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邯郸消音片代工规范文件 邯郸消音片代工规范文件有哪些(六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202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邯郸消音片代工规范文件(精)一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4a级景区丛台公园参观游览。

丛台公园于1953年建成开放,是以赵文化遗址武灵丛台为中心开辟而成的一座大型公园。它占地面积三百六十亩。园内亭台楼榭、曲桥长廊、绿树掩映、万花竞放,是集古迹游览、花卉欣赏、儿童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休憩娱乐场所。 (门楼)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公园门楼,是丛台公园的正门。它是1998年在原址上翻建而成的,建筑风格为明清卷棚歇山式建筑,红柱绿瓦,气势雄伟壮观。正面“丛台公园”四个大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书。背面“丛台公园”四个字是原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题写的

(走在通往武灵丛台的路上)

请大家跟我往前走。在我们两侧分别是牡丹园和月季园,每到开花季节,万花竞放,争奇斗艳,走在中间通道上,香气扑鼻,沁人心脾,使游客一进公园,顿觉与外界纷扰世界的不同,心情自然就轻松愉快多了。在牡丹园的西侧是盆景园,常年展出很多玲珑小巧、景致各异的盆景作品。盆景园内以仿古建筑为主,与古丛台遥相呼应。在盆景园的西边立有一块碑,是我国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于20xx年来邯参观丛台公园时所题。

(来到了武灵丛台下)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是公园内的主体建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丛台北侧拾级而上,古气氤氲,苍松翠柏侧里立两旁,一块块青砖如竹简串起沧桑历史,一级级台阶似血脉贯通古今纵横。关于这座傲然雄踞的古台,曾流传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请大家跟我登上丛台。

丛台一名,始见于《汉书•高后纪》。“元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187年的一次丛台火灾。而丛台的始建年代当然还要更早,相传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公元前320xx年—公元前299年)所建,距今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了。提起邯郸的历史,便不能不提起这位励精图治、勇于改革、在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赵国君主赵雍,也就是赵武灵王。

赵雍是赵国的第六任国君,于公元前320xx年即位。他虽然是赵国第六位国君,却是赵国第一任国王,在他之前都称侯或君。但他即位之初不称王而令国人称他为君,他说:“无其实、敢处其名乎!”。那时,赵国国势衰弱,受到秦国和齐国的威胁,以及匈奴、林胡的侵扰,对外作战屡遭败绩。赵武灵王想找出失败的原因,就亲自到战场指挥作战,他发现胡人穿的衣服短小,骑马射箭非常灵便,而赵国将士穿的是宽袖长袍,乘的是笨重的战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意识到强国之本在于强兵,生存之道唯有改革。于是在公元前320xx年决定让全军将士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他的这一举措遭到了守旧大臣的反对。为排众议,赵雍亲自上门说服以他的叔父赵成为首的保守派众大臣:“法律礼节是根据需要而定,服装器械是根据方便而制。尧、舜、禹之所以兴盛,是因为他们没有世袭王位,夏、商之所以衰亡,是因为他们遵循旧礼而不变通。”并率先穿上胡服,传令全国改变装束,学习骑马射箭。大家请看亭楼内墙上的陶瓷壁画,描述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 随着军事改革的深入,赵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各个方面也进行了改进,国势日强,不仅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到了现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一带,使赵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胡服骑射是对古代战术的一大革新,标志着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战时代,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会儿我们去看两块碑,清朝乾隆皇帝和郭沫若先生都对赵武灵王给予很高的评价。

历史记住了赵武灵王,同时留下了这座名台。赵武灵王修筑丛台的目的是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那么“丛台”之名是怎么来的呢?据唐颜师古《汉书注》说:“连聚非一、故名丛台。”说的是当时这里有很多高台,互相连在一起,所以叫丛台。史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古人曾用“传闻宫苑似蓬莱,丛台高耸云霄外。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直到盛唐,一直是中原地区的一处胜景。

(登上丛台)

漫长的岁月中,丛台虽多次改修重建,却仍不失当年壮观和韵致。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是一个方圆一千一百多平方米,高二十六米的两层青砖高台。现在是第一层。大家看,北门高阶上的这块大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1750年巡幸江南时路过邯郸登上丛台亲笔书写的诗。我给大家读一下:

