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小调心得体会报告 合声小调的特点(七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题和声小调心得体会报告一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
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
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
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
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
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
1、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
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
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
;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
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
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
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
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
扬变化,也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 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
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
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
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
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
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
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
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
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
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
动作不协调所致。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3、 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
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
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
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
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
满、动听的歌声。
4、 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
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
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
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
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
所参与发声器官的构造和作用。歌唱运动的感觉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小提琴训
练那样的肌体运动来得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歌唱者要有敏锐的自我感觉,并在专业声乐
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 声器官运
动的基本规律。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们的运动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学为
基础,而这些器官的协调活动,则是在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任何身体的运
动都受到心理的指挥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愿望及舞台感觉等等,很大一部分与心
理的因素有关,有时候心理的制约因素甚至比发声技术更重要地左右着我们的训练,我们应
该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当我们在歌唱时,尤其在台上表演时,则需将注意力集中在歌
曲的内容与情感上,以情带声,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体器官的位置及活动状态上。
主题和声小调心得体会报告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欢乐,而且会使他们对合唱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爲“他要唱”,使“唱得多”变爲“唱得好”。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合唱曲来扩大视野,提高他们自身对合唱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一般情况下,欣赏一些高水準的合唱曲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心旷神怡。学生可以从那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匀称的乐句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合唱声音的向往。其次,教师的示範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歌唱艺术是一门靠意会的学问,有时侯说得越多越煳涂。于是老师的示範显得尤爲重要。爲了营造一种歌唱的氛围,我呢经常在课间或引吭高歌或拉拉嗓子,学生会自然地被我吸引过来,跟着哼唱。
首先谈谈歌唱的唿吸。大家都知道,唿吸是发声与歌唱的动力。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歌唱的塬动力本身就是气息。要使学生在歌唱中获得优美的发声音质,良好的音準以及清晰的咬字吐字,无一不是以正确的唿吸方法爲基础的。如何掌握好正确的唿吸方法呢?我在教学中採用了他们能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
(1)上身保持直立姿势,两眼平视前方,双肩放鬆,挺胸收腹。
(2)用口鼻慢慢地平稳地吸气。在训练过程中可形象地去啓发学生在吸气时如在闻花,吐气时让学生想象是在缓缓地用嘴吹蜡烛上的火苗,让它晃动而不熄灭,让学生学会有控制地吸气和唿气来锻炼横膈膜的自控气息能力,这样有兴趣、有步骤、有规律的方法,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其次谈谈美好声音的统一。在合唱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唿吸及气息的控制后,怎样使学生唱出来的声音做到自然、流畅、圆润。而不是矫揉造作、僵硬、刺耳、听起来不舒服呢?
(1)改变用脖子喊歌的习惯。指导学生在唱歌时把声音放在小腹上轻声唱,目的是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小腹,鬆开咽喉
(2)找高位置的头声。让学生想象太阳穴和眉心间形成直线相交的点,在点上发出自然放鬆的声音,即使唱到较低的音时,在气息的支援下也要保持同样的头声的共鸣感。不仅做到喉头稳定,而且下巴放鬆。教师呢范唱给学生听,让学生懂得和辨别音的高低和声音的共鸣位置的高低是不同的,要努力做到发声时都能从一个位置上发出自然、圆润的声音。唱低音要防止挤压,唱高音时要防止大喊大叫,要求每个同学演唱时的声音好象从眉毛中间发出似的,并做到脸部肌肉放鬆,尽可能露出上牙,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比较明亮。(3)练习唱“u”音,这音容易使喉头下沈,找含了一口水的感觉,把咽喉打开,如练习曲:要求唱得连贯、流畅,喉头不动,位置要统一,感觉对了,再逐渐练习“a、e、i、o、u”
和声小调心得体会报告 合声小调的特点(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