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报告 关于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报告一
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勤劳热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识记“葡萄沟、碉堡”等词语,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4、运用采访、角色朗读、节目表演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感受葡萄沟的美。
<>
1、读中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2、了解葡萄沟品种多和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
1、学习生字新词,熟记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列举葡萄沟盛产水果的。
3、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
一、导入课题、自主设疑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日月潭》这篇课文了,那大家喜欢“日月潭”这个地方吗?为什么?(生述)现在,老师要再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一个与日月潭一样美丽的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图生述)
葡萄沟这个地方可真美呀!大家喜欢“葡萄沟”吗?(生述)师揭示并板书课题:葡萄沟。
2、质疑:你都想知道关于葡萄沟的哪些信息呢?
预设:葡萄沟在哪里?(出示幻灯片,找一找葡萄沟)那你们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叫“葡萄沟”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工具书解决。)
2、通读课文,注意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3、检查朗读情况。游戏识字。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导读: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葡萄沟在什么地方呢?那里是干什么的?都出产什么水果呢?人们最喜爱什么水果?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但“葡萄沟”这个地名,却只提到什么水果呢?(葡萄)“葡萄沟”出产了那么多水果,照理应叫“水果沟”,为什么要叫“葡萄沟”呢?等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知道原因了。
2、为什么人们最喜爱葡萄沟的葡萄呢?哪一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朗读第二自然段。
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呢?(师:大家喜欢葡萄干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它到底是怎样做出来的吗?)哪个自然段回答了我们的疑问?朗读第三自然段。
3、你们喜欢“葡萄沟”这个地方吗?为什么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3、积累和运用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多元对话,合探解疑(重点)
(一)学习第二段同桌交流汇报。
1、老师就带你们去葡萄园玩一玩好不好?说去就去,快把书打开。
2、葡萄沟到了。快看看葡萄种在哪儿?(学生读文后,画图理解“山坡、梯田”。)
3、赶快登上山坡,用你们的慧眼仔细瞧瞧这里的葡萄生长的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枝叶,也可能会说葡萄可以按顺序学习)
(1)让大家一起画图理解“茂密”。
(2)这山坡上茂密的葡萄架就像什么?教师用手势表演让大家感悟出是“凉棚”)老师只画了一个凉棚,难道只有这一个棚吗?(让学生发现句中的“一个个”,并说说自己的理解)赶快钻进去感觉如何?(引导学生创造“凉快”、“凉爽”、“舒服”等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4、快抬头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读书上的句子,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
(1)用图片,认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
(2)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词语中的“光”中发现)
(3)实物演示“一大串”,同时悟出“一大串一大串”之意。
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种类这么多,而且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晶莹剔透,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5、下面我们要演一个节目,老师扮演新疆老乡,谁愿意到前面表演?
看,新疆老乡来了!
(1)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到葡萄沟来玩儿,汉族小朋友长的真可爱,你们猜猜我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维吾尔”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知道就让他们介绍,不知道教师就介绍:维吾尔就是联合协作的意思,我们新疆还有哈萨克,回族,汉族,这些民族联合协作团结向上。)对我们新疆的葡萄沟的葡萄印象如何?(训练学生口语交际时,有意指黑板的画面,适当鼓励引导学生用上刚才学习的好词佳句)
(2)“我”摘下最甜、最美的葡萄让你们“吃个够”是怎么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体会悟这个词)
(3)请送给老乡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也好!(通过表演和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感悟老乡的热情好客……)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嘛。(版书热情好客)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赶快夸夸老乡吧(带着感受读课文)
6、感情朗读:
过渡:如此优美的语言,大家难道不想美美地读一读吗?
(1)先听老师读,大家闭目想象画面。
(2)带着自己的想象朗读这段话。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评读)
(4)引导学生评价,以评促读。
(二)、学习第三段
多么热情的老乡呀,非要带咱们去阴房看看,想想阴房是什么样。(发散思维,让学生异想天开)不过。他还有个问题要考者你:“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读课文,看幻灯片,再讲一讲,可以创造语言,只要意思对即可。)
7、观察葡萄干。(让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把感受到的讲讲根据学生的感悟板书:色鲜味甜)
三、审视文本,放胆质疑
1、回顾课文,自主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最大收获是什么?