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

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

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

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

诗中描写了乾隆皇帝登丛台时看到邯郸人民衣食富足,生活幸福,便联想到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看到漳河、沁河似两条锦带环绕邯郸,景色美丽,便怀念起古老丛台上的壮观的雪洞和天桥。大家请注意,这里有一个“人民”的词。据专家称,这是目前发现最早使用这词的地方。也许乾隆皇帝是最早使用“人民”这个词的人。

大家再跟我去看一下郭沫若先生的诗碑。1961年,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视察邯郸时登上丛台,当看到乾隆皇帝的诗碑时,诗兴大发,提笔和乾隆诗,写下七律:

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

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

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

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

诗中郭老也表达了对实行胡服射骑改革的“雄才”赵武灵王的景仰,又对邯郸经济发展前景寄予了厚望。

第一层台面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长40米、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台北有五间大屋,名“武灵旧馆”,是纪念武灵王的建筑,里面陈列着赵武灵王赵雍的塑像和古赵文物,展现着赵武灵王的事迹。室前的小亭为“回澜亭”,建于1931年。

我们看,这一层台墙周围镌有多块诗文碑碣,均为明清时代的遗物。其实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在此吟诗作赋,可惜碑碣都已散失。现存碑碣中的清末冀南丹青妙手李世昌的兰花石刻、王琴堂的梅花石刻,是很有艺术价值的,请大家欣赏。

大家看,台南有一建筑,叫如意轩,系后人为纪念在邯郸为赵王的汉高祖之子如意而建。

武灵丛台,20xx多年来,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历尽了人间的变幻沧桑。它是邯郸历史的见证者,有许多重大的事件就直接发生在它上边,最著名的当数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丛台上收复大将马武的事件了。西汉政权被王莽篡夺之后,刘秀开始了光复汉室的道路。公元20xx年,刘玄称帝,年号更始。更始二年(20xx年)邯郸之战,效力于刘玄的刘秀打败了在邯郸称帝的王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占据了黄河以北幽、冀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但是要称帝,还必须消灭一个心腹之患,那就是刘玄派来监视他的谢躬。

一次,刘秀试图在酒宴上图杀谢躬,可没成功。宴会结束后,刘秀单独邀请谢躬的部将马武登上丛台,笼络马武,结果马武归顺了刘秀。这样大大削弱了谢躬的力量,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之后,刘秀正式与更始政权脱离了关系。在此后的征战中,马武为刘秀立下了赫赫战功。刘秀与马武登丛台的第二年(20xx年),就建立了统一的东汉王朝。国民党元老、诗人和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题于武灵旧馆的楹联中,用“风云际会”来专指刘秀在丛台结交马武之事。

1959年6月2日,来邯郸视察的周恩来曾登上丛台。当发现是周时,紧邻公园的市一中上千名师生涌入公园,在丛台下向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在,我们来到了丛台的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的地方。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据胜亭拱门门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镏金大字,它来源于流传很广的“二度梅”的故事。《二度梅》是清末出版的小说,在戏剧中也是一出名戏。小说描述了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唐朝末年,朝廷里有一位姓梅的忠臣,因被奸臣陷害,家破人亡。其子梅良玉改名换姓扮作书童,只身逃亡,流落到与其父亲同年登科的好友陈东初家中,与陈家之女陈杏元以兄妹相称。一天,陈东初怀念梅良玉的父亲,在自家梅园祭奠,梅花尽落,伤感之余,要去出家。女儿陈杏元痛哭挽留。陈东初说道:“除非梅花二度重开,否则,我定出家无疑”。于是女儿祈祷苍天,感动花神,第二天陈家梅园果真梅开二度。陈东初认出他家书童就是梅家之子梅良玉,便将女儿陈杏元许配给她。因此,梅良玉和陈杏元既有兄妹名义,又有夫妻情分。正在他们准备成婚之时,又遭到奸臣陷害,陈杏元被迫和番到北国。夫妻二人走到邯郸登上丛台诀别,抱头痛哭,难舍难离。当陈杏元继续往北走到一个叫落雁崖的地方时,因无法忍受对丈夫的思念,便跳崖自尽。没想到被崖下昭君庙里供奉的昭君娘娘所救。后几经周折,除掉奸臣,梅良玉与陈杏元终于重逢得到团圆。这便是小说和戏剧“二度梅”的故事。

