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2024-05-263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通用15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 法。 (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生初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凝望(ning)颤动(chan)萤火虫(ying)安慰(wei) 闪烁(shuo) 朦胧(menglong) 疲倦(juan)冻僵(jiang)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明确: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总结: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 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C、“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四、介绍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解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两节异同: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六、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 浪漫 ———————————————寒冷、残酷

  (对比) 附课后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朦胧诗的特征和创作背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2、过程和方法:

  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意象、语言、结构、意境的诗意和深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信念和深入探讨诗歌主旨的意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沟起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拜读朦胧派诗人江河带给我们的《星星变奏曲》。

  二、相关知识

  朦胧诗是指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在“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革命”十年间,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动荡状态,诗人们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正是朦胧诗潮的缩影。

  朦胧诗人们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朦胧诗在艺术上,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全诗《星星变奏曲》,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

  (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品味词句:

  ⑴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⑷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如夏夜般柔软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⑸研读第二小节,品味语句,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为何用“颤抖”一词?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⑹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用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是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3、结构分析:

  ⑴朗读处理除了诗歌选择的意象外,同学们还发现这首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吗?

  (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如果……谁愿意……谁愿意……”这样的句式。第一小节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比喻以及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正表现了诗人所向往的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朗读时应当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用“谁愿意”、“谁愿意”、“谁喜欢”开头也进行了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系列阴冷的事物,表现了诗人所面对的阴暗冷酷、压抑苦闷的现实世界,朗读时要沉重悲愤。)

  ⑵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的责任,更承载着诗歌内容的理解。)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提升领悟

  1、如何理解《星星变奏曲》中诗人将星星作为自己的抒情意象?

  这势必要联系到朦胧诗产生的背景,这一批经历了革命动荡企图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中寻求新诗学主题的作家们,它们在艺术上往往不直接呈现思想,而总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暗示自己的表达。

  (“星星”这个意象在这里象征着光明、希望、诗意和精神自由,诗人对星星的反复咏叹正表现了对这种美好的极度渴求,诗歌看似表达了诗人的执着追求和豪迈情怀。但“星星”这个意象的背景是无边无际的夜幕,夜幕所代表的黑暗如此巨大,而星星的光芒却如此弱小,这其间我们又会体会到什么呢?是一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的追求和寻找,是一种不甘泯灭和湮没的悲剧性冲突。)

  2、《星星变奏曲》中追求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主题其实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了。

  比如拓展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这首诗里,海子所向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正是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终极体现。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同样读到了这种追求无法实现的悲剧性,因为诗人不只一次地强调“明天”这个时间概念,这说明诗人的朴素理想在当下的无法实现。

  3、《星星变奏曲》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第三题: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学会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学会用意象表达情感。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建议】

  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教学时采用双线结构: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安排听诗──读诗──品诗──吟诗。

  二是紧扣意象浸润诗情:“温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读感知”明确“意象”;“品读明理”赏析“意象”;“学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运用“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配上画面,字幕:

  欣赏是一种心情,欣赏是一种体验。音乐家用旋律表达自己的情感摄影师用镜头捕捉自己的体验。

  一、导入意象

  出现四幅图:莲花雨月亮星星

  让学生人任选一幅图说说自己的触发。(看到这些图你联想到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二、温故知新

  《天净沙·秋思》

  三、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这些意象可以分成几类?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读女声。

  情感: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情感: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也是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四、背景介入

  本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诗,倾诉自己最质朴的期盼。

  五、品读明理

  读自己有感受的句子,赏自己有感触的意象。说与同桌听,同桌推荐,赏析诗句。

  可参用句式:我最欣赏的句子是,我欣赏它美,我读到,我感到(仿佛看到、听到)。

  分析时注重诗歌联系上下片。比如:“颤抖”“僵硬”文中都出现了两次,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又如:“像蜜蜂颤动”,如果学生提到这句,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六、学以致用

  诗歌欣赏: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顾城是怎样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和对未来的希望?