预设:第四段(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看出来,同学们参观游览的真心。大饱眼福,大饱口福。就要离开葡萄沟了,难道你就没有什么话要说?新疆老乡要咱们留言,哪怕写一句话也好呀,现在请同学们签名留言。
(动动笔,把对葡萄沟之行的感受写下来,此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体认识,又是感悟、交际的训练)
小结:千言万语化做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板书:把“好地方”前面加上“真是个”句号改成叹号)没有发言的同学一起读一读。
2、旅游到此结束,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夸夸自己的家乡,收集家乡的资料。
对于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报告二
<>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
(1)配乐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3)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
1、预习课文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
(1)查字词,教师抽读。
(2)不理解的字词全班帮助解决。
(3)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是否正确流利)。
(4)根据学生质疑解疑。
(5)文章都从哪几方面描写珍珠泉?读后说说体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例:泉的位置:同学张贴绘画。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其他两个部分方法同上。
3、重点指导学习水泡儿(有难度)教师提示:文章最有趣的部分应是水泡,作者是从几方面描写的?你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4、分四个部分进行指导背诵。
5、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我们都是小导游,让我们带领游客再一次欣赏珍珠泉的美景。(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6、评价。你这次旅行愉快吗?谈谈感受。
7、教师小结
对于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报告三
<>
《绒毛小熊》是二年级上册第十四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首儿童诗以亲切而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述了“我”与绒毛小熊共度的快乐时光。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会认16个生字,会写7个字,掌握多音字“长”。
3、积累“补丁、乱蓬蓬、印象、身旁、数不清、高明、到处、惊讶、随便、亲密”等词语。
4、从阅读中感受乐趣,想象游戏情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绒毛小熊给“我”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有层次的反复读课文体会“我”和绒毛小熊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我”对绒毛小熊难以割舍的情感体验。
<>: 词语板块、自带玩具
<>: 两课时
<>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演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歌曲。)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歌中的小熊今天也来到了我们中间,它就是“绒毛小熊”,(板书:绒毛小熊)认识“绒”。
2、看到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些什么呢?(绒毛小熊是什么样子的?它好玩吗?)
二、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猜一猜的办法)
2、小组合作读课文。(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或者查字典)
3、指认新词:补丁、乱蓬蓬、印象、身旁、数不清、高明、到处、惊讶、随便、亲密
4、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
三、理解课文,感悟“我”和小熊之间的感情。
1、汇报课题质疑: 绒毛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随机指导“补丁、乱蓬蓬、”,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造句。
2、提问:这么旧的小熊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呢?我和小熊玩过哪些游戏? 随机指导“数不清、高明、一本正经”
3、当妈妈要把这只又脏又旧的小熊仍掉时,我是怎么做的?(随机指导:惊讶、亲密)
4、小结:是啊,老朋友怎么能随便扔掉呢?虽然绒毛小熊很旧了,可是它仍然是“我的宝贝”,足以见出,他们之间是多么亲密!
四、拓展延伸。
孩子们,你有过玩具吗?你能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一下你的玩具朋友吗?你和它一定也一起度过很多快乐的时光,向大家说一说。相信你也能说得很好!
1、同桌交流自己的玩具朋友。
2、上台说说自己和玩具之间的快乐时光。
小结:是呀,是玩具朋友使我们的童年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时光。所以我们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它,相互信任、友爱。做一个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爱的孩子。
五、选择作业。
1、积累今天学的新词。
2、课外阅读“有趣的玩具”。
3、把这节课写到你的记事本中。
对于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报告四
<>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习。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二、 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三、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对于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报告五
<>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
杨桃、图片、课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教师在黑板上作画)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两边还各有个小角,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
师: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早茶的时候,茶桌上有茶壶没有?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
【设计意图: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层次与立意主旨】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2、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轻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学情参考。】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好,下一个。”
【设计意图:对于阅读教学,我也曾反复思索。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克服这些弊端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实现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五)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
)。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
6、同学们,“杨桃”xx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杨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在不同角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教师的神态变化,理解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让学生进入文本和人物进行对话,加深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
<>
11、画杨桃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教学设计自学心得体会报告 关于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