生产自救,这就是林则徐亲自带领灾民参加修筑河堤的画面。

(指图)林则徐在江苏和陕西的救灾中,还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他推行“当牛法”:林则徐见灾民因为没有食物,而杀掉耕牛,这样就影响第二年的种地,其后果非常严重,因此他说服农民把耕牛典当给官府喂养,第二年再还给农民,保证今后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指文物)这本《使滇小草》是林则徐的第一部诗集,是他1820_年去云南任乡试主考官的途中,将沿途的见闻记载下来,整理成的诗集。

(指文物)《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1820_年,林则徐去云南,途经江苏裕州,爆发洪水,村民们站在没肩的洪水中,排成人墙,把林则徐送到对岸,安全地脱离险境。他深为感动,写下了这首扣

福建博物院的心得体会报告 福建博物院参观心得(8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