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研心得体会报告 穷人听课后心得体会(6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穷人教研心得体会报告一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穷人;
等待丈夫:温暖而舒适的家——(勤劳);
探望生病的邻居;
抱回孤儿:抱回可怜的孩子——(善良);
忐忑不安的心情。
丈夫归来:严肃-忧虑-能熬过去 (关心他人)
最新穷人教研心得体会报告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主题是“传递人性正能量,感受语言文字美”。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穷人》。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这一课进行阐述:
以本为本——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依据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惜时、增量、提效的指导思想,我坚持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原则,优化教学环节,设计有效活动。具体预设四个主要环节:
(一)承前启后,走进“穷人”故事
(二)预习检测,感知“穷人”生活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四)读写结合,深化“穷人”品质
(一)承前启后,走进“穷人”故事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上一个单元我们感受到了赤子们殷殷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人间真情。”这样承前启后,创设单元主题学习情境,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接着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反馈作者资料及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拉近学习课文的时空距离。
(二)预习检测,感知“穷人”生活
学生在初步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长课文的概括方法。并课件出示四个描写穷人生活状况贫苦的句子让学生朗读。这样做既能检测学生课文的朗读情况,又能让学生通过具体语句感知穷人生活的贫穷。
(三)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确定议题,感受美德
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一再告诫语文老师,问题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穿透力、挑战性。当教学到达矛盾处时,把问题呈现出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才会被调动起来。预习检测时,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穷人生活的贫苦,这时,我问孩子们:作者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学生会谈到穷人生活贫穷,也可能会谈到穷人帮助他人,精神高尚,这一矛盾会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作者为什么以“穷人”为题?也成为统领整篇课文学习的议题。
出示
作者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用“ — ”划出穷人生活贫穷的语句,用“~~”划出体现穷人精神高尚的语句,并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收获。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在语言文字学习中初步感受穷人的美德。
2.巧抓矛盾,品味美德
在孩子们充分走进文本,走近人物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突显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中,我会在矛盾处顺学而点。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了桑娜在生活艰辛和收养孤儿之间的艰难抉择,也彰显了桑娜善良的人性之美。我估计学生难以体会其矛盾背后的高尚,因此在教学中我打算顺势点拨,让学生通过想象补充省略号背后的内容,体会省略号的妙用,“还语文以画面、以旋律、以意象。”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品味,突破这一矛盾点的理解。渔夫“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是渔夫甘愿自己受尽苦难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的折射,我估计学生可能理解不透,因此我打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家庭重担都在渔夫身上,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狂风暴雨之夜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再加两个孩子,渔夫可能会怎样?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再一次体会“熬”字的背后是渔夫无尽的艰辛和困苦,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渔夫毅然决定收留孤儿的举动越显得高尚,最后用朗读表达敬意。如果朗读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将通过范读感染学生,自然地引导他们对这一内容加以品味、体验。
3.总结提升,诵读美德
在充分交流展示之后,我引导孩子们梳理整篇课文,孩子们会发现《穷人》作者只字未提一个“穷”字,可处处能让人读到可以流泪的贫穷,只字没有提一个“美”字,可处处能让人读到感动得同样可以流泪的人性之美。这样的发现既是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又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探究,从而总结出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此时让学生回到课题,作者以桑娜、渔夫为代表,展现沙皇俄国时期穷人高尚的品德、人性的光芒这一意图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更加清晰、深入。
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文本的阅读者,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一遍遍阅读课文时,字里行间穷人善良的举动,高尚的人格无时无刻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因此,我深情地告诉孩子们:“穷人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他们的心灵深处却永远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在合作朗读中感受他们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吧!”师生合作朗读文章的高潮部分(12-27自然段),使穷人的勤勉、朴素、善良、博爱等高尚的品质跃然纸上,跃上心头。
(四)读写结合,深化“穷人”品质
当穷人带给我们的温馨感染着每个人的心时,我出示:衣衫褴褛的老人将积攒的钱捐给灾区孩子,问:她穷吗?新疆买羊肉串的小贩阿里木将挣得的钱捐赠给失学儿童,他穷吗?贫困的四川农民工杜勇德为寻找丢失数十万元的失主不停奔波,他穷吗?让孩子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感悟什么是真正的贫穷与富有,并动笔书写心声。最后,孩子们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奠定正确的人生观。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本课板书我以人物品质为主要内容,以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为副板书,使板书凸显穷人形象,体现作者写作特点,简明扼要,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板书:
9、穷人
桑娜渔夫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
穷人教研心得体会报告 穷人听课后心得体会(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