丛台上八个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前四个字,取自陈杏元赠梅良玉诗:“夫妻南北隔天遥”。后四个字“兄妹沾襟”取自《二度梅》这本书第十八回的题目:“丛台上兄妹沾襟”。“夫妻”和“兄妹”都是指梅良玉和陈杏元。

关于丛台的历史故事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从南门下,继续参观。

我们看,东墙上镶嵌着“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字石刻。这是民国十一年(1920xx年)国民第二军军长胡景翼所书。“滏流东渐”指的是城南有滏阳河,河水向东流;那么“紫气西来”是怎么回事呢?一般的说法是“紫气东来”,代表吉祥如意。因为邯郸城西有座山,叫紫山,所以说“紫气西来”。说起这座紫山,它还是赵国七贤之一“马服君”赵奢陵墓所在之地呢。据考证,姓氏中的“马”姓便起源于此。20xx年4月5日,也就是清明节那天,由我国台湾、马来西亚的马氏后代一行60余人组成的寻根团来到邯郸寻根朝拜,在紫山马服君赵奢墓前举行祭祖仪式,并植树纪念,其中还包括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长马英久的父亲。

(《亭台与城堡》邮票纪念碑)

20xx年,中国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了两枚国际邮票,叫《亭台与城堡》。亭台选取的是“邯郸丛台”,城堡为斯洛伐克的“博伊尼采城堡”。此套邮票的发行使丛台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闻名的古老亭台之一。该碑是对这一国际活动的纪念。邮票的设计十分独特,两座古建筑中间打孔分隔,合则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分则各是一枚独立的邮票。大家可近前细看。 (望诸榭)

请大家继续跟我走。湖中心这座小巧玲珑的六角攒尖式建筑,是望诸榭。望诸榭,原名“望诸君祠”,是清朝雍正年间,为纪念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乐毅而建的。榭是古建筑中的一种,一般建于水边,可欣赏水景。

(七贤祠门前)

七贤祠是为纪念赵国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和赵奢而建立的。最早,在丛台之下建有“三忠”、“四贤”二祠。但随着丛台建筑的几次被毁,二祠也不复存在,只是在后来重修丛台时,才重建这座七贤祠。

七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使人追忆起这些古赵忠臣良将的文治武功。赵奢的“秉公执法”,廉颇、蔺相如的“负荆请罪”以及韩厥、程婴、公孙杵臼三义士拯救赵氏孤儿,并助其复位的历史故事,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大型历史电视巨片《东周列国》中就占了一集的篇幅。

下面请跟我来参观邯郸碑林。

(邯郸碑林)

邯郸碑林,位于七贤祠西侧,于1987年开始筹建,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二千七百多平方米,共藏碑四十四块。现为第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正在筹建。主要存碑有:唐朝节度使何弘敬石刻墓志铭、明朝刑部尚书张国彦和夫人蔚氏的石刻墓志铭、清朝进士王琴堂梅花石刻碑、明朝邯郸城门上“三辅锁钥”碑、天然巨石碑、太白醉题图与吕洞宾画像碑等。

大家请看,这就是全国最大的墓志——何弘敬墓志铭。此志为我国已出土中最大的唐代墓志铭。墓志有盖,均为青石质。碑盖呈盝顶式,顶面边长1.00米,底边长1.9米,厚0.88米。顶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墓志镌楷书60行,共3400字。

何弘敬,《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据墓志记载:“卒于咸通六年(865年),享年六十”,可知其生于永贞元年(820xx年)。何弘敬十八岁从军,唐文宗时曾为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唐武宗时袭父位为魏博节度使,封游击将军,金吾卫将军、户部尚书等职。懿宗即位后又加兼侍中、中书令等。

何弘敬墓志碑1973年由邯郸大名县万堤农场挖掘出来,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文字之多为我国唐代墓志碑之冠。被国家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是“三辅锁钥”碑。它是明崇祯二年(1620xx年)邯郸知县赵振基题立的,这块碑原是嵌在邯郸旧城墙上的。“三辅”意为“京畿之地”,“锁钥”把邯郸比喻为进入京师的一座有锁的大门。可见邯郸在地理位置上对于北京城的重要性。此碑为碑林今存不多见的明碑之一。

女士们、先生们,丛台公园的游览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导游服务工作多提宝贵意见。祝大家旅途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成语“价值连城”)。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

邯郸消音片代工规范文件 邯郸消音片代工规范文件有哪些(六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