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4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05-262

2024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3篇)

2023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文内容。

  2、有表情朗读诗文,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自主、合作、探究式,读、说、悟、品法,使用多媒体。

  3、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熟读背诵全诗。

  ②感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③体会此诗和婉亲切、热诚坦率、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的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投石——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课件出示)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课件出示)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俄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塑造了众多感人的文学形象,他的代表作有《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他流放期间,是一首写在纪念册上赠给邻居女儿的诗。

  (二)寻路——整体感知

  1、让学生带问题先自由吟读诗文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它在哪方面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三)辨路——领悟哲理

  1、教师设疑,让学生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课件出示)

  ①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③你能用一句话把此诗的哲理表达出来吗?

  明确:(课件出示)

  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②首先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要表达的看法是,人生的经历与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与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

  ③面临挫折要正确、乐观地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2、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尚未疑问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四)走路——迁移拓展

  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课件出示)

  假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需要 ________________。

  相信吧,________________。

  例: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

  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五)导路——品读升华

  1、品味此诗的语言特点。

  ①有丰富的哲理意味

  ②劝告口吻、促膝谈心式:亲切和婉、热情坦率。

  2.如何理解普希金在诗中所说的“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须要镇静”?(课件出示)

  学生讨论明确:

  (1)文学作品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宗旨。“要镇静”反映了当时严酷的统治让人窒息这一现实。

  (2)“不要心急”是一种人生策略,“太刚必折”,暂时退让并不意味着失败,退让也是一种宽容。

  (六)延路——渗透深化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因此我们牢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余时间,请你以《假如生活可以重来》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为题写两篇小诗。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哲理诗

  生活“欺骗” 不要悲伤、心急积极

  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2023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感受、把握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

  3、以片段描写进行想象力的锻炼。

  教学难点

  1、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的要点积累。

  2、从周处的故事中感受勇于改过自新的重要意义。

  3、片断描写中想象力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习过《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它出自哪里?

  (《世说新语》。)

  2、谁来介绍一下《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朗读课文,了解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读准字音。(处、说、横、蹉跎、朝、彰)

  2、读好停顿。(又义兴水中有蛟;或说处杀虎斩蛟;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句。(并、横、尤、没、俱、更、竟、始、蹉跎、彰;

  为乡里所患——被动句;具以情告——倒装句;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中心句;

  三、再读课文,加深课文理解

  1、问题一:在乡里人的眼里,周处是个怎样的人?

  (凶强侠气,祸害,是三横之一)

  2、问题二:你是怎样评价周处这个人物的?

  1)斩杀蛟和虎:勇猛、武艺高强

  2)知道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3)入吴寻二陆:虚心接受,知错就改。

  3、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行为,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到任何时候,想要改过都是可以做到的。)

  四、以片段描写进行想象力的锻炼。

  周处如何击杀蛟和虎?可以从哪些方面描写(环境、动作描写)

  五、总结

  “知耻而后勇”,周处曾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都能成为“忠臣孝子”,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一起记住文末的一句话:“人患志之不立”吧!

  [布置作业]

  1、翻译文中有句式特点的语句。

  2、完成片段描写。

  《周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周处》复习指南

  一、字句解释

  1、为乡里所患。

  关键字:为……所……:表示被动。患:认为是祸害。

  句译:周处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

  2、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关键字:谓:称。为:是。尤:特别,尤其。剧:厉害。

  句译:义兴人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其中周处特别厉害。

  3、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关键字:或:有人。说:劝说。实:实际。冀:希望。余:剩下。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老虎和蛟龙,实际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

  4、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关键字:行:走,这里指漂游。俱:一起。

  句译:周处与蛟龙纠缠在一起,漂游了几十里。

  5、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关键字:谓:认为。更:交替,轮换(课后注释中“更相庆”为“互相庆祝”。)

  句译: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番互相庆祝。

  6、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关键字:闻:听说。为……所……:表示被动。患:认为是祸害。

  句译: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祝,才知道自己被人们认为是祸害,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

  7、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关键字:具:全部,详尽。云:说。修:提高修养。改:改正错误。

  句译:周处把自己的情况详尽地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提高修养,改正错误,却怕自己年纪已经太大,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8、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关键字:且:况且。患:担忧。之:取独。令:美好的。名:名声。彰:显露,显扬。

  句译:况且人就担忧立不下志向,又为什么要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显扬呢?

  9、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关键字:为:成为。

  句译:周处于是改过自勉,终于成为一位忠臣。

  二、内容理解

  1、选自南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

  2、段落大意:

  第一层:周处年少时的“凶强侠气”,为“三横”之首。

  第二层:周处听人劝说,杀虎斩蛟。

  第三层:周处产生悔改之意,寻访二陆,受教于陆云。

  第四层:周处改过自新,成为忠臣。

2023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掌握在一首词中通过朗读表现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凉的方法技巧,梳理现实与梦境的叙事结构关系,明确雄壮与悲凉的抒情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在一首词中通过朗读表现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凉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梳理现实与梦境的叙事结构关系,明确雄壮与悲凉的抒情层次关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一个人喝醉酒后,可能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介绍心理学对酒后行为的解释

  2、辛弃疾喝醉后会有怎样反常的举动?其中饱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与心理?

  二、把握“壮”,理解“壮”,感受“壮”

  1、自读课文,参考注释

  2、个别朗读:正音:挑灯、麾下、炙、的卢、了却、白发

  节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3、作者在醉酒的状态中做了什么事?产生了怎样的幻觉?

  在酒醉中梦回曾经征战沙场的情景;

  作者自称这是一首“壮词”

  4、朗读描写酒醉幻觉的诗句,感受读来有怎么的感受?呼应了标题中哪个字?

  5、通过朗读感受表现壮的诗句,注意语气。

  6、作者的“壮”表现哪些方面?

  (1)战场壮阔

  (2)主将豪迈

  (3)士气高昂(能不能是沙场“春”点兵,沙场“夏”点兵?)

  (4)战斗激烈(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正面描写?)

  (5)志向远大

  6、怎样朗读更能表现出出战的豪迈雄壮?

  音量语调节奏语气

  7、学生朗读,点评

  三、怀疑“壮”,否定“壮”,重构“壮”

  1、作者自称这是一首“壮词”,作者说的是否就是准确的?谈谈你自己的解读

  2、“可怜白发生”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通过朗读表现你对“可怜白发生”这句的理解与感受?

  4、我们读者读出“悲”,作者自己认为“壮”,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整首词中“悲”与“壮”之间的关系?

  词有两个情感层次:醉梦中与醉梦外

  醉梦中的壮与醉梦外的悲

  既相互融合转化,又相互对比反衬,使情感更饱满强烈

  5、朗读感受作者丰富饱满的情感,加深对“悲壮”的理解

  四、对比鉴赏,加深理解

  1、陆游的《诉衷情》与辛弃疾的《破阵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常常被人比较,对比两首词,说说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引入古代诗论中“气”与“格”的概念)

  3、以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辛派词人》的对比作为参考借鉴。鼓励同学的真知灼见和独立品味、比较阅读的勇气。

2023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教学反思

  1、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2、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3、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

2024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3篇)2023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文内容。  2、有表情朗读诗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