  致橡树

  舒婷

  (内容略)

  女诗人舒婷又是如何借助诗歌诉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的道德理想的呢?

  七、心湖泛舟

  用特定的意象;或者仿照诗句“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表达自己的心情。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了解“变奏曲”在文本中的运用,把握上下两节在主体与变奏上的关系。

  4、感受诗歌语言,初步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指导写诗要点并仿写。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把握“星星”“诗”“蜜蜂”“晚上”“萤火虫”“春天”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感受时代脉搏,体会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静谧的星空是一个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让人放飞心灵的地方。

  诗人介绍,了解时代背景。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感受

  3、诗意地仿写

  三、深情地朗读

  教师提示注意上下节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学生自由读。点名学生简单谈谈朗读的体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教师点评并示范朗读。

  四、细腻地感受

  1、谈感受:整首诗给同学的感受或说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两个词来表达。

  2、品读交流:学生从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品味语言。

  小结:

  (1)请找出上节诗中象征光明美好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世界”来说话。

  (2)请找出第二节诗中象征黑暗冷酷的词语,并用这是一个世界”来说话。

  3、总结:把握星星的象征意义,诗人的情感

  4、请同学们找出两节诗在内容和句式上的异同。

  五、诗意地仿写

  请用“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来写几句诗,表达你内心的期盼。学生写作,展示。教师示范。

  六、总结

  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和苦难,那虽然迷惘失落却不失坚定的希望,无论是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人,乃至整个民族,这种信念永远都是鲜亮的。

  七、推荐阅读

  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北岛《回答》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5

  达标训练

  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________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诗中出现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这句诗?

  能力提高

  1.“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有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2.比较课文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形式上的异同点,简述这两节诗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的?

  3.仿照《星星变奏曲》,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作一首诗。如“太阳变奏曲”“童年变奏曲”……,要表现“太阳”“童年”……出现的不同情景以及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呈现的情境、氛围。

  开放探究

  阅读《七子之歌》,回答问题。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我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诗中,诗人将祖国和澳门分别比作什么?这样比喻有怎样的深意?

  2.诗中“我”和“你”分别代指什么?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抒情主体,以第二人称“你”作为抒情客体,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诗中画横线的诗句的含义?

  4.全诗的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于友泽  朦胧

  2.(1)星星  诗  蜜蜂  柔软的晚上  湖  萤火虫  睡莲  春天  鸟  白丁香  飘动的旗子  火

  (2)冻僵的夜晚  寒冷  僵硬的土地  冰雪  瘦小的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这样辉煌灿烂的光明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能力提高】

  1.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两节诗都采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的句式开头,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不同点在第一节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第二节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句式。

  上下两节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但第一节主要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第二节由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变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围绕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3.略

  【开放探究】

  1.母亲和儿子。  这样的比喻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亲密关系。

  2.“我”代指澳门,“你”代指祖国。这样写使抒情效果真切、诚挚而强烈。

  3.表达了澳门人民对被侵略的痛恨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爱恋、忠诚。

  4.表达了澳门人民渴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6

  一、初读体验,感受诗的内容和情感

  1、读准字音。

  2、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3、熟悉诗的内容:

  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以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

  4、掌握作品特点:

  是一首朦胧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朦胧诗简介)。

  二、熟读成诵,揣摩语言特点

  1、分别概括,体会两节的内容:

  ⑴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接着用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富有诗意,柔美,温馨,迷人。

  ⑵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2、主题:

  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表达出在迷茫失落中不失坚定的希望。

  3、完成练习二:

  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学习细致地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诗中的意境。

  1题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2题学习体会联想与类比的手法;3题学习通感的表现手法。

  4、在诵读中体会句式的特点,完成练习三:

  学习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三、问题探究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四、诵读回味,完成练习一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情景,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7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通用15篇